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的北京,陽光明媚,鮮花簇擁。人民大會堂迎來全國各地的兩會代表。政通人和,百業俱興,新世紀的中國傳媒,遇到新的挑戰,面臨新的發展契機。作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報刊產業如何改革,怎樣創新,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走向全球一體化進程?這也是兩會關注的熱點話題。
石峰長期從事國家新聞出版管理工作,2003年起擔任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分管政策法規和報刊工作,現任中國期刊協會會長。兩會召開前夕,他接受了專訪。
把握機遇迎挑戰
石峰在接受采訪過程中,對報刊產業的獨特優勢進行了深入闡釋:在傳統的媒體中,報刊是社會主流媒體,擁有著強大的政治話語權。報刊所具有的文化產品屬性,也使其在傳播先進文化方面具備了強大的號召力和感染力。另外,報刊作為經濟傳媒實體,經濟發展潛力十分巨大。隨著中國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和全球一體化進程的加快,中國的優秀品牌報刊已經形成了一定規模,在世界傳媒行業中的影響力也在逐步擴大。
面對新的經濟社會文化環境,中國報刊產業面臨的壓力和考驗則更加巨大。互聯網、無線通訊以及其它新興媒體的不斷發展,極大地沖擊了中國傳統傳媒業,作為平面媒體的報刊產業則首當其沖。同時,新媒體的崛起也在競爭中給報刊帶來了新的推動力,提供了新的發展思路和運行模式。用一句歌詞來形容,中國報刊產業,“走過去,前面是一片天”。
中國報刊以應用人數最多的漢語為載體,擁有世界上最廣泛的受眾。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社會文化環境豐富多彩,都從內容生產的源頭上給中國報刊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養料。在談到中國報刊產業現狀時,石峰說,近年來,我國的媒體,特別是作為平面媒體的報刊產業所取得的成就是令人振奮的,中國報刊產業具備了以下幾個成熟條件:一是國內經濟的高速增長;二是作為文化產業的支柱,得到了國家的大力扶持和高度重視;三是隨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推進,潛在的農村市場被激活。此外,由于報刊處于媒體主流地位,有著獨特的人力資源、品牌和內容生產優勢,其在傳播領域的權威性不斷得到鞏固,經濟規模也在逐步擴張。而諸多傳媒技術手段和傳播方式的介入和滲透,使我國報刊在編輯出版經營等各個環節呈現出新的發展契機。我國報刊產業與門戶網站、無線通訊、3G、博客、搜索引擎等新興媒體產業互動,在技術創新和傳播速度方面更為迅速,報刊產業的市場空間得到了極大的拓展,傳統的報刊煥發了新的生命。在體制層面,中國報刊產業的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正在不斷推進,觀念正在不斷改變,新的血液不斷地注入,發展勢頭更為強勁,生存空間更為廣闊。石峰強調,在認識到發展的大好趨勢的同時,我們也必須清醒地看到,與經濟文化發達的先進國家相比,我國的報刊也仍然存在著很大的差距。
石峰認為,當前的中國報刊產業要生存并不斷發展,就必須響應中央號召,積極“走出去”進入全球市場,參與國際競爭。因為走出國門,天地會更寬。
21世紀是世界經濟文化大融合的時代,中國報刊產業在經營管理上已受到國際先進理念的影響和滲透,我們要做的,就是打破自我封閉的格局,呼吸新鮮空氣,融入廣闊的世界。推動報刊業走向世界,不僅是報刊業自身的發展需要,也是我國更好地融入全球社會的需要。
目前來看,中國傳媒業在信息傳播的深度廣度上,特別是對外傳播能力方面,與我國對外經濟發展的水平不相稱;中西方之間傳播文化信息的力度不相稱,導致了雙方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中國對外傳播渠道的影響力以及傳播的深入程度,與國外民眾了解中國現狀的需求也不相稱。石峰說,來自于中國傳媒業自己的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信息在世界上傳播的程度和影響力還很有限,正確詮釋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輿論,還很難進入西方主流社會,在國際大環境下,中國的聲音還不夠強大,西方人很難了解中國社會文化的發展全貌。因此,中國媒體尤其是報刊產業,更要不斷積蓄力量,勇敢走出國門,實現與世界接軌,扭轉信息傳播的不對等現象。
石峰說,中國報刊產業開拓國際市場的努力一直沒有中斷,多年來不少有識之士艱辛探索,也摸索出了一些對外傳播的新路子,大體來說,有幾種比較成功的模式:一是中國報刊社與國外傳媒集團共同投資收購國外報刊;二是中國媒體與國外集團合作,借助其在海外的渠道優勢銷售中國知名報刊;三是國內媒體企業直接參與國外媒體的投資,攜手拓展市場空間;四是通過開發新技術,將優秀的國內報刊內容翻譯到國外,利用先進的網絡電子技術對外傳播。
石峰特別強調,我國報刊業界在報刊數字化方面取得了許多積極的成果,為報刊業的發展增添了新的活力。數字化報刊有著瀏覽方便自如的優點,只要點擊相應的版面題目,就可以閱讀新聞全文,也可以通過音頻視頻,使新聞更加直觀生動。另外數字化報刊還有傳播迅速、節省印刷費用、節約紙張資源等優勢,正在成為中國報刊產業的有生力量,也以其快捷的傳播技術給走向世界的中國報刊業插上了騰飛的翅膀。
創新改革走新路
石峰分析,目前中國的環境非常有利于報刊產業的改革創新,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大環境,為報刊產業的改革創新提供了新動力。社會各界尤其是報刊產業自身,都希望從計劃經濟的舊體制中脫胎換骨,進行全面改革創新,真正跟上時代進步的步伐。與此同時,黨和國家對于報刊業改革創新的方針政策,也在隨著改革實踐的不斷深入而逐步完善。中國報刊產業如何把握自己的文化經濟特性,發揮自身優勢,在不斷的創新中崛起于世界文明之林?這是報刊界所要關注的首要問題。
石峰認為,中國報刊產業的改革創新,應該“以體制、機制改革為重點,以保證正確導向為根本,以促進發展為目的”,而改革創新的目標則是:“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體現先進文化建設要求、符合我國報刊產業發展規律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中國報刊產業的改革創新,主要體現在三個層面上,即管理體制的改革、報刊社經營機制的改革和報刊社內部用人制度的改革。石峰說,這三個層面呈現梯形構架,相對而言體制是宏觀,機制是中觀,用人制度是微觀。用人制度是為體制機制服務的,體制機制變了,用人制度才能變。
石峰認為,中國報刊產業的改革創新可采取以下措施:首先要通過改革試點,認真總結并大力鞏固推廣所取得的成功經驗;其次要對報刊事業單位進行體制改革,在相關政策完備的前提下,首先推動經營性報刊轉企改制,重點是進行體制機制創新,完善法人治理結構,逐步建立規范的現代企業制度,若條件許可,可進一步加快產權制度改革,實行投資主體多元化;對黨報黨刊和社會公益性較強的報刊,可以由國家主辦,實行新的事業體制,改變國家投入的方式,實行靈活的事業體制,養事不養人,以提高投入的效益。在報刊社改革轉制過程中,要科學劃分宣傳業務和經營業務,宣傳和經營兩分開,在內部則要建立良好的勞動、人事、分配制度,實行富有活力的運作機制。在報刊管理方面,則要建立和完善報刊質量評價體系,做到具體化、量化和細化,以嘗試末位淘汰制、報刊試辦制等方式,實行報刊產業退出機制,消除發展中的障礙,通過優勝劣汰對產業進行科學宏觀調控,逐步形成合理的結構和布局。
深化管理變革,著力制度創新,是中國報刊產業走向世界的途徑。對于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強調指出的“在時代的高起點上,推動文化形式、體制機制、傳播手段創新,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是繁榮文化的必由之路”,石峰這樣理解:“加快傳統媒體的體制機制改革,促進不同媒體之間的互動融合,是中國報刊產業發展的趨勢,以此來把握傳媒經濟發展的機遇期,中國的平面媒體特別是報刊產業才能創造出令世人矚目的輝煌成就”;對于中國報刊業如何以國際眼光實現發展,石峰強調:“中國報刊產業在改革和結構調整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學習國外同行的先進經驗,真正地接軌于世界先進媒體產業,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本文來源:綠色中國雜志
本文地址:http://www.kcice.cn/freereport/21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