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幾何起,上千元的衣服在商場里已是普遍現象,之前以”百“為單位價格體系的衣服逐漸被”千”所代替,對于服裝來說,一邊是叫苦連天的消費者,有消費者反映一萬塊錢的工資已經逛不起商場了,可見服裝價格已引起“公憤”。
在上海商場,有不少短袖連衣裙標價已超過2000元,里面賣的莫代爾材質的女士短袖t恤標價也已高達近千元。很多服裝消費者反映現在的服裝價格無法接受。
簡單的說,一件衣服的成本是與原輔材料成本和員工工資相關的,其中原輔料占比達在30%—35%,而員工工資占比達60%。當然,還包括一些設備的折舊費用,廠房店鋪等的管理費用等等。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在國產服裝品牌成本占比分析中,鋪租或抽成占20%~35%;2、稅收占15%~19%;3、折扣及滯銷占15%;4、行政及人工占12%;5、原料占10%;6、廣告占1%~3%;7、運輸占1%~2%。現行稅收政策只有原材料成本可以抵稅,其它一律照繳17%,哪怕你賠本賣。而原料成本本來就不高,可見,對于服裝成本而言,原材料、人工、廣告及運輸四大項所占比重也不到總體成本的30%。
原材料上漲是服裝價格高漲一個的原因。同時由于職工工資的不斷上漲,員工工資催生了企業的生產成本,生產成本的上升導致了最終的銷售價格上升。
與原輔料和工人工資成本上升相比,一層層的代理制更是使得服裝價格高漲的重要原因。服裝品牌采取代理一般都會有全國代理區域總代理、城市總代理等等,這樣層層代理的結果就是在每一個代理商的環節都要賺取利潤,最終層層加價的結果就推高了服裝的零售價格。
比如一件上衣成本價為100元,輾轉到了省級代理商手中可能變成了120元,等流入市一級的代理商時,價格已經能漲到200元。然而它們會以什么樣的價格被消費者買走,還要看這些服裝最終到達的零售終端。業內人士表示,加價多少最終由品牌知名度決定。“一般品牌可能加價率在5倍左右(即進價×6),知名品牌甚至能達到10倍,國際頂級品牌更是高達幾十倍。除此之外,不同的零售終端也會影響加價率。例如一般社區商場的零售價格就低于鬧市商圈。
除此,業內人士認為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近幾年國內服裝品牌爭相走高端路線。目前眾多的大型商業企業只服務于少數高端消費者,大量中等收入及以下的消費群體逐漸被大型商場和購物中心排除在目標人群之外。傳統零售業快速上漲的租金不僅侵蝕著零售業的利潤,還使零售業逐漸拋棄了物美價廉的商品,侵害了消費者特別是低收入消費者的利益。
馬克華菲設計師祝文杰認為兩年前我跟一個意大利設計師聊天,他說現在的中國服裝市場與20年前的日本很相似,但我認為今日的中國的服裝品牌意識的形成要比20年前的日本快許多,各個層次的服裝都在努力的建立各自的品牌形象,也會導致產品更加系統化,更具品牌概念,因此附加值也自然在逐步上升。
有不少消費者存在這樣的一種消費觀,認為越貴的東西產品越好。在chic服裝展期間多位業內人士表示,其實對于服裝來說,并不是越貴的產品越好,比如t恤就是t恤,一件t恤的價錢再高也不會高過一件大衣,但是不得不承認,消費者的這種消費心理從某種程度上縱容了服裝價格的上漲。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表示,服裝品牌進商場,除了產品質量、終端形象外,服裝本身的價格也是商場考量的一個重要因素,如果服裝價格偏低,商場方則認為這一定位不利用提高商場的檔次。所以商場門檻也成為了服裝價格上漲的隱形因素。
lily女裝全國銷售總監蔣代君先生認為目前消費者買到的價格已經完全高于消費者本身的消費能力。下一輪可能沖擊的是高價位服裝企業,這種高不是一下子下去,而是逐步回歸的,這是未來競爭的趨勢,也是消費者選擇的趨勢。
也有人認為,成熟的品牌推出其副線甚至三線去迎合,或者像類似于zara一類的快速時尚產業的發達,這一現象是目前歐洲市場比較顯著的特點。
本文來源:報告大廳
本文地址:http://www.kcice.cn/freereport/55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