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漁業裝備與工程技術
漁業裝備與工程技術的研究對象是指在現代漁業生產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的漁業機械、儀器、漁船、漁業設施,以及以這些裝備為主要內容的漁業工程。目前,其主要研究對象為:(1)水產養殖工程:以提高資源利用率為主導方向,重點是使養殖設施系統創造健康養殖的水環境,減少對水資源和土地、水域的占用,降低對水域環境的污染,提高生產效率。(2)捕撈裝備工程:以海洋選擇性捕撈技術裝備的自動化、信息化為目標,進行捕撈裝備現代控制技術研究,提高作業漁船的節能減排水平,提高作業效率。(3)加工機械工程:以提升水產品資源利用率、加工效率、品質及安全性為目標,進行水產品精深加工、綜合利用加工,以及飼料加工等裝備及工程技術的研究開發。
(2)漁業裝備與工程技術當前發展概況
近幾年,漁業裝備與工程技術領域的突破性科研成就,主要體現在工廠化水產養殖系統技術、池塘生態工程化控制技術和深水網箱設施技術等三個方面。工廠化養殖系統技術的研究重點是循環水技術,它是實現水產養殖工廠化的基礎,其核心是漁業水體凈化技術與設備。國內近年來研究開發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海淡水養殖、繁育等專用水處理設施設備,并初步實現了生產應用,開展了無公害養殖技術研究與工廠化高效養殖技術集成研究,以及低能耗控制技術與養殖廢水再利用技術。在池塘生態工程化控制技術研究上,應用生態工程學原理,將人工濕地、綜合生物氧化塘、生態溝渠等與池塘養殖系統有機結合,構建了復合人工濕地的池塘養殖生態系統,在節約水資源及有效解決廢水排放等方面具有推廣意義。我國的深水網箱設施研發雖然起步較晚,但進步較快。深水網箱的設計、制作工藝技術和產業化技術都得到優化和熟化,網箱的抗風浪能力和抗流能力,以及單位產量均獲得顯著提高,拓展了養殖海域,形成一整套適合我國海區特點的深水網箱集約化養殖技術。
(3)漁業裝備與工程在漁業生產中的主要地位與作用
漁業裝備與工程技術是現代漁業發展的重要保障。現代漁業的發展目標是工業化,體現在生產力上,就是工廠化的生產方式和產業化的生產模式。漁業現代化的實現,不僅依靠生物生產技術,還必須有裝備與工程技術。裝備與工程技術是現代漁業科技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漁業裝備與工程技術是漁業實現高效生產的重要保證。由現代科技支撐的漁業裝備與工程技術,對捕撈生產而言,可提高捕撈效率,降低能源消耗,提高國際競爭力;對養殖業而言,可提高養殖生產的集約化程度,降低養殖成本,實現健康養殖;對加工流通業而言,可提高水產品價值,保證產品質量安全,實現規模化生產。從某種意義上講,漁業科技的進步就是漁業生產實現機械化的過程。
2漁業裝備與工程技術發展歷程
我國漁業裝備的科技研究起步于上世紀60年代。從捕撈裝備到養殖、加工裝備,從單一的設備研制發展到與設施工程相結合的系統集成,逐步形成了我國漁業裝備的研究體系,由此推動了漁業生產力的發展。其主要的科研活動多發生于上世紀70、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重要成果繁盛于80年代以后。1963年創建的專業研究機構——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漁業機械儀器研究所(簡稱漁機所),承擔了我國漁業裝備的大部分研究任務;包括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南海水產研究所、東海水產研究所、黑龍江水產研究所、漁業工程研究所和漁船研究室,以及上海海洋大學、大連水產學院等在內的科研院校也在該領域作出了重要貢獻。不斷涌現的現代漁業裝備在中國漁業近二十多年的高速發展中發揮了歷史性的作用。
(1)漁船與捕撈裝備
捕撈裝備是海洋和內陸水域作業過程使用的機械和儀器。我國的捕撈裝備研究始于上世紀60年代,隨著海洋漁業船只從木帆船向機帆漁船和鋼質漁船轉型的生產進步,捕撈裝備的研究在個別進口儀器或設備的基礎上開始起步,到了70年代尤其是整個80年代,進入了全面發展時期。中高壓液壓技術的應用推動了我國捕撈裝備技術的快速發展,使捕撈裝備水平躍上了新臺階;高海況打撈設備在載人航天工程中的應用,功標志著捕撈裝備技術獲得了突破性拓展。雙鉤型織網機的問世實現了我國織網機工業零的突破。8154型雙拖尾滑道冷凍漁船和8201型圍網漁輪的成功設計建造成為我國漁船建造史上的經典。漁用定位儀和探魚儀的廣泛應用徹底改變了我國的捕魚傳統,漁用GPS又將捕撈技術向前推進了一大步。但是,基于對海洋漁業資源的保護,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我國漁船捕撈裝備的發展逐漸進入了一個平臺期。
①捕撈裝備
捕撈機械:液壓絞綱機和液壓圍網起網機、理網機是主要的捕撈機械。上世紀60年代中期研制的兩種低壓液壓絞綱機,成為當時我國國營漁輪的主要捕撈機械。70年代,在當時農林部的組織安排下,組成了以漁機所為主、八省二市有關單位參加的中高壓液壓圍網起網設備(俗稱動力滑車)聯合研制攻關組。1976年,完成了液壓懸掛式圍網起網機的研制。該機是當時國內圍網漁輪唯一使用的液壓起網機械,它的使用,提高了圍網漁輪的機械化程度和起網速度,推動了我國圍網漁業的發展。
1985年研制成功的中高壓液壓圍網起網設備是我國捕撈裝備發展的一個里程碑。其中的一個重大技術突破是率先將中高壓液壓傳動技術運用到起網機械中,大大提高了捕撈效率,達到國內領先水平,提升了我國捕撈裝備的技術水平。成果獲1988年農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和1989年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為了推動群眾漁船捕撈業的發展,1970-1980年代,開發了多種適用于機帆漁船圍網作業的液壓起網機和中高壓液壓絞綱機,為群眾捕撈漁船向外海發展,滿足絞綱、起網、起錨和起吊魚貨(重物)等多種作業發揮了關鍵性的作用,也成為當時群眾漁船捕撈機械的升級換代產品。
織網機械:1971年,國內第一臺以生產圍網和養殖用網為主的雙鉤型電動漁網編織機研制成功,為織網機國產化奠定了技術基礎。1991年研制成功的400型雙鉤型織網機,實現了我國織網機工業零的突破,改變了我國長期依靠進口織網機的局面,實現了織網機國產化。該成果獲得1992年農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和1993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1990年代,雙鉤型織網機已成系列產品,推動形成了我國織網機制造產業的形成,國外進口織網設備逐步退出了中國市場,發展至今,中國已成為世界網具出口大國。1990年代中后期以來,織網機的研發已完全由企業主導,織網機在幅寬、緯線容量、結型、工作速度和自動化程度等技術要求都由市場來決定。
漁貨起卸機械:吸魚機的研究始于1960年代中期,借鑒糧食和煤炭起卸設備的原理開始發展。氣力吸魚機在70年代末完成研制,解決了漁輪碼頭卸貨時的依靠繁重體力勞動的問題,生產率可提高4~6倍。同期研制的潛水式吸魚泵,在技術上主要解決了泵的大通道和穩定性問題,符合帶水輸送魚貨的要求,性能指標達到國內先進水平。1982年研制的新型潛水吸魚泵在水力效率、質(重)量等方面已接近國際水平,獲1983年農牧漁業部技術改進二等獎。隨著近年來深水網箱養殖業的發展,新型的真空式吸魚泵和射流式吸魚泵相繼研制成功,目前處于試用階段。
高海況打撈設備:2001年完成的國家921載人航天工程著陸場系統中的高海況打撈設備,標志著捕撈裝備技術在大型化、自動化和系統化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它的研制成功,有效地解決了在風大浪急的情況下安全打撈應急返回艙的問題。先后圓滿完成了“神舟五號”“神舟六號”“神舟七號”發射任務,受到了解放軍總裝備部的嘉獎。高海況打撈方法及設備為國內首創、國際先進,是一項原創發明技術,也是海洋捕撈與船舶工程技術的拓展與延伸。該成果先后獲得200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科技進步一等獎,2005年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科技進步特等獎,2006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
②漁業船舶
1955年,上海市海洋漁業公司建造了國內第一對250馬力混合式鋼質漁輪。1969年,我國開始了建造燈光圍網漁輪大會戰。1970年代初,600馬力混合式漁輪設計成功并批量建造。進入80年代以后,隨著海洋捕撈漁業快速發展,漁業生產開始向外海拓展,各種新型圍網和拖網漁輪以及海洋輔助船的設計建造開始進入一個歷史最佳發展期。
1980年,由科研所與船廠等單位合作設計制造的8201型600馬力圍網漁輪,首次采用變幅吊桿,方便理網作業,減輕了理網勞動強度,是我國第一批工業化意義的圍網漁輪,成為當時圍網漁輪的主力船型,技術水平達到國內先進水平。該成果獲得1983年獲農牧漁業部技術改進二等獎。1981年設計建造的8154型600馬力雙拖尾滑道冷凍漁船是我國自行研制的新型海洋捕撈漁船。該船具有穩性、適航性好,抗風能力強,拖力大,漁撈操作方便、上網時間短,保鮮質量高等優點,生產量大,取得明顯的經濟效益。成果獲得1983年農牧漁業部技術改進一等獎。
1981年研制的60馬力聯合漁法淡水漁船及甲板機械,適用于大中型湖泊、水庫進行“趕、攔、刺、張”聯合漁法捕撈生產,可兼作拖網、電趕魚、沖洗網箱、漁政管理等多種用途,船的操縱性能好,獲1983年農牧漁業部技術改進二等獎。1991年設計制造的135總噸艉滑道拖網漁船是為我國群眾漁業首次開發成功的小型艉滑道漁船,在全國十多家船廠建造,其系列產品成為當時東海漁區主力船型之一。1993年研究設計的新型、高航速漁政船,船的阻力性能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獲得1994年農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③漁用通訊導航和助漁設備
漁船使用的電子設備可分為通訊導航和助漁兩大類。漁用導航設備主要包括漁用GPS導航儀、雷達和早期的羅蘭A定位儀、測向儀等。漁用助漁設備主要包括養殖網箱漁情分析設備、探漁儀、聲納、網位儀等。漁用通訊設備主要包括漁用無線電話機、船舶自動識別終端AIS設備、北斗通訊導航設備、GMDSS系統設備等。我國漁船電子裝備的發展歷程大致分四個階段,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大量裝備垂直探漁儀,80年代裝備羅蘭A定位儀,90年代裝備漁用GPS導航儀,本世紀裝備漁用AIS設備(漁船防碰撞系統)。這期間,漁用電子設備緊隨電子技術的發展,為我國漁業朝向精細化作業發揮了巨大作用。
漁用導航設備:漁用導航設備的技術發展以20世紀90年代中期為界。前期漁船定位導航依靠六分儀、測向儀、羅蘭A定位儀,后期采用具有電子海圖的GPS導航儀導航。1964年研制的自動測向儀是國內最早研制成功并投產使用的測向儀。從早期的雙曲線測向儀,到后來的羅蘭A定位儀,再到90年代的具有簡易電子海圖的漁用GPS導航儀,都普遍應用在我國沿海各地的漁業生產中,解決了從“經驗式”到“傻瓜式”漁船導航的問題。這些產品都是不同時代我國漁船的主要導航定位設備,為我國的海洋漁業作出了重要貢獻。
20世紀90年代研制成功的具有簡易電子海圖的漁用GPS導航儀具備了中國及其周邊海域電子海圖、簡體中文、漁區標注顯示等功能,可以直觀的利用海圖輔助漁船航行,產品深受廣大漁民歡迎。該項研究成果獲得1997年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科技進步一等獎和1997年農業部科技進步一等獎。1997年,改進后的8通道、12通道兩種機型又增加了海陸分色、農歷、潮汐、沿海城市、漁港地名、沿海航標燈等功能,成果榮獲1998年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并被列為1998年國家重點新產品,由該項成果轉化而成立的企業被授予上海市高新技術企業。
助漁設備:我國的助漁設備技術發展以世紀交替為界。前期是一種粗放式的技術發展,后期向精細探測發展。1964年研制的61F型魚群探測儀是當時國營漁輪使用的唯一的國產大功率探魚儀。1968年,為了當時正在大規模興起的群眾漁業機帆船的需要,67-1型半導體探魚儀投入生產,其探魚深度為50m。它的使用,徹底結束了我國漁民只憑經驗捕魚的落后狀況,被漁民譽為“千里眼”。改進后的67-3型半導體探魚儀,探魚能力提高到80m,并被廣泛應用,成為我國上世紀6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機帆漁船探測魚群的主導產品,為提高漁業生產效率發揮了巨大作用。1979年,為發展外海捕撈和海洋調查而研究設計的大功率垂直探魚儀,其探魚能力達500m,最大測深2000m,是我國自行設計、生產,探魚能力和測深能力最大的垂直探魚儀,獲1981年國家水產總局技術改進成果一等獎。1980年研制的雙頻率探魚儀,探魚能力200m,測深可達500m,該儀器是80年代我國鋼質漁輪的主要助漁儀器,成果獲得1983年農牧漁業部技術改進二等獎。2006年,液晶探魚儀開始取代顯像管探魚儀進入國內市場。它能夠實現快速高精度水深測量與數據處理,在干擾環境下推算出正確的深度,具有清晰度高、體積小、耗電省、無輻射的特點。
漁用通訊設備:我國的漁用通訊設備技術發展,1990年代前為模擬階段,2007年前為數字化階段,2007年后為技術融合和信息化網絡化發展階段。漁用電話機具有比商船VHF話機通訊距離遠、通話頻道(480個)多的特點。漁用通訊設備形式多樣,有新興的AIS設備、北斗通訊導航設備等。漁用AIS設備正在逐步發展成為結合漁用導航技術、漁用電子地圖的高級形式,這種產品使用方便,成本低廉,很受漁民歡迎。
(2)水產品加工裝備
水產品加工裝備技術的研究是伴隨著捕撈和養殖生產的發展以及市場的需求而逐步開展起來的,30多年來的專業研究,逐步形成了包括原料處理機械、藻類加工機械、水產品速凍機械、魚糜加工機械、魚粉加工機械等專業裝備系列。我國最早的水產品加工設備研究始于上世紀60年代,1968年研制的魚片聯合加工機械,集去鱗、去內臟、去魚頭及剖魚片功能于一體,該機從原料魚進入到魚片送出一次完成。
①冷凍魚糜生產設備
1980年代,開發水產品深加工機械,以利于綜合利用低值海水產品,開發淡水養殖品種的加工產品,以及生產方便食用的魚糜制品,是市場的急迫需求。冷凍魚糜制品生產設備的研制工作也從此開始。魚肉采取機(1992年),用于對已去鱗、去頭、去內臟的海、淡水魚的胴體進行肉骨分離以及蝦類的采肉,是魚(蝦)糜生產中的關鍵設備;同期完成的魚糜精濾機用于對經過漂洗、脫水后的魚糜作進一步的過濾;魚丸成型機(1993年),將經配料、調味后的魚糜加工成魚丸;斬拌機(1996年),集斬碎、擂潰、攪拌等功能于一體。90年代中期完成的魚糜脫水機將經漂洗的魚糜脫去水分。由此形成了完整的成套冷凍魚糜生產設備。該成果在山東、福建、浙江、廣東等地有很大范圍的推廣。
②海帶綜合利用加工設備
1980年代初,為了解決全國海帶大量積壓的問題,國家經委、國家水產總局下達了海帶工業利用主要設備的研制項目,經過6年攻關,解決了從因設備落后造成的難以有效地從海帶中提取褐藻膠的問題,先后研究開發出褐藻膠造粒機、快速沸騰式烘干機、褐藻酸螺旋脫水機和褐藻膠捏合機等單機。上述設備的應用,實現了我國海帶工業綜合利用生產設備的國產化,使國家從1984年起不再進口同類國外設備。
③制冰、冷藏設備
片冰機是一種快速、連續、自動生產片狀冰的設備,用片冰替代機制塊冰,成本低、冷卻快、損耗小。1978年和1983年,臥式片冰機和立式片冰機先后問世。除漁業之外,片冰機還在水利工程的混凝土攪拌工藝中獲得應用,混凝土中加入碎冰可以消除應力。1989年,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管冰機及其配套設備研制成功,該設備可用于漁船、鐵路冷藏車加冰保鮮,獲1992年農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其相關成果——自動化管冰機配套在鐵路冷藏車加冰系統研究,因為解決了冷藏列車加冰的技術難題,因此獲得1993年鐵道部科技進步二等獎。
④其他加工機械
1982年研制的冷熱風干燥設備用于當時大量捕獲的馬面?的風干加工,取得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獲得1983年農牧漁業部技術改進二等獎;1988年研制的高溫高壓滅菌裝置,滅菌鍋內采用熱水循環,溫度波動小,殺菌效果好,推廣成效顯著。
2002年,國內第一臺完全國產化的全自動紫菜加工機組在南通誕生,該設備將條斑紫菜原藻加工成標準干紫菜,又進一步開發了二次加工即食產品的成套加工設備。新一代智能型紫菜生產線多項技術超過國際先進水平,并擁有全套知識產權,成果推廣應用也相當成功,改變了我國作為紫菜養殖大國加工設備依賴進口的局面,項目獲得2003年南通市科技進步特等獎。
(3)漁用飼料加工裝備
上世紀70年代初,隨著水產養殖業的發展,漁用飼料問題日益突出。1975年底,原農林部在湖北沙市召開了漁用飼料研究發展大型座談會,交流探討開發魚飼料源及飼料加工問題。會議呼吁盡快研制漁用顆粒飼料機械,加快發展顆粒飼料養魚。此后,國內開始了漁用飼料加工機械的研究開發,1980年代和1990年代前半期是我國水產飼料加工設備研究成果的多產期,成果的推廣和產業化程度都相當出色,培養、扶植了一大批飼料設備生產企業,為我國飼料工業的發展壯大奠定了基礎。1990年代中后期開始,我國飼料加工機械的研發主體基本上以企業為主,其中以江蘇牧羊集團和江蘇正昌集團最為知名。水產飼料生產設備的種類已基本齊全,包括粉碎設備、混合設備、制粒設備、膨化設備、冷卻噴涂設備、穩定干燥設備、稱重包裝等。目前,飼料生產設備的制造水平、種類和性能完全可以滿足我國飼料業的發展。
①顆粒飼料機械
飼料加工基本上都采用制粒機生產。硬顆粒飼料壓制分平模和環模制粒兩大類。早期以平模為主,隨著機械加工能力的提高,近10多年來,飼料加工廠廣泛使用的是環模制粒機。1980年研制的硬顆粒飼料加工成套設備是國內水產系統最早研制成功的成套設備,適應了當時對漁用顆粒飼料加工設備的要求,促進了水產養殖業的一次飛躍,其推廣應用取得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成果獲得1982年農牧漁業部技術改進一等獎;1982年完成的對蝦配合顆粒飼料加工機組,解決了微細粉碎和顆粒水中穩定性的難題,實現了用配合顆粒飼料養蝦的養殖需求,提高了飼料利用率,成果獲1983年農牧漁業部技術改進二等獎。1990年代,國內開始引進歐洲的顆粒機制造技術。經過不斷的改進和創新,使得顆粒機操作性、人性化、自動化方面越來越好,如顆粒機自動操作系統、液壓保護系統、壓輥和環模自動調節及快速拆裝系統等。
除大型機組外,1980年代開發的顆粒飼料加工機械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大多數機型結構緊湊,集多種功能于一體,既有單機也有小型機組,既有平模也有環模。其特點是使用方便、價格適中,尤其適合小型養殖單位和養魚專業戶使用,成果轉讓和推廣使用的成效相當突出,促進了人工顆粒飼料在水產養殖上的廣泛應用,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②膨化顆粒飼料機械
用膨化顆粒飼料養魚可提高魚的適口性和飼料的利用率,是一種比較理想的顆粒飼料。國內最早研究利用擠壓膨化技術生產膨化飼料是在1978年,1981年研制成功的75型膨化顆粒飼料機是國內最早的膨化顆粒飼料專用生產設備,成果在全國大范圍推廣應用,并獲1984年農牧漁業部技術改進二等獎。1987年改進后的85型膨化顆粒飼料機,既可生產膨化浮性飼料,又可生產膨化沉性飼料,并且在飼料和食品行業得到應用。大豆膨化工藝是上世紀90年代國際上興起的飼料加工新技術。1997年研制的大豆膨化機,其生產的飼料可提高適口性,降低飼料成本,成果獲1998年農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目前國產膨化機最大生產能力。
③特種飼料及飼料源加工機械
1990年,商業部“七五”攻關項目中的雞糞制飼料蛋白工藝及設備試驗、幼仔苗種用特種飼料加工工藝與設備和先沉后浮顆粒飼料及設備等課題研究先后完成。這幾項研究成果為解決我國特種飼料研究領域的生產工藝和設備制造,提供了技術基礎,積累了經驗。啤酒糟飼料蛋白加工工藝及設備(1994年)和以白酒糟為對象的食品糟渣飼料化加工工藝和設備(1999年),既解決了高含水率糟渣對環境的污染,又提供了一種新的飼料蛋白源,1997年獲得農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2008年完成的發酵豆粕加工工藝及設備采用獨特的車陣式固體發酵技術及PLC控制技術,自動化程度高。該發酵系統技術水平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
(4)水產養殖機械
我國是水產養殖大國,有著幾千年的養魚史。但傳統的粗放式養魚模式制約了單產的提高,根本的出路是要解決水產養殖機械化問題。為此,根據原水產部下達的《1963年~1972年水產科學技術發展規劃(草案)》中“淡水養殖機械化的研究”項目,水產養殖機械的研究從1964年開始。70年代中期,隨著葉輪增氧機的誕生和水力挖塘機組的問世,標志著我國開始進入機械化養魚的新時代。1980年代的水凈化技術和1990年代的工業化養魚設施技術的成熟為本世紀開展的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系統的研究作了深厚的技術積累。
①增氧機械
增氧機是水產養殖專用機械。在夏季出現悶熱天氣時,使用增氧機可以防止因水體缺氧而發生魚類浮頭(死亡)現象。目前我國在水產養殖生產中使用的增氧機械主要有葉輪式、水車式和射流式三種型式。
1976年,國內第一臺葉輪增氧機研制成功,創造性地利用倒傘形葉輪在水面下的旋轉產生水躍,使水和空氣充分接觸以達到氧的傳遞,同時通過攪動水體使上下水層對流,為下層的貧氧區增加氧氣,從而可以增加魚的放養密度,提高魚的攝食量,使單位面積養殖產量實現重大突破。該成果榮獲1977年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獎和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葉輪增氧機問世30多年,目前仍然是我國海淡水養殖業實現穩產高產的最關鍵、最不可缺少的設備,依然是生產量最大、使用最廣泛的漁業機械。初步估計,目前全國各種系列的葉輪增氧機保有量已達到數百萬臺,年產量約為20萬臺。葉輪增氧機創造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水車式增氧機是隨著1980年代養鰻業的興起而開始從國(海)外引進的,它的開發主體是生產企業。目前它的產量約占增氧機械總產量的25%。射流式增氧機主要適用于特種水產品養殖及工廠化養殖,產量約為增氧機械總產量的5%。
1980年代,各種不同類型、不同功能的增氧機械被不斷研制出來,并廣泛應用,極大地促進了水產養殖業的發展。主要研究成果有:
射流增氧機(1981年),將飽和溶氧水射入水面0.8m以下,使中下層虧氧水得到增氧。塑料葉輪增氧機(1987年),提高了整機的增氧性能,成果獲得1990年農業部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葉輪增氧機葉輪優化設計(1989年),為葉輪增氧機的設計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依據,獲1994年農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螺旋槳水流增氧機研制(1990年),根據螺旋漿推進原理研制而成,產生的循環水流能起到增氧、攪水、曝氣等作用。冰下保溫渦流增氧機(1990年),使冬季增氧時進入冰下水體的冷空氣被充分加溫達到不降低水溫之目的。立體循環增氧造流裝置(1994年),模擬自然界的流水狀態來改善水質。簡易風力增氧機(1990年),風能利用系數達0.288,風速8m/s時輸出功率為93W。
②挖塘、清淤機械
池塘開挖、清淤機械的開發研究始于1963年。科研人員從水力采煤原理得到啟發,探索水力機械化方案。1966年首先研制出立式泥漿泵,1979年研制成功水力挖塘機組。該機組為國內首創的水力土方施工機械,適用于土方開挖、疏浚、筑堤等,工效高,成本低,至今仍是魚塘、水利清淤必用的施工機械,20多年來已累計生產20余萬套。該成果獲得1981年國家水產總局技術改進成果一等獎。潛走式池塘清淤機(1990年),能在水底淤泥層靈活移動并集淤抽吸,解決了帶水清淤、淤地行走和翻越塘堤等難題,成果獲得1990年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科技成果一等獎。
③投飼機械
投飼機械的研究開發始于1980年代中期,但直至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養魚戶認識到使用投餌機可以提高飼料利用率,可以增產、增收,因而產銷量開始大幅度提高。2008年,國內各種類型投餌機的年產量估計達到16萬臺,產量僅次于增氧機。目前,投餌機的投餌方式有氣動式、螺旋輸送式、離心拋物式,也有電子控制的投餌船、魚動式投餌機。產量比較大的機型為機械離心式投料方式、機械振動式下料裝置。
1990年代研制的投飼機械主要有:對蝦投餌裝置,利用水泵產生的高壓水從儲餌裝置沖入管道再從噴嘴直接噴于水體中,達到投餌的目的;水力投餌機,應用水力引射噴頭實現水力動能投餌;振動式魚塘自動投餌機,采用偏心電機振動原理進行分料,解決了卡料堵轉等難題。近年來開始為深水網箱養殖系統設計投飼機械。應用氣力輸送工藝為海水網箱設計投飼系統(2005年),輸送距離為50m,投飼能力為500kg/h;深水網箱投餌機(2006年),它的核心部件是由突然擴大裝置改裝成的引射器,以一定的水流將餌料拋向網箱,可向多個、距離不同的網箱供餌。
④活魚及活魚苗(種)運輸裝備
為適應水產養殖業的發展以及市場對活魚需求量的與日俱增,國內最早研制的是淡水活魚運輸車(1979年),之后,一種更方便、更靈巧的淡水活魚運輸箱(1981年)又研制成功。該運輸箱裝有增氧和水過濾設備,可運輸或暫存活魚(蝦),解決了大中城市副食品基地與市場間的活魚(蝦)運輸困難。船用活魚運輸裝置(1986年),具有增氧、水凈化和保溫功能,可連續運輸20小時以上,魚的成活率大于90%。2003年,海水活魚運輸技術及裝備研究在福建完成。
(5)工業化養魚
工業化養魚技術是養殖業現代化的標志。工業化養魚首先要解決養殖水質問題。1980年代,我國開始與集約化養殖技術有關的裝備及系統配置的研究工作。這一時期的研究重點是為養殖機械化作配置研究。靜水高密度養魚機械化(1981年),創造性地開發出一種較簡單的高密度養殖模式,室內單產折合畝產可達15000kg以上。全人工高效益機械化養蝦技術(1988年),研究了對蝦養殖池的機械配置、水質處理及科學管理,初步建立了一整套利用機械化手段達到對蝦高產養成技術模式。大規格對蝦苗種高密度培育技術及設施(1990年),為中國對蝦的工廠化育苗提供了基礎。在這些項目的研究過程中,從設備開始到系統集成,逐步為1990年代開展集約化、工廠化養殖系統研究打下了基礎。
1990年,國內第一個600噸規模的工業化養魚場工程在中原油田建成。該工程以當時國內首創的生物包凈化技術,采用水凈化、養魚合二為一的一元化生態系統,形成封閉循環流水養魚模式,年產量達100kg/m2。這種節水型密集養殖模式特別適合于缺水地區發展水產養殖業。
1991年我國第一套中試規模的工業化魚菜共生系統研究項目在上海通過專家鑒定。該項目將水栽培蔬菜的種植與集約化水產養殖系統相結合,利用植物的根系吸收水中的硝酸鹽,達到水凈化的目的;2000年,利用該技術在蘇州西山國家農業示范園設計了2000m2的魚菜共生示范工程。
除了上述工程性項目外,為工業化養魚技術配套的相關設備的開發研究也取得進展,主要成果有:依靠微生物和生物酶達到凈化水質作用的水凈化機(生物轉盤)(1981年);魚池加熱器(1985年);自動投飼機(1987年),采用吹風出料方式,投飼距離約4m;采用臭氧技術的電子水質凈化機(1988年);水質凈化殺菌裝置(1992年),利用臭氧的強氧化作用,結合活性炭吸附作用,實現對養殖水體消毒、去污、殺菌的目的。
高密度集約化養魚系統的開發對主要水質指標的在線監測技術提出了迫切需求。2001年完成的養殖水體多參數在線監控系統可對養殖水體的多個理化指標,如溫度、鹽度、溶氧、pH、氨氮、氧化還原電位、亞硝酸鹽、硝酸鹽等進行自動監測、報警,并對水位、增氧、投餌等養殖系統進行自動控制。2004年完成的水產工廠化養殖多環境因子的遠程集散監控系統,除對重要環境因子進行自動監測和控制外,還采用專家系統和圖像處理的方法對魚病進行自動診斷和早期預報。
本世紀開始,漁業生態環境保護越來越受到重視,國家有關部門對工廠化養魚系統技術和循環水技術研究的支持力度越來越大,通過國家項目的實施,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目前掌握的工廠化循環水養魚(繁育)系統技術能夠通過物理和生物等技術手段對海、淡養殖污水進行凈化處理,處理后的水基本上可以回用,達到節水、環保的目的。總體研究水平處于國內領先地位,部分研究成果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比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有:
工廠化養魚關鍵技術及設施(2003年),在微濾機控制、分子篩制氧機、多點在線水質自動監測系統和新型活性功能填料等方面的研究均有創新,水循環每2小時一次,水利用率95%。循環水工廠化淡水魚類養殖系統關鍵技術(2005年),研制開發了系統化的水處理設備,尤其在懸浮顆粒去除技術、高效生化反應器等關鍵技術的研究方面取得顯著進展,水循環率達到96%以上。該成果獲得2006年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工廠化魚類高密度養殖設施的工程優化技術(2007年),以高效生物過濾凈化技術及裝置研究為主,建立封閉式海水養殖循環水處理系統。魚類全人工繁育控制系統(2008年),創建了適合我國國情的魚類繁育環境全人工控制系統,項目整體上處于國內領先水平。冷水性魚類設施漁業養殖技術(2008年)突破了低溫下水產養殖廢水氨氮處理技術關鍵,氨氮氧化去除率達到45%。納米材料應用研究是一個新興的研究領域。納米材料的漁業應用和技術(2005年),自主開發了一體化納微米過濾凈水技術,形成一個納微米過濾設備養魚模式,開創了納米材料技術在漁業科技中系統應用的先河。
(6)深水網箱
深水網箱是海水養殖從內灣淺水向開放性水域發展的關鍵裝備,必須具備能抵抗惡劣海況的抗風浪、抗水流能力。1998年,我國海南省率先引進挪威HDPE重力式大型深水抗風浪網箱,其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引起養殖業的高度重視,國家支持項目隨即啟動。雖然我國在深海抗風浪網箱方面的研究起步較晚,但通過“九五”、“十五”國家科技攻關項目,已經取得了多方面的技術突破,已先后研制出浮繩式、HDPE重力式、金屬框架重力式、碟式和多層結構鲆鰈類潛式等多種形式的抗風浪網箱,其中HDPE重力式網箱發展最快,對該型網箱的研究也相對比較深入,并以較快的速度實現引進消化及國產化推廣。目前國內已有多家企業根據水域特點,生產HDPE重力式網箱及鋼質全浮式升降網箱,形成了獨有技術,工藝和結構已接近國外產品。目前已在浙江、山東、福建、廣東、海南等多個沿海地區建立了十多個抗風浪網箱養殖示范基地,網箱數量達4000多個。抗風浪深水網箱研究成果的推廣,對于改造傳統網箱養殖業,加速海水養殖增長方式的轉變,拓展海水養殖的發展空間,以及引導漁民轉產轉業和增收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深海抗風浪網箱(2004年),是較早研制的HDPE雙管圓形深海抗風浪網箱,網箱周長可達50m,最大養殖水體2380m3,單網箱可養魚15~20t。在高海況和1m/s流速海況條件下,可保證網箱系統和養殖魚類的安全。該項目在抗風浪網箱材料選擇和性能試驗等研究方面具有創新性,并且發展了離岸工程化生態養殖這一海水養殖新模式。深水抗風浪網箱養殖技術與設施(2005年),解決了網箱國產化生產技術和相關的網箱工程設施及控制技術,增強了對養殖條件的人工控制能力,實現了網箱工廠化生產。成果獲2005年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科技進步一等獎,2007年中華農業科技進步二等獎。鲆鰈類網箱離岸養殖設施技術(2006年),具有較強的抗風浪、抗潮流性能,具有良好的推廣價值。南方冷水性魚養殖網箱(2007年)以冷水性魚(俄羅斯鱘、雜交鱘等)為對象,使鱘魚在南方水庫度夏存活率達到了100%。
3漁業裝備與工程技術發展趨勢
(1)國外發展現狀
①養殖裝備及工程
國外水產品養殖總量都遠不及我國,但先進國家養殖業的產業化程度要出我國許多,養殖形式主要是循環水工廠化養殖和網箱設施養殖,裝備及設施技術較為先進,工業化程度更高,信息化技術已有相當程度的應用。由于西方發達國家在養殖業的食用安全、水資源利用、環境影響等方面有嚴格的要求,其社會經濟和生產力水平較高,體現在養殖裝備與工程上,主要表現在系統技術的完備性和組合水平上。工廠化養殖系統,從對輸入的水、魚種、飼料的控制開始,經可控的水循環系統,程序化、自動化、數據化操作的生產系統,到輸出產品魚的質量控制、污染物的處理等,在高效、可控制、無污染方面達到了相當高的工業化水平。其中關鍵的水循環及排放處理關鍵技術,圍繞著物理過濾、生物過濾等主要技術內容,循環水技術可達到零換水的水平,對水資源的需用量和廢水的排出量都達到很低的指標。一些新的技術或方法已成功地應用于養殖工程系統中,如生物反硝化技術、植物共生技術、微藻共生技術、養殖專家系統等,達到了較高的系統配置和應用水平。海上網箱養殖設施系統,發展于不同的生產要求和水域條件,主要有挪威海峽大西洋鮭養殖系統、美國、日本抗風浪網箱養殖系統、金槍魚網箱養殖系統、拖弋式網箱、游弋式網箱養殖系統等。拖弋式網箱可用于養殖對象區域性轉移,如圍網捕撈金槍魚由捕撈海域向養殖區域的轉移等。游弋式網箱可將“網箱”封閉航行,能經常變換養殖位置,選擇理想水域、避免海域污染。各類的優點在于包括網箱結構、現代化操作管理手段在內的系統技術有相當高的配置水平和應用效果,如魚類監視、環境監測、機械化操作等,非常適合于產業化生產管理的要求。
②遠洋捕撈裝備
世界海洋漁業先進國家大型作業船只的裝備和助漁儀器具有一定的先進性和系統配套上的完整性,如大型圍網作業機械、延繩釣機、魷釣機械等,作業性能、自動化程度、工作穩定性等都達到相當的水平,是國內遠洋捕撈企業必用的配備。國際海洋漁業進入儀器捕魚的瞄準捕魚時代,主要以小型船用雷達、無線電通訊、水平探漁儀、網位儀、曳綱長度計和張力計,以及拖網作業狀態控制系統等為代表,實現了全球性、全年的、大規模的工業化生產。
③水產品加工與流通裝備
由于經濟水平和飲食結構的因素,發達國家在水產品加工與流通方面具有相當高的應用水平和裝備技術水平,主要體現在魚、蝦、貝類自動化的處理機械和小包裝制成品的加工設備等方面。自動化的處理機械,包括清洗、分級、(魚體)開片、去皮(殼)、凍結等流程化工序,具有處理效率高、質量穩定、數據化管理等優點,可向市場提供各種優質、方便加工的生制品。制成品加工機械包括各類適合消費者習慣和口味的小包裝熟制品、熏制品、炸制品、魚糜制品、生食制品等,技術手段多、品種豐富,為大規模的產業發展提供關鍵支撐。水產品流通裝備的技術水平在于快速流通和低溫保障上,從魚離開水面開始,魚體的保溫、保鮮措施、魚市場的電子交易、集裝箱化轉移、冷藏運輸等,形成流程化的系統,確保每一類的水產品到達預定的市場位置時具有穩定的質量。
(2)發展趨勢
漁業裝備及工程科技的發展將順應我國漁業未來發展的趨勢及其對漁業裝備現代化的要求,借助社會科學技術的發展,在現有技術水平上,有重點地進行應用技術研究、高新技術突破和常規技術升級,以期有效地推動我國漁業現代化的發展。
養殖設施及裝備方面。無污染、低消耗、有投資回報效益、保證食用安全等將是未來養殖設施及裝備科技發展所追求的目標。工廠化養殖設施及裝備將越來越注重于生產系統的節水、節能和達標排放,追求投資回報率將引導系統技術水平不斷升級,主要品種標準化生產模式及養殖專家軟件系統將是規模化生產的主要支持手段。池塘養殖和內灣網箱養殖生產系統將注重設施化與生態化的結合,注重設施與生態、設備的結合,在健康養殖的前提下提高生產的集約化程度,減小對自然水域環境的影響。隨著新技術、新材料的運用,深水網箱養殖設施包括生產的各個環節配套將更為全面,達到安全生產和操作方便的要求,更利于產業化生產。海上養殖設施技術的研究還會向更新的形式發展。
遠洋捕撈裝備方面。有利于國際性漁業生產競爭,有利于保護漁業資源的選擇性捕撈,將是捕撈生產對裝備及其工程化技術的基本要求。捕撈裝備將逐步實現國產化,中國在世界船舶、機械制造業的優勢將為遠洋漁船自主建造提供基本條件,市場對國產化的要求將會促使科技工作迎頭趕上。隨著社會科技水平的迅速發展,在現有聲納技術、GIS技術、GPS技術的平臺上,有助于選擇性捕撈、準確性漁政管理的助漁儀器將會有越來越大的發展需求,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水產品保鮮、加工與流通裝備方面。隨著社會的現代化進程、國際貿易的競爭日益激烈、產業競爭優勢由勞動密集型向質量、技術密集型的提升,水產品保鮮加工與流通裝備將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高效的魚(蝦、貝)類處理裝備將替代人工為水產品加工業的規模化、產業化發展提供基本手段。水產品精深加工、綜合加工及質量保證的裝備技術將不斷提高。為適應不斷增加的市場需求,生產各類制成品的技術及裝備將日見豐富。水產品流通技術也將隨著現代物流業的發展形成獨特的體系。
(3)國家與產業發展需求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了“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發展要求,指出“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必須始終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發展現代農業總的思路和目標是: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農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農業,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農業,用培養新型農民發展農業,提高農業水利化、機械化和信息化水平,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提高農業素質、效益和競爭力。
漁業是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力發展漁業,是開拓新的農業資源、增加食物總量、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措施。我國漁業正處在從傳統漁業向現代漁業的轉型期,實現傳統漁業向現代漁業的跨越,是新時期漁業發展面臨的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現代漁業是相對傳統漁業而言,遵循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和可持續發展理念,以現代科學技術和設施裝備為支撐,運用先進的生產方式和經營管理手段,形成農工貿、產加銷一體化的產業體系,實現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和諧共贏的漁業產業形態,可持續發展是現代漁業發展的基本前提。
當前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包括:海洋捕撈資源衰退與生態修復的問題;漁船裝備陳舊與安全、節能的問題;養殖模式落后與健康養殖、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問題;水產品加工產業鏈過短與深加工、機械化加工的問題;漁業生產方式轉變與生態化、精準化、數字化、智能化的問題等,這些問題都與漁業裝備與工程技術水平有關,本質上也反映了漁業現代化進程中,實現工業化之必然要面對的問題。
水產養殖模式轉變,需要發展符合“健康養殖、資源節約、環境友好、高效生產”的要求。池塘養殖模式,需要通過設施化和機械化水平的提高,保證養殖水環境,提高生產效率,節約養殖用水,控制副營養物質的排放,修復養殖環境生態,達到“以水養魚”的集約化高效生產的要求。海上網箱養殖需要顧及水域環境生態,向外海發展,提高設施及裝備的可靠性和操控性。工廠化養殖需要在水循環利用、節能、成本控制等方面進行系統優化和適用模式構建。養殖生產的機械化、數子化水平需要進一步提升。圍繞著水產飼料蛋白質資源保障,需要新型蛋白質原料開發的技術及裝備。
海洋捕撈裝備需要提升機械化水平。近海捕撈需要發展節能型標準化漁船,以提高燃油利用效率、降低生產成本,提高選擇性捕撈的能力,發展玻璃鋼漁船。遠洋捕撈需要提高船舶及裝備的現代化水平,實現大型圍網、拖網、延繩釣捕撈裝備的國產化,提升資源探捕、漁場判斷的能力。
水產品加工的機械化水平需要進一步提升。以大宗水產品種,尤其是養殖品種為對象,需要發展水產品綜合加工設備,提高機械化水平和質量控制能力,為規模化生產、工業化加工提供裝備保障。
4擬解決的關鍵技術問題
(1)水產養殖工程領域
①池塘生態養殖方面。池塘養殖生態系統物質與能量流動模型構建;池塘養殖水循環利用與排放控制;池塘底泥高效清除與再利用;生態化、機械化、智能化養殖可持續養殖模式等。
②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方面。循環水養殖系統物質與能量流動模型;高密度循環水條件下養殖對象的反應機制、養殖生境構建邊界條件、飼喂策略;工廠化養殖專家系統;養殖設施工程經濟性;養殖設施建造與運行規范。
③改進、提高現有的各類網箱制作技術和工藝,重點為強流下網衣的漂移和有效容積保持;包括網衣水下清洗技術及設備、夜間警示裝置、魚類起捕設備、網箱養殖監測系統等配套設施的研發;高強度網衣新材料和網衣防污損材料的研發;網箱產品的安全性能的研究;深水網箱的動態仿真、與實際結合的理論研究修正等。
(2)水產捕撈裝備領域
①中小型玻璃鋼漁船設計、建造規范與施工工藝標準化體系的完善;漁船船型優化、船機槳優化匹配以及主機余熱利用、節能機電產品集成應用等節能關鍵技術;標準化系列漁船設計與裝備系統集成關鍵技術。
②負責任捕撈漁具漁法動力模型構建以及與捕撈設備參數合理匹配關鍵技術;遠洋漁船捕撈裝備機電液集成與系統可靠性問題;依托現代助漁與導航儀器的海洋精準捕撈、船位實時監控、海上遇險互救和數字化海洋漁業管理系統的關鍵技術。
(3)水產品加工裝備領域
①大宗水產品物流設備系統。研究物流設備系統,包括鮮活水產品運輸保活、休眠喚醒和儲運冷鏈等關鍵技術;水產品原料品質與規格快速判別裝置;捕撈低值魚、養殖對蝦鮮度指標數字化技術;品質等級及判別標準制定;智能化原料品質、規格判別;品質與規格信息化等。
②魚糜高效分離技術與關鍵設備。捕撈低值魚、養殖淡水魚等魚糜加工工藝及設備創新;開發新型分離設備;魚糜高效加工與節水、減排技術集成;魚糜制品油炸、蒸煮設備優化,研究適度油炸(蒸煮)、油(水)質控制技術等。
③海珍品規模化加工裝備:海參、鮑魚柔力分級技術;海參活體運輸技術與干制品復水技術;海參規模化加工成套設備研發;蒸煮、干制、腌漬加工關鍵設備等。加工副產品綜合加工技術與關鍵設備:蝦頭油、水和固形物高效分離技術與設備;蝦油精制技術與設備;蝦頭蛋白質等營養物質用于食品等。
5主要研究方向和研究重點
(1)資源節約型水產養殖裝備與工程技術
①養殖環境智能控制裝備技術
以提高養殖系統水資源、飼料資源利用率為目標,以自動化、數字化技術為平臺,開展養殖環境智能控制技術研究,構建水產養殖數字化技術體系;開展養殖水質信息采集關鍵技術研究,研究不同養殖模式水質綜合指標分布規律及監測點采樣方法優化技術、模糊判別技術,開發水質智能預警系統;研究池塘系統分布式控制集成技術,提高養殖工況系統控制的準確性和可靠性;研究溶解氧精準控制、飼料精準投喂技術與系統裝備,提高循環水養殖系統氧利用效率與飼料利用率。
②工廠化養殖工程技術
開展工廠化循環水養殖工程在硝化反應模型、硝態氮轉化模型、旋流積污水動力特性、純氧增氧特性等的基礎理論研究,構建海水、淡水及冷水魚工廠化養殖系統模型,解決其中的關鍵工藝、技術和裝備;開展全人工條件下養殖技術研究,開發養殖專家系統與精準投喂技術,形成自動化、智能化控制系統技術;開展工廠化養殖室外生態設施凈化技術與室內循環水凈化技術的結合研究,構建適應國情的低投資、低運行成本的經濟型循環水集約化養殖設施模式。
③池塘養殖生態工程技術
針對我國大面積養殖池塘在健康養殖、水資源利用、富營養物質排放等方面存在的突出問題,開展池塘集約化養殖生態控制系統技術研究,構建不同養殖區域以人工濕地、水生植物、好氧反應等為主的低生態位能量吸收模型,以達到水質優化、循環利用和排放控制的目的;開展池塘“測水養殖”專家系統與精確投喂技術研究,構建池塘養殖系統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平臺;開展池塘設施結構與構筑物標準化技術研究,優化池型和給排水管渠等,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設施系統建設的工程經濟性;開展池塘清淤與底質微生態修復技術研究,開發池塘淤泥有效處置和肥料化利用技術,養護底質生態,解決魚塘短時間老化的問題;開展傳統養殖池塘生態工程化改造技術研究,形成改造設計規范。
(2)漁業節能技術與應用
①漁船節能技術
以降低漁船能耗為目的,開展漁業船舶工程系統節能技術與集成應用研究,重點研究主要作業漁船船型節能優化技術,構建標準化船型,設計漁船專用船型軟件;開展船機槳優化匹配技術研究,提高不同作業船型、作業工況主機推進效率;開展主機余熱再利用技術研究,開發余熱制冷關鍵技術,提高能源利用率;開展船用機電產品、新能源利用等節能技術的集成應用研究,解決高新節能技術應用于漁業的共性技術問題,提高漁船節能的系統水平;研究漁船節能標準化技術,構建節能型漁船設計規范。
②養殖設施節能型裝備與工程技術
以提高養殖設施系統運行能耗為目標,重點開展節能型關鍵設備與系統集成技術研究,以無動力篩過濾技術、氣浮過濾技術、高效生物過濾技術、可再生能源調溫系統,以及大流量、低揚程水泵為研究重點,降低養殖設施系統能源消耗水平;研究光-微藻-養殖容量能量模型,開發藻相工程化控制技術,降低系統能耗,構建節能型循環水養殖系統模式。
(3)漁業安全生產保障裝備與工程技術
①深水網箱精準養殖裝備技術
以提高深海抗風浪網箱設施系統生產安全為目標,開展安全生產保障系統技術研究,重點研究深水養殖網箱抗風浪、抗潮流結構關鍵技術,提高深水網箱設施安全性能;研究不同海域、不同養殖品種專用抗風浪網箱結構與設計規范,滿足海上多形式網箱養殖對裝備適用性、安全性的要求;開發滿足深水網箱海上作業特殊要求的自動投飼、水下監測、活魚起捕、網衣清洗、廢物收集處理、養殖工作船等系統化裝備技術,構建不同海域網箱養殖數字化專家系統,為深水網箱的規模化發展提供可靠的設施保障。
②開放性海域養殖設施生產保障技術
開展開放性海域養殖設施安全構建與系統配套裝備技術研究,為養殖業向外海發展奠定基礎,重點研究海上養殖平臺構建與系統裝備技術,構建海上廢棄石油鉆井平臺漁業利用系統模式;研究海上游弋式養殖裝備技術,構建運輸船改裝海上養殖平臺系統技術;建立開放性海域養殖設施安全操作規范和設備安全標準化技術,為維護我國海洋專屬經濟區權益提供技術支持。
③捕撈作業安全保障技術
以選擇性捕撈裝備技術實現為目標,開展自動化捕撈裝備研究,重點研究捕撈裝備、助漁導航儀器以及基于3S組網的海洋漁業信息系統技術,構建海上捕撈作業安全生產體系,降低捕撈生產風險,提高人身安全。以捕撈作業安全防護措施水平提高為目標,開展作業機械自動化控制技術研究,提高捕撈作業安全性。以提高漁港港區及相應水域防災、減災能量為目標,研究港區水域“防淤、減淤”控制技術、水域水質保護技術、水產品加工廢水及廢棄物處理技術等,構建捕撈作業安全保障技術體系。
(4)漁業資源合理利用裝備與工程技術
①選擇性捕撈裝備技術與遠洋捕撈大型設備的國產化
以選擇性捕撈設備與自動控制技術為目標,開展高分辨率水聲探測技術研究,開發魚群分辨水聲探測、網情測定技術及裝備,為改變盲目濫捕、破壞漁業資源的作業方式提供先進裝備。以大型遠洋裝備國產化為目標,開發大型圍網設備、金槍魚延繩釣裝備,為提高遠洋漁業的國際競爭力提供裝備保障。
②大宗水產品加工裝備技術
以提高大宗水產品出口加工機械化水平為目標,開展關鍵技術研究,重點研究水產品綜合利用技術與裝備,包括精深開發、魚糜加工、廢棄物綜合利用、口味改進和低溫脫水干燥等;研究物流設備系統,包括鮮活水產品運輸保活、休眠喚醒和儲運冷鏈等關鍵技術,為水產品升值加工提供裝備保障。
6“十二五”發展目標
在池塘養殖設施、工廠化循環水養殖設施、離岸網箱養殖設施方面,形成完善的研究體系,突破關鍵關鍵性技術瓶頸,體現集成示范效應,使養殖設施模式符合“健康養殖、資源節約、環境友好、高效生產”的要求,通過技術推廣,促進養殖生產方式的轉變。在節能技術研究方面,實現形成主要作業漁船的船型優化與標準化技術以及漁船玻璃鋼化技術,體現降低燃油消耗的集成示范效應,突破大型捕撈裝備液壓控制關鍵技術,使先進技術及裝備的應用具有明顯的節能效應,促進捕撈產業節能水平的提高。在水產品加工技術方面,圍繞大宗養殖產品的綜合加工,突破淡水魚加工、海珍品加工關鍵技術,集成成套加工裝備系統,使先進技術的推廣應用有利于水產品加工產業化、規模化的發展,提升產品價值。
本文來源:食品商務網
本文地址:http://www.kcice.cn/freereport/35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