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植物油產業進入快速增長時期,食用植物油產量從565萬噸增加到1057萬噸,增幅達87%;銷售額從509億元增加到1367億元,年均增長21%。按照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到2006年中國將取消食用植物油的關稅配額,實行9%的統一關稅,屆時國外廉價大豆油、菜籽油的進口量可能會有所增加,國內植物油市場將面臨更加激烈的競爭。因此,有必要對國內政策變動及關稅降低的影響進行全面分析,為制訂合適的產業政策提供依據。
未來國內政策走向及其對植物油產業的影響
2004年,全國共有29個省實行了對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資金總額達113.65億元,產品范圍包括小麥、
稻谷和玉米。為推廣糧食優良品種,中國還實行了良種推廣補貼計劃。2002年中央財政
投資1億元,用于高油大豆良種推廣補貼,良種推廣示范面積66.7萬公頃;2003年繼續實施高油大豆良種推廣補貼項目133.4萬公頃,同時實施優質專用小麥良種推廣補貼66.7萬公頃,補貼資金分別為2億元、l億元;2004年,補貼作物范圍擴大到小麥、水稻、玉米和大豆4大作物,種植高油大豆、優質專用小麥、專用玉米每667平方米補貼10元,種植粳稻、中秈稻每667平方米補貼1—5元。總之,與
油料生產相比,中國政府更加重視對糧食生產的支持;在油料作物內部,國內支持政策傾向于大豆,油菜籽和
花生相對不受重視。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與經合組織(0ECD)聯合對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中國主要
農產品的生產者支持進行了測算。結果顯示近年來中國大豆生產者支持估計值(PSE:近年來中國大豆生產者支持是以產地價格測度的、由農業支持政策措施產生的、每年從消費者和納稅人那里轉移到農業生產者那里的凈現金轉移額的指標值)低于其主要競爭性作物玉米;油菜籽的PSE值也低于其主要競爭性作物稻谷;花生的PSE值高于小麥,但低于稻谷和玉米。就主要油料品種相比較而言,近年來中國大豆的PSE值上升幅度較大;油菜籽的PSE值有較大波動;花生的PSE值呈現逐漸上升的趨勢,但上升幅度較小。市場價格支持(MPS:是以產地價格測度的、由于某些政策措施且這些政策使某種農產品在國內市場價格和邊境價格之間產生了價格差而引起的、每年從消費者或納稅人轉移給生產者的總的轉移支付)的測算結果也顯示了相同的趨勢。
今后隨著宏觀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中國政府對油料生產的支持力度可能會不斷加大。但是由于在相當長時期內,國內糧食供給偏緊的壓力不會減弱,國家對糧食作物的支持力度很可能大于油料作物,因此很難通過擠壓糧食種植面積來擴大油料生產。中國油料生產不會在短期內有較大幅度的提高,國內植物油加工業依賴進口原料的格局很難改變。
“入世”過渡期結束對中國植物油產業的沖擊
按照加入WTO的承諾,中國將逐步改革和削減油料及植物油的進口控制措施,放開國內市場,具體而言,中國油料及植物油進口政策?主要發生了如下變化:(1)降低關稅、逐步取消關稅配額(TR0):加入WTO后,中國對大豆仍實行原來3%的單一關稅;油菜籽的關稅由2001年的12%下降到9%,此后一直執行9%的單一關稅,不再施加配額限制;取消花生仁的配額制,代之以10%的單一關稅。在2002---2005年的過渡期內,中國對棕櫚油、大豆油和菜籽油仍實施關稅配額管理,配額之內的植物油進口關稅為9%,配額以外的進口關稅則在19.9%~52.4%之間。到2006年1月1日過渡期結束時,中國將取消對植物油的關稅配額限制,實行9%的單一進口關稅。(2)逐步取消國營
貿易管理:從表2中可以看出,2002年中國植物油的國營貿易比例已下降到34%,以后逐年減少,2005年將進一步減少到10%,并自2006年1月1日起取消植物油的國營貿易管理,進口完全實行市場化。
隨著關稅的降低,中國主要植物油的進口量顯著增加,2002/2003年度植物油總進口量增加了69%,超過了油料進口量和關稅配額指標的增長速度。其中棕櫚油進口增長了49.5%,大豆油和菜籽油分別增長了116%和88%o與加入WTO前的相關預測相比,植物油進口的實際增長超過了預計的程度,但并沒有對國內市場形成嚴重的沖擊。以3年平均計,中國植物油總進口量占配額的比例為70%,其中棕櫚油進口量占配額的111%,大豆油進口量占配額的52%,菜籽油進口量僅占配額的12%o總體而言,在加入WTO的頭3年里,雖然中國植物油進口增長速度已超過關稅配額的增長速度,但是沒有使用完配額指標。
過渡期結束后,中國植物油進口將繼續增加,但不會對國內市場和植物油產業造成嚴重沖擊。主要理由如下:其一,目前中國植物油進口配額量較大,大豆油進口沒有用完配額指標,菜籽油進口只使用了配額指標的一小部分,取消關稅配額限制不會對植物油進口產生較大影響。其二,價格調節作用可以減緩進口沖擊。從國際市場價格的中長期走勢看,由于供應不足,世界油料及植物油價格將逐漸上漲:從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聯系看,隨著中國油料、植物油進口量的不斷增加,國內外市場之間的聯系將越來越緊密,國內外價格將會逐漸趨向大致相近或相同。這樣一來,國外植物油的價格優勢就會減弱,其對國內市場的沖擊將會越來越小。其三,隨著貿易的發展、跨國公司向中國的戰略轉移,中國植物油加工業的規模、結構日趨與國際接軌,企業技術、管理水平將不斷提高,加工成本逐步降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油料生產成本高的劣勢,提高國產植物油的競爭力。
分品種而言,過渡期結束后,中國油料、植物油的進口格局可能發生一定的變化。就進口關稅而論,中國對棕櫚油、大豆油、菜籽油和油菜籽進口統一實行9%的單一關稅,是為了保證替代性產品能夠公平競爭,不致引起人為的貿易扭曲,但是與其它主要油料及植物油品種相比,大豆的進口關稅卻低得多(僅為3%),這為大豆進口打開了方便之門。借助低關稅率的優勢,中國大豆進口量將繼續穩步增長,這一方面使國內大豆生產者面臨巨大的壓力;另一方面,由于品種之間的替代性,大豆的持續、大量進口,在某種程度上減緩了植物油進口的沖擊。從非關稅措施而言,今后,技術性貿易壁壘以及衛生與植物衛生措施可能會對中國油料、植物油進口格局發揮更大作用。中國從2002年3月20日起開始實施《農業轉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條例》,對轉基因農產品實行安全許可和標示制度。目前大豆、大豆油、油菜籽和菜籽油等4個品種都被納人中國轉基因安全管理的第一批商品目錄中。由于70%左右的美國大豆和加拿大油菜籽為轉基因產品,該條例的實施在最近幾年內將有效抑制美國大豆和加拿大油菜籽的進口。如果轉基因管理條例執行比較嚴格,大豆、大豆油、油菜籽和菜籽油這4個品種的進口量將會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減少,而棕櫚油作為替代品,進口量將會持續增加。此外,中國于2003年11月公布了關于大豆油進口的新規則。新規則對毛大豆油中的最大溶劑殘留實行了更為嚴格的標準,可能對大豆油進口形成一定的障礙。綜合分析,過渡期結束后,大豆進口將會繼續增長,但增長速度會有所減緩;大豆油、菜籽油進口則將呈現緩慢增長的局面。棕櫚油進口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由于中國不生產棕櫚油,棕櫚油進口增長不會對國內植物油產業造成直接沖擊,其影響將通過品種之間的替代性間接地表現出來。
中國植物油產業增長的總體分析
中國植物油消費需求強勁,對產業發展發揮了很大的促進作用,但油料生產、壓榨及貿易等產業鏈各環節存在的諸多問題制約著產業的增長。依據貿易、油料生產、植物油加工的互動機遇,筆者提出了促進中國植物油產業增長的三維理論模型,如圖1。這一模型由貿易、油料生產及壓榨三個基本本部分組成,三個環節相互影響,如何協調它們之間的關系對中國植物油產業增長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
油料生產環節是植物油產業增長的基礎。雖然中國油料生產持續、穩定增長,但是由于產量不足以及生產、流通環節存在的問題,導致國內植物油加工業嚴重依賴進口油料。總體而言,中國油料生產、收購運輸成本較高,價格遠高于國際市場;質量方面,國產油料水分、雜質含量高,出油率低,品種、品質混雜,在同等價格下榨油企業更偏愛進口油料。目前,原料渠道不暢、不穩成為困擾中國榨油企業的突出問題。如果放任油料隨意出口,中國油料種植業將會受到嚴重沖擊;但是如果對油料進口進行嚴格限制,國內植物油加工業將會裹足不前。油料壓榨環節是植物油產業增長的關鍵。長期以來,中國榨油企業技術、管理水平落后,生產成本較高,即使使用進口原料,國產植物油價格仍然遠高于進口植物油。
如果說油料生產成本受土地資源、種植規模等因素的剛性制約,那么壓榨成本則有較大的降低余地。中國實行的相對鼓勵油料進口、抑制
成品油進口的貿易政策,極大地促進了植物油加工業的增長,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國內榨油企業規模和空間布局發生了較大變化,技術管理水平有了長足進步。2006年成品油進口關稅降低,對國內榨油企業將有一定的負面影響。鑒于中國植物油加工業在“入世”過渡期結束之前已經得到了發展壯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減緩這種沖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