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李毅中2009年9月25日在中國工程院“未來20年的工程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系列報告會上的報告:
一、我國工業和信息化發展的基本情況
工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推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也是社會就業的重要渠道和吸收農村富余勞動力的重要載體,工業化發展水平是衡量國家現代化程度和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新中國成立60年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來,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正確領導下,我國工業和信息化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有力地推動了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社會各項事業的不斷進步,實現了由工業化初期向工業化中期的歷史性跨越。2008年,工業增加值達到107367億元,占GDP的比重達43%,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42.8%,對國家稅收的貢獻率達到50%,工業增加值增幅約是GDP增幅1.5倍。
從我國工業和信息化發展總體情況來看,有以下幾個主要特點:
一是現代工業體系門類齊全。我國工業建成了包括由完整的能源工業、原材料工業、裝備工業、消費品工業、國防科技工業、電子信息產業等組成的門類齊全的產業體系。我國工業已形成了強大的生產制造能力。
二是工業生產規模躍居世界前列。2008年,我國原煤、粗鋼、鋼材、水泥產量分別達到26.22億噸、5億噸、5.85億噸、14億噸,均居世界首位。粗鋼產量占世界鋼產量的1/3,煤炭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38%,水泥產量超過45%。截至2008年,產量居世界第一位的我國工業產品已有210種。工業出口產品品種不斷增多,檔次和質量不斷提高。目前,我國汽車產量已超過美國居世界第二,2009年汽車產銷量連續6個月每月超過100萬輛;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總規模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二位,電腦、手機、彩電等電子產品生產規模全球第一;在家電、服裝、紡織品、日用工業品等領域,我國也已經成為名副其實的全球制造業基地和世界工廠;高新技術產業規模躍居世界第三,出口額躋身全球前兩位,以信息產業、航空航天、生物醫藥、新材料、現代裝備制造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已成為我國工業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
三是整體工業技術水平持續提升。我國工業在載人航天、大運載火箭、月球探測、衛星導航、高性能計算機、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核電技術、通信技術等當代科技的尖端領域,取得一大批重大自主創新成果,實現了歷史性突破,極大地提高了我國的綜合國力、國防實力。一大批高檔數控機床新產品研制成功并投入使用,工業裝備保障能力和重大裝備國產化水平不斷提高,為國民經濟重點建設提供各種成套設備。全國發電總裝機容量中,國產機組已達80%以上;年產千萬噸級大型煉油設備,國產化率達90%;國產100萬千瓦超臨界火電機組、國產750千伏交流輸變電成套設備已投入運行;日產4000噸大型新型干法水泥生產線、年產60萬噸乙烯、30萬噸級合成氨、百萬噸級鉀肥等一大批大型成套技術裝備實現自主化。電動汽車研制取得顯著進展,燃料電池汽車技術進入國際先進行列,混合動力汽車實現載客運行并具備了批量生產能力。
四是通信業實現跨越發展。我國電信網絡總規模、電話用戶總數、移動電話用戶總數和互聯網用戶總數均居世界第一。截至2009年6月底,固定電話用戶達到3.30億戶,移動電話用戶達到6.95億戶。網民規模達到3.38億人,其中基礎電信企業互聯網寬帶接入用戶數達到9348萬戶,在中國境內注冊的網站總數達到306萬個。全國通電話的行政村比重達到99.21%,具備互聯網接入能力的鄉鎮達到97%。建成了覆蓋全國、連接全球的信息通信網絡,初步形成了國家信息高速公路的基本架構。
五是信息化進程快速推進。應用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不斷取得新的進展,工業設計研發信息化、生產裝備數字化、生產過程智能化和經營管理網絡化水平迅速提高。電子信息技術的發展催生了一批新興產業。科技咨詢、工業設計、現代物流、軟件服務、信息發布、創意產業等工業服務業蓬勃興起,促進了工業的優化升級。網絡文化、動漫游戲、休閑娛樂、數字家庭、網絡社區、無線城市等電子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進一步改變了生活方式,擴展了消費需求,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電信網、互聯網、廣播網“三網融合”的推進為信息化的發展增添了新的動力。
二、關于當前的經濟形勢
今年以來,面對嚴峻復雜的國內外環境,在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下,全國上下實施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一攬子計劃,經濟增長下滑態勢得到遏制。從二季度開始,國民經濟出現企穩回升良好勢頭,工業經濟回升向好的趨勢明朗。今年前8個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1%,其中1—2月增長3.8%,為去年下半年以來月度最低增速,3、4、5三個月增速回升到8.3%、7.3%和8.9%,6、7、8三個月增速進一步達到10.7%、10.8%和12.3%。
“擴內需、保增長”政策效果顯著。在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的拉動下,重工業增加值由1—2月的2.7%回升到8月份的13.2%。汽車受益于低排量乘用車購置稅減半、下鄉補貼、以舊換新等政策,產銷兩旺,全年產銷量有望突破1100萬輛。輕工業在國家引導和鼓勵消費、提高出口退稅率的一系列政策作用下,總體上表現出較為平穩的回升態勢,到8月份,輕工業增速回升到9.8%,輕紡產品出口下降幅度明顯小于外貿出口整體降幅。
主要工業行業增長明顯加快。受益于投資和政策拉動,原材料工業、裝備制造業生產明顯回升。8月份,39個大類行業全部保持同比增長,494種產品中有364種產品保持同比增長。前8個月,以冶金、有色金屬、建材和化工等行業為主的原材料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5%,其中8月增速達到14.3%。裝備制造業增加值增長10.6%,其中8月份增速達到16.1%。前8個月,以輕工、紡織、醫藥和煙草行業為主的消費品工業增加值增長9.5%,其中8月份增長10.9%。電子制造業扭轉了上半年負增長局面。前8個月,規模以上電子制造業增加值增長3.4%,8月增速回升到6.8%。
各地工業增速恢復正增長。前8個月,東、中、西部地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分別增長7%、8.1%和13.5%,其中,8月份分別增長11.1%、13.1%和16%。8月份,工業增速超過10%的有江蘇、山東、遼寧、天津、重慶等24個省份,7、8兩個月31個省份當月工業增速均實現正增長。
企業盈利狀況有所改觀。前7個月,上報效益情況的22個省份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利潤同比下降17.3%,降幅較一季度縮小14.9個百分點,較上半年縮小3.8個百分點,1—8月降幅收至10.6%,上半年虧損企業虧損額同比上升0.4%,7、8月轉為下降;虧損面19.2%,比上半年縮小0.8個百分點。在39個工業大類行業中,有27個行業利潤增幅比上半年提高或降幅收窄。
上述情況表明,工業經濟運行在中央實施一攬子計劃作用下,克服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影響,度過了最艱難的時期,積極因素不斷增多,總體向好的運行態勢已經明朗。實踐證明,黨中央、國務院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決策和部署是完全正確的,采取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是及時的、有力的、有效的。
在看到應對危機取得初步成效的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工業經濟運行面臨的內外部環境依然嚴峻復雜,企穩回升的基礎還不牢固,運行態勢還不平穩,行業之間、地區之間發展也不平衡,產業結構不合理、產能過剩等問題仍然突出。我國工業長期積累的深層次矛盾在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下已充分顯現出來。主要表現在:
一是世界經濟復蘇脆弱而不穩定,外需萎縮對我國經濟發展的不利影響短期內難有根本改觀。從二季度開始,全球金融市場趨穩,發達國家經濟萎縮幅度有所放緩,一些經濟指標也顯示世界經濟正在觸底。但各主要經濟體復蘇主要靠政府投入和政策刺激,政策效果能否持續還有待觀察。由于各主要經濟體下滑的態勢沒有根本性改觀,就業形勢仍在惡化,產能利用率依然低下,全球經濟復蘇將是漫長而曲折的過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7月份最新預計今年全球經濟增長-1.4%。同時,在全球經濟萎縮的情況下,貿易保護主義傾向更趨明顯,進一步加大了我國產品出口難度。前8個月,我國外貿出口同比下降22.4%。實際利用外資也出現較大幅度的下滑,8月份利用外資下降12.1%。
二是經濟企穩回升主要靠政策支撐和投資拉動,經濟發展內生動力和活力不足。當前,國家一系列政策措施已見到良好效果。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政策效應會逐步減弱。投資大幅增長主要靠政府投入和銀行信貸資金快速增長的支撐,銀行貸款大部分集中在大項目上。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7.1%的增速中,投資拉動6.2個百分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87.6%。受多數行業產能過剩和市場需求不足的影響,民間投資意愿不強。同時,企業調整結構、轉變發展方式、淘汰落后產能等解決深層次矛盾的力度還不夠,應對危機、攻堅克難的動力和活力還不足。
三是維持消費持續大幅增長難度很大,外需缺口短期內難以靠擴大國內消費來彌補。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工業出口貿易額逐年擴大,外需市場的擴大拉動了我國工業快速發展,但同時也形成了較高的對外依存度。在推動經濟發展的消費、投資、出口三駕馬車中,我國工業還遠未形成以消費為主體拉動的格局。在國家鼓勵消費政策的引導下,今年以來,全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保持在15%以上的增長水平,上半年消費拉動經濟增長達3.8個百分點。受居民收入增長、未來支出和消費習慣等多重因素制約,消費增長難以持續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上。培育新的消費熱點,拉動內需也需要一個過程。
四是工業經濟仍未步入正常增長軌道,一些行業、一些企業生產經營仍然比較困難。前8個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1%,僅為近年來增長水平的六成左右,回升的基礎并不牢固。工業效益狀況仍不樂觀,虧損企業虧損額仍居高不下,前8個月工業利潤降幅仍達10.6%。近幾個月,規模以上企業應收賬款增幅逐月上升。在當前國內需求不足、出口繼續下降的情況下,中小企業和外向型企業效益下滑狀況短期內難以扭轉。
五是產能過剩問題凸顯,加快推進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任務艱巨。在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影響下,產能嚴重過剩表現得更為突出。鋼鐵、水泥、電解鋁等行業產能已嚴重過剩,造船、化工、平板玻璃等行業也都存在較為突出的產能過剩問題,太陽能、風能等新興產業也存在重復建設傾向。產能過剩、創新能力不強、結構調整滯后等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尚未得到根本解決,經濟增長主要依靠物質資源投入的情況沒有改變。
六是我國經濟發展還面臨著發達國家搶占世界經濟發展制高點的壓力和挑戰。去年底以來,發達國家為應對經濟衰退和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和措施。重視發展制造業,謀求結構調整;試圖在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電子信息、生態環保、生命科學等新興產業領域保持競爭優勢;重視網絡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及與經濟社會的結合,搶占未來科技進步和產業發展的戰略制高點。新興產業發展將帶動傳統產業的優化升級,引發全球產業結構的調整重組,推動形成新一輪經濟增長。盡管西方發達國家在金融危機中復蘇緩慢,但如果我國工業仍然保持粗放式增長模式不變,即使現在率先回升,到時還將落后于別人,并將面臨更為嚴峻的挑戰。
當前,工業經濟運行正處在企穩回升的關鍵時期。形勢稍好,尤須謹慎。如果麻痹松懈、應對不力,“關鍵期”有可能演變為“反復期”,其結果是不進則退,甚至前功盡棄。我們應倍加珍惜這一來之不易的成果,真正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對當前經濟形勢的判斷上來,統一到中央的決策和部署上來。要堅定不移執行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堅定不移地落實好中央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一攬子計劃,繼續把保持工業平穩較快發展作為首要任務;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把保增長與調結構有機結合起來,更加重視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要密切關注工業經濟運行新情況、新問題,加強和改進政策措施,力爭實現工業經濟全面好轉。
三、國際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發展格局的影響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各國紛紛采取行動穩定和刺激經濟。目前,主要發達國家的實體經濟出現一些止跌企穩的苗頭。但世界經濟復蘇將是緩慢曲折復雜的過程。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尚未平息,世界經濟環境中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仍然很多。對國際國內形勢的復雜性、嚴峻性、多變性,要有足夠的估計。同時,受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和影響,世界經濟出現一些結構性變化的新特征。
第一,經濟增長模式面臨調整。一是全球總需求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將有所下降。近來美國儲蓄率有所上升,歐盟一些國家也出現類似征兆,消費方式的變化導致總需求對世界經濟增長的拉動會有所減弱。二是出口導向型模式面臨嚴峻考驗。國際市場萎縮難以在短期內改變,提高內需比重將成為未來出口導向型國家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戰略。
第二,產業結構開始新一輪的調整升級。一是金融危機可能會使發達國家實體經濟相對弱化的格局得到一定回調。美國等發達國家提出了以重振制造業為核心的“再工業化”的新思路和措施,試圖在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等新興領域搶占未來發展的制高點。新興產業發展將帶動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推動形成新一輪經濟增長。二是國際產業分工加速細化。表現為產業分工向產品內分工發展。發達國家主要控制核心技術和品牌,加速將產品生產的低端環節轉移外包。
第三,節能和新能源技術加速發展和產業化。全球氣候變化是各國面臨的共同挑戰,需要每個國家、企業和個人都負起責任。金融危機后,綠色經濟、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發展受到各國的空前重視。低碳經濟實質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潔能源開發,核心是新能源發展和節能減排技術創新。同時,低碳產業發展將產生新的技術標準。發達國家正憑借其技術領先優勢,推動形成“碳交易”、“碳關稅”等規則或準則。
我們對低碳經濟的發展要有科學全面的認識。我國還處于工業化中期,煤炭占能源消費主體的格局在短時期內很難改變。一方面,要妥善處理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問題,堅持“共同負責但有區別”的原則,各國都應該積極采取行動應對氣候變化。我們要大力推進節能減排,大力發展綠色經濟,積極發展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降低資源消耗,保護生態環境。
第四,信息技術的廣泛滲透和深度應用將催生出一批新增長點。去年底以來,國際上一些大公司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實際上是新一代網絡和信息技術的深度應用,信息化與工業化的深度融合。這一理念受到全世界的廣泛關注。我們對于“智慧地球”等戰略應開展前瞻性研究,與國情緊密結合,深入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啟動“傳感網絡”的研發應用,積極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
第五,初級產品影響力將提高。信息技術革命以來,初級產品產業一度被視為是衰落的行業。但近十年來,初級產品價格持續大幅攀升,大大提升了這些產業在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迄今為止,農產品(11.12,0.12,1.09%)、礦產品(包括稀土金屬)、石油、煤炭價格的上漲幅度都超過了以往。國際金融危機之后,從長期來看,世界經濟對能源和資源的持續需求仍很可能延續下去。影響初級產品地位提升的主要因素:一是初級產品具有更強的稀缺性和不可再生性。二是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與城市化進程對初級產品構成了強烈的需求。三是全球初級產品壟斷性增長,加大了供給方控制價格的能力。未來初級產品價格盡管還會有周期性變化,但影響初級產品供給的中長期因素不會隨周期性變化而消失。
上述發展趨勢對我國工業加快轉變增長方式、調整產業結構,具有重要意義。我們政策的著力點要克服短期困難,更要著眼于長遠發展,從根本上解決制約發展的體制性、結構性矛盾。面對世界經濟發展變化的新趨勢,我們要密切跟蹤,早做準備,加快進行戰略布局,使我國工業在世界經濟結構調整中占領先機,提升國際競爭能力。
四、關于今后一個時期我國工業和信息化發展的幾點思考
當前,尤其需要站在國民經濟發展全局的高度,加強對危機后全球經濟新格局和發展趨勢的研究,探索今后一段時期我國工業和信息化發展新的戰略和思路。
(一)鞏固和發展企穩回升的良好局面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工業和信息化系統要緊緊圍繞“擴內需、保增長、調結構、惠民生”的總體目標,繼續貫徹落實好中央一攬子計劃,更加注重完善落實已有各項政策措施,更加注重推進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更加注重提高增長的質量和效益。
根據中央的部署和要求,下一步我們主要是抓好八個方面的重點工作:一是突出抓好十大產業調整振興規劃的貫徹落實,繼續制定完成165項實施細則,加快落實規劃涉及的各項政策措施,推進企業兼并重組、淘汰落后和節能減排,加快產業結構調整。二是堅持不懈抓好企業技術改造,用好技術改造資金,拉動企業和社會投資,做好項目的跟蹤和督促檢查,進一步總結經驗,建立長效工作機制。三是認真學習貫徹中央領導同志關于質量工作的重要指示,以品種、質量、品牌、服務為重點,全面加強質量品牌建設。四是抓好重大科技專項組織實施,加強工業標準的制修訂,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充分發揮科技的支撐引導作用。五是落實國務院關于促進中小企業平穩較快發展的若干意見,進一步優化中小企業發展環境,切實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等問題。六是加強工業、通信業運行監測監控,強化經濟運行組織協調,確保完成國防重點科研生產任務,建立健全覆蓋工業、通信業應急管理體系。七是選準切入點,加強試點示范,指導規范新興產業健康有序發展。八是協調維護網絡信息安全,確保通信網絡安全暢通。
(二)加大產業結構調整,推動我國工業轉型升級
在保增長的同時,把調整結構作為應對危機、搶抓下一輪全球經濟發展機遇的重大舉措。就工業和信息化部來講,我們的主要任務是工業領域的結構調整,主要包括行業結構調整、企業結構調整和以產品品種質量為重點的產品結構調整。推進工業結構調整,主要是抓好六個抓手:一是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提升傳統產業,引導企業把技術改造同結構調整、產業升級、兼并重組結合起來,圍繞改進質量、增加品種、降低消耗、提高效益,推動工業整體水平和競爭力躍上一個新臺階。二是抓好企業兼并重組和淘汰落后產能,完善產業政策,加快技術標準制修訂,提高市場準入門檻。支持有優勢的大企業實施跨地區、跨行業的聯合、兼并、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三是充分發揮科技引領和支撐作用,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組織實施行業重大技術攻關,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四是優化中小企業發展環境,支持中小企業加快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向“專、精、特、新”以及產業集聚方向發展。五是加強工業產品質量管理,促進開發品種、提高質量、創建品牌和改善服務,從而引導消費,提升消費結構。六是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尤其是加強電子信息技術在傳統產業中的推廣應用,催生新產業、新技術、新產品。
(三)推進“兩化融合”,探索實施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
我們體會到,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包括以下六個內容:一是要堅持把經濟發展建立在科技進步的基礎上,帶動工業化在高起點上迅速發展;二是堅持注重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優化資源配置,提高投入產出效率和經濟回報;三是堅持推廣應用先進適用技術,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突破能源資源約束;四是堅持防治污染、保護生態環境,使經濟建設和生態建設和諧發展;五是堅持以質取勝的戰略方針,為社會提供能夠引導消費、滿足需求、質量優良的產品和服務,提高市場競爭力;六是堅持以人為本,提高勞動者素質,充分發揮人力資源優勢,注重改善民生,保障勞動者生命和健康安全。
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是一項長期持續的系統性工作。信息化無處不在、無所不包,推進“兩化融合”,必須有所為有所不為。在企業、地區、行業三個層面選準切入點,抓好試點,典型示范,總結推廣。在企業層面,就是要圍繞工業產品研發設計、生產過程控制、企業管理、市場營銷、人力資源開發、新型業態培育、企業技術改造等七個環節,加大信息技術應用力度,提升自動化、智能化和管理現代化水平,提高企業產品質量和附加值。在地區層面,就是要繼續推動“兩化融合”試驗區工作,抓好傳統產業改造提升、特色優勢產業發展、現代物流發展、工業園區建設四個切入點,把促進“兩化融合”納入地方發展規劃。在行業層面,就是要推進行業信息共享,建立分行業的信息化評價評估體系。
推進軍民結合、寓軍于民,也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重要任務。要加強戰略謀劃,在國家層面上實現軍工與民用工業的規劃銜接、供需對接和資源共享;在運作層面上積極探索軍民結合的市場化途徑,使民口企業合理合法地參與軍工任務;在技術層面上,逐步統一軍民技術標準,推動軍民用技術的雙向轉移和輻射。
(四)大力培育新興支柱產業
綜合考慮市場需求和支撐條件,我們初步考慮選擇信息通信、先進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與節能環保、生物產業和高端生產性服務業等6個領域作為新興支柱產業培育的重點領域。
信息通信產業方面,重點培育和壯大新一代移動通信、下一代互聯網、光纖寬帶接入、新型顯示、集成電路、數字視聽、軟件業、數字內容、衛星應用等新興產業群。
先進裝備制造業方面,重點發展高檔數控機床及基礎制造裝備,極大規模集成電路設備等戰略性發展需要的重大裝備,節能和新能源汽車、高速軌道交通設備、支線及干線飛機、高技術船舶等先進交通工具制造,傳統產業升級改造急需的數字化、綠色化重大裝備。
新材料產業方面,重點發展航空航天工程關鍵材料、微電子基礎及配套材料、光電子材料、新型顯示材料、新能源材料、高性能復合材料、特種功能材料,智能材料、納米材料和超導材料等新材料,支持大企業不斷創新。
新能源及節能環保產業方面,重點發展風力發電設備制造,太陽能光伏電池,太陽能熱利用,先進核電設備(高溫氣冷堆)制造,煤炭清潔高效轉化、煤層氣開發及煤制石油替代產品,半導體照明,碳的捕集與存儲,先進智能電網等新興產業群。
生物產業方面,重點培育疫苗與診斷試劑、重大新藥創制、現代中藥、生物醫學工程、化學藥物升級改造,生物農業、海洋生物資源開發,能源植物及生物質能源開發,微生物制造,生物修復、生態治理等新興領域。
高端服務業方面,重點發展產品技術研發及工業設計服務、信息技術研發及外包服務、技術性業務流程外包、工業軟件開發應用、電子商務、信息安全服務、工程總承包等高端生產性服務業。
培育新興支柱產業是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的重要抓手,我們要組織制定新興支柱產業發展規劃及相關產業政策,加快推進重大科技成果的工程化、產業化,加快新興支柱產業基地建設和發展,推動建立健全有利于新興支柱產業發展的財稅、金融支持政策,扶持產品和服務創新,積極引導消費,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努力為新興支柱產業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
(五)加強工業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建設
在應對金融危機的實踐中,再一次使我們體會到,企業如果沒有自己的技術和品牌,就會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弱勢和被動地位。必須把加快提升工業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培育自主品牌作為一項戰略任務來抓。一要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相結合,引導創新要素向企業聚集,通過產業聯盟、公共技術平臺等方式,促進產業鏈上各環節的合作,推動企業聯合創新。二要加強科技創新園區建設,提升科技創新園區在資產、資源、環境、技術、人才等方面的集聚創新能力,搭建共性技術和公共服務平臺。三要在推進行業技術改造和自主創新中,組織開展重大科技攻關,解決制約發展的重大技術難題。四要以實施重大科技專項為契機,整合科技資源,突破制約工業發展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優先啟動能起到引領支撐作用的重點課題,加速推進產品研發和產業化。五要強化標準管理,做好標準與規劃、產業政策的協同,促進國家標準與國際標準的銜接,形成技術創新、標準與知識產權的互動。六要創新發展思路,要充分借重我國工程科技專家的智力資源,組織開展重大戰略問題的研究,謀劃大思路、大舉措。
來源:證券之星
本文來源:報告大廳
本文地址:http://www.kcice.cn/freereport/32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