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關紡織企業的生存狀況再次成為各方關注的焦點。一些媒體以及部分官方刊物,在談及行業面臨的嚴峻問題時,往往會以“技術創新”或1/3骨干企業來說事,用來表示行業對調整的適應能力比以前要強了。這些媒體的初衷無疑是好的,但如果仔細推敲,就會發現“樂觀”一說,弊遠大于利。這里,筆者就幾個主要相關問題,談談自己的觀點。
1、人民幣升值所帶來的真正沖擊才剛剛開始。現在有一個很流行的觀點,人民幣升值已經兩年多了,紡織出口照樣保持了快速增長的態勢,所以說人民幣升值對行業的影響并沒有預期中的那么嚴重。幾年前類似的人民幣升值多少、全行業將虧損的言論,不是已經被證明是可笑的了嗎?其實筆者認為,這一結論似乎下得有些早了。漸進式的人民幣升值過程,猶如溫水煮青蛙一樣,在初始階段讓大多企業感受并不明顯,而且2006年及2007年紡織出口產品漲價幅度明顯高于人民幣升值幅度(06年紡織品服裝出口提價7.37%,人民幣升值3.35%;07年出口提價7.26%,升值6.85%),通過出口價格提升,紡織企業不僅消化了匯率調整因素,實際上也把出口退稅調整等帶來的成本因素基本消化掉了。但是這種狀況在2008年將可能發生扭轉,畢竟,中國的成本壓力并非意味著西方零售商將支付較高的價格。在產品檔次整體未有明顯提高的情況下,單純靠出口提價來消化升值壓力不會持續太久。如在剛剛結束的華交會上,不少企業出于升值考慮將出口產品價格提高了近5%,結果外方客戶遲遲不下單或索性轉到其他國家采購。
第一紡織網測算結果顯示,2008年紡織品及服裝出口價格提升幅度將基本維持在前一年的水平上,即服裝出口價格提高10%左右,紡織品出口價格提高2%左右,紡織品服裝綜合出口價格提升幅度大約在7.18%。而今年人民幣升值幅度普遍預期在10%左右。當人民幣升值幅度首次超過紡織品服裝出口價格提升幅度,其對紡織出口影響的“臨界點”便出現了。像擠牙膏一樣,紡織企業的利潤將在人民幣不斷升值中被一點點擠走,一些大型的企業由于資金實力雄厚還能支撐,而很多中小型企業遭遇的很可能就是毀滅性的災難。
2、1/3骨干企業的良好業績難以掩蓋更多企業所面臨的經營困境。2007年紡織行業高達36.99%的利潤增速,曾一度讓很多業者對今年的困難形勢認識不足,抱有較多僥幸心理。筆者在先前的系列文章中,其實已就紡織行業利潤高增長的深層原因進行了探討。結論很簡單,它掩蓋了弱小紡織公司的生存痛苦,因為企業的兩極分化日益嚴重,2007年全行業有43309戶規模以上企業,占31.48%的企業所創造的利潤總額占到全行業的89.19%。
筆者注意到,協會在談及行業形勢時往往著力于這些走在行業前頭的1/3骨干企業,這難免會產生一些偏差。規模以上企業中另外2/3企業的生存狀況究竟如何呢?畢竟這占全行業三分之二的企業(如果考慮眾多規模以下的小企業范圍還要更大)所面臨新情況新問題是對全行業的巨大挑戰,因為無論從從業比重還是資本比重(占全行業60%),或消耗資源的比重(占全行業60%)都是可觀的多數。筆者不妨粗略匡算一下:2007年1-11月規模以上紡織行業利潤總額為1063億元,非骨干的68.52%的企業(約29675戶)利潤總額占到全行業的10.81%,約114.91億元,平均每家企業利潤僅為可憐的39萬元左右,僅相當于骨干企業的5.6%(詳見題圖),而數量更多的規模以下企業的生存狀況就可想而知了。
2008年紡織行業所面臨的不利因素要遠甚于上一年,眾多處于盈虧平衡線上的中小企業一旦虧損嚴重,必然只有被合并甚或倒閉。
3、紡織原料上漲所帶來的沖擊可能讓企業措手不及。今年新的《勞動合同法》開始實施,其對企業成本的影響業內也探討較多。初步調查顯示:守法企業增加成本主要用于員工工資提升,而不守法企業中所增加的成本主要是社會保險成本,這些企業大約有30%~50%的員工沒有參加社保,經過測算,這些企業全部職工完全參加社會保險之后,所增加的成本不超過企業總成本的2%。總體來看,新法對于紡織企業的心理壓力大于實際壓力。比較而言,筆者更為擔心的是通脹壓力之下,今年紡織原料價格極有可能出現讓人始料不及的大幅上漲。我們知道,與人工、水電汽等支出相比,紡織原料在企業總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要高出很多。業內一向有七紗八布的說法,即紗類產品的成本原料占7成,布類產品的成本原料占8成,而服裝成本中原料所占比例一般也達到60%左右。可見,紡織原料價格的變化對于企業的影響將是十分致命的。
讓人憂慮的是,目前國內外紡織原料市場大有上演一輪大行情的態勢,有國際棉花市場風向標之稱的紐約棉花期貨已經創出了11年來的新高;中國的鄭棉期貨、電子撮合也是連續漲停,缺口巨大的國內棉花市場價格已有蠢蠢欲動跡象;而伴隨國際油價站上100美元/桶關口,三年多來一直價格低迷,景氣陷入谷底的聚酯行業,如今開始止跌反彈,價格呈現展開一波大漲行情的勢頭。上游主要紡織原料的漲風如果真的刮起,必將進一步墊高下游產品的生產成本,而在下游市場整體產需失衡的大背景下,原料提價壓力要想順利轉嫁給下游消費者的難度顯然較大。
4、中小企業對內需市場不應寄予過高期望。近幾年,在國家政策的導向作用下,國內紡織消費市場增長速度很快。在與業內朋友的交流中,很多業者也都不約而同將希望寄托于內銷市場。其實,這種不顧及自身企業條件的做法很危險。在筆者先前的文章中曾多次提過,其一,國內紡織消費市場呈現十分嚴重的結構性過剩,特別是中、低端產品市場競爭異常激烈,如目前我國服裝庫存量高達120億件左右,相當于國內兩個半月的產量,而且都集中在低端;其二,內銷市場與外銷市場的市場差異較大,外銷銷售相對簡單,而國內市場不僅銷售情況復雜,而且不同區域的銷售特點變化較大,對于企業資金和實力,開拓內銷市場所需要的渠道、品牌等條件要求很高。某種程度上可以說,紡織內需市場并不屬于大批中小企業,而早已成為少數強勢企業的樂園了。
本文來源:中國服裝時尚網
本文地址:http://www.kcice.cn/freereport/21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