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有色政策迭出,這其中以年初啟動的“綠籬行動”為典型代表。
2月,《海關總署關于進一步加強進口固體廢物監管,嚴厲打擊“洋垃圾”走私的工作意見》發布,自此開啟了長達10個月的“綠籬行動”。在此期間,有色金屬廢料的進口出現了明顯的下降,特別是廢銅進口。海關數據顯示,1—11月,中國進口廢銅量接近398萬噸,累計同比下滑9.9%,前年同期進口量為441.6萬噸。這主要是由于一方面,“綠籬行動”的開展,使得各地海關在具體操作層面,對廢料進口增加了一定的阻力,例如提高了進口廢料抽查比例,對貨物滯留港口征收額外費用,因為部分口岸檢驗設備不足導致通關速度減慢等問題,這使得國內進口商資金周轉的壓力加大。另一方面,基于對中國“綠籬行動”的政策顧慮,為避免不必要的貿易糾紛,海外供貨商亦傾向于減少對中國的出口。
除“綠籬行動”之外,過去一年我們還見證了外管局“20號文”在融資銅市場激起的千層浪,以及年內兩輪鋁減產,海外LME倉儲制度的改革,下半年鉛鋅的環保風波等。
上述重要的政策與調整,給予整個有色產業改革的信號。改革,一方面體現在,將環保與有色產業之間的矛盾解決提升到一個更高的位置。另一方面,面對有色產能過剩而利潤薄弱的窘境,著力推動“精致化”、“清潔化”、“高效化”產能格局的建立。
事實上,我們從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也領會到本屆決策層對于“調整產業結構”的重視程度明顯強于往年,且此次會議還專門提出以環保等約束手段來治理產能過剩,這進一步佐證了我們上文的判斷。歸根結底,當前我國有色金屬產業已開始加速進入一場結構升級的改革大戰,目前我們所看到的這些僅僅是最初的序幕而已。
期盼有色“精致化”時代到來
伴隨著未來這場結構升級戰的不斷推進,有色產業在改善產能過剩、優化產能布局與效率、提高生產對環境的友善程度等方面,很有可能迎來徹底的轉變,一個“精致化”產能時代或將到來(這里的“精致化”,我們定義為產能向資源稟賦占優的區域或組織集聚的過程)。
在過去一年中,我們看到了銅產業暴露出的諸多問題,例如原料進口依賴度偏高、銅下游產能擴張過快、銅加工企業集中度偏低等。而今年,我們認為原料特別是銅礦的進口依賴度將進一步提升,不過。下游產能的擴張或有所放緩。此判斷主要是基于銅產業持續承受的環保壓力。
2013年長達10個月的“綠籬行動”,令廢銅進口顯著下降,而據了解,目前決策層有意將“綠籬行動”常態化,即形成一個長效機制,長期約束和規范有色廢料的進口。加之受內外比價限制,廢銅進口在中長期內或將保持相對低位。這會引起以下三方面的變化:
第一,為彌補廢銅進口的減少,對銅精礦的進口會增加,再考慮到明年TC/RC的提高,這使得銅礦進口依賴加劇。第二,由于廢銅進口限制,更多的銅冶煉企業轉向粗煉設備的投產,即粗銅產能得到提升,這使得原本存在于粗煉環節的生產瓶頸趨于消失,精銅供給受到廢銅的影響將日益減弱。第三,當廢銅供應緊張時,下游銅加工企業將不得不購買價格更昂貴的電解銅,這使得原本盈利水平就低的中小加工企業業績進一步下滑,這或許能夠抑制未來下游產能的過快擴張,同時在優勝劣汰中,大幅提高銅加工產業的集中度。而集中度的提升,能夠為“精致化”產能格局的建立打下堅實的基礎。
此外,國內銅精礦同樣受到環保問題的困擾,2013年包括江西銅業城門山銅礦在內的多個銅礦山被列入了國家環保部通報整改的環境違法企業名單,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國內銅精礦階段性的產出受阻。從統計數據來看,1—11月,銅精礦產量累計同比增速在5.4%,遠低于去年同期的累計同比增速29.7%。2014年,相信決策層在環保與有色之間的矛盾平衡上依然不會松懈,國內自產銅精礦的增速很有可能進一步下滑,這也許能夠抵消一部分海外銅礦放量給價格帶來的負面影響。不過,由于銅礦進口量的上升,國內銅市自2012年開始的過剩格局依然難改。
本文來源:報告大廳
本文地址:http://www.kcice.cn/freereport/59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