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費醫療是指國家通過醫療衛生部門,向國家工作人員提供免費醫療及預防服務的制度,經費主要來源于各級財政。它與企業職工勞保曾共同組成計劃經濟年代的城鎮醫療福利體系。
我國公費醫療改革的取向是取消公費醫療,將國家工作人員與城鎮職工的醫保待遇納入統一管理體系。這有利于增加醫保資金覆蓋面,提高醫保資金使用效率,可謂是利國利民。
由于國家工作人員的醫保待遇相對較高,而城鎮職工的醫保待遇相對較低,因此取消公費醫療的改革一直步履蹣跚。
來自廣州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局的資料顯示,2011年,廣州市6萬多名國家工作人員,公費醫療花費近1.5億元;而該市258萬多名普通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補助資金為1.3億多元。也就是說,政府財政為國家工作人員支付的人均醫療費用,遠遠大于普通的城鎮居民。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仇雨臨教授說,從國家財政支出看,如此沉重的公費醫療既不公平、也不經濟。有人形容公費醫療是喂不飽的怪獸,吞噬著巨額財政資金。
北京市公務員陳衛華介紹,過去的公費醫療只能到單位定點的北大醫院就醫,還要先墊付醫療費用,之后才能憑票報銷。“有時,開車的油錢都比藥費高。取消公費醫療后,所有城鎮職工醫保的定點醫院都可以就醫,方便了不少。”
中國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褚福靈認為,取消公費醫療,實現更大范圍內的醫保資金統籌,不僅有利于財政部門集中使用資金,提高效率,而且有利于經濟欠發達地區減輕財政負擔,對政府、醫院、百姓皆有好處,何樂而不為?
然而,14年過去了,我國31個省區市中,仍有江西、江蘇、山東等7省的省會或省直機關等單位,迄今沒有實現公費醫療與城鎮職工基本醫保并軌,部分國家工作人員與普通城鎮職工在醫療福利方面仍然差距很大。
南京市機關事業單位在取消公費醫療、并入城鎮職工醫療保險的同時,還要建立“補充醫療保險”,這是該市此次公費醫療改革中的新規定。這種做法雖非先例,但也引起一些群眾的質疑。
究竟什么是“補充醫療保險”?南京市人社局的解釋語焉不詳。記者反復了解后發現,大概有以下一些內容:一是由財政出資設立公務員醫療補助基金,二是由本級醫保中心開設公務員醫療補助支出戶,三是對于基本醫療保險最高支付限額以上部分,以及全年自付超過一定數額部分,進行“二次報銷”。
北京市2012年取消了公費醫療。該市公務員小林介紹,取消公費醫療后,最大落差是有了“起付線”一說。“以前,哪怕是花一分錢,也可以報銷;現在不到‘起付線’,只能自己掏錢。”
但是,有了“補充醫療保險”,即使自己掏錢,也數量有限。以浙江湖州為例,該市一小學老師告訴記者,全年自付部分如果超過3000元,超過部分可以按80%到85%的比例進行“二次報銷”。
據了解,天津、重慶、北京等地,“二次報銷”的比例均在75%以上。
業內人士認為,“補充醫療保險”或者說“二次報銷”的做法,將公費醫療改革已縮小或待縮小的差距又拉開了。
一些群眾評論說,“公務員補充醫療保險”好怪的名字,為什么又要貼上身份標簽,以后會不會有“處級干部再補充醫療保險”以及“廳級干部再再補充醫療保險”?
專家認為,公費醫療并軌之所以困難重重,一方面是因為有關部門及干部以為這樣會損害其醫療福利,另一方面是因為醫療部門面臨的管理及改革壓力隨之加大,特別是一些既得利益者不愿改革。
如今,我國在職工醫保、居民醫保、新農合等方面的改革明顯提速,取消公費醫療已是大勢所趨。但是,此項醫改也觸動了國家工作人員的一部分既得利益,因而阻力重重。“一些干部花國家的錢不心疼,抱著賴一天是一天的消極態度。”
本文來源:報告大廳
本文地址:http://www.kcice.cn/freereport/537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