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展,各個行業的興起。而在這些行業之中,語言產業作為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污染產業和依靠人才、依靠技術、突出服務的行業,符合國家經濟結構調整的大思路,理應成為“新的增長點”。那么目前語言行業發展趨勢如何呢?一起和小編來看看吧。
語言產業符合經濟結構調整大思路
當前我國經濟正處于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疊加階段。增長速度換擋,是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決定的;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是化解積累的深層次矛盾的必經階段;結構調整則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主動調控,是適應經濟新常態的利器。這就要求我們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世界許多國家都很注重發展語言產業。據日內瓦大學弗朗斯瓦·格林教授的研究表明,瑞士語言的多樣性,每年創造了500億瑞郎收入,約占瑞士國內生產總值的10%。有人估計,全世界翻譯市場年產值可達1萬億元人民幣;全球英語教育市場,除大學和政府培訓機構外,仍約有六百億美元的規模。2009年《歐盟語言行業市場規模報告》指出,2008年歐盟成員國語言市場總產值達84億歐元。報告預測,歐盟2015年語言行業的實際產值可達200億歐元。
語言產業在我國還是新興產業,但近20年來發展很快。上世紀90年代以來,以語言培訓、語言翻譯、語言測試、語言出版、字幕編輯、語言速錄師、語言創意(主要體現在廣告中)等為主的語言產業開始興起,醞釀和產生了一大批以此為主業的公司和出版機構。隨著信息技術和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以字體標準和設計、語音識別、人機對話、機器自動翻譯、大數據處理、手機語言輔助軟件、特殊群體輔助器具等圍繞語言開發為主的技術和產業正在興起,并逐漸走向產業化。隨著國家越來越重視民生工作,與民生有關的語言產業,如語言康復、語言會展、語言“話療”等相關產業也正形成積聚效應,蓄勢待發。
語言產業作為低能耗、低排放和低污染產業和依靠人才、依靠技術、突出服務的行業,符合國家經濟結構調整的大思路,理應成為“新的增長點”。為此要積極培育語言產業,下大氣力發展語言產業。
整合語言產業促進語言技術產業化
以語言信息處理為核心的信息技術是當代科技創新的重要動力和源泉。在信息社會,語言信息處理能力的強弱,標志著一個國家科技水平和科技競爭力的高低。當前我國信息產業技術取得了很大進步,互聯網產業取得了飛速發展,正成為產業升級和調整的一支重要力量,同時,物聯網產業也正風生水起,醞釀形成更大規模的產業。圍繞漢語的語音識別、云計算、大數據處理、人機對話、機器自動翻譯、以及語義和模態分析引申的新興業態已由實驗室階段走向市場化。有人預測,未來五年,僅中文語音識別技術市場規模就將達到1300億元。建立在語音識別基礎上的智能手機、語音云駕駛系統、語音智能搜索引擎等為代表的更加人性化智能化的互動型產品不斷推出和升級,正在不斷地改變和豐富著人們的生活。云計算、大數據處理也正在形成效應。而以人機對話、機器自動翻譯為核心的技術產品正在取得飛速發展,成為下一階段信息技術和市場的寵兒。這些技術與物聯網結合,必將發生“蝴蝶效應”,在產業化的基礎上,依靠市場的力量,使之民生化,走進尋常百姓家,為老百姓服務,為構建“智慧型家庭”提供助力。
“互聯網+”已上升成為國家戰略。“互聯網+”行動計劃的重點是促進以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與語言密切相關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現代制造業、生產性服務業等融合創新,發展壯大新興業態,打造新的產業增長點。“互聯網+”中,語言大數據是基礎,只有集成更多的語言資源和語言技術,“互聯網+”的實現才能成為現實,“互聯網+”才會有生命力。因此,“互聯網+”必須依靠語言技術的突破和大數據的充分挖掘。
配合國家外交戰略發展多語言服務業
隨著世界經濟一體化和全球化,世界各國的來往和交流越來越頻繁,掌握多語言成為人才的一種重要能力,也成為經濟發展、教育交流和文化互通的重要手段。壯大和開展多語言服務成為社會進一步開放的必然發展趨向。與此相適應的語言培訓、語言翻譯、語言出版、語言測試產業也面臨著大發展的機遇。尤其是我國制定了漢語傳播戰略、企業走出去戰略和多邊外交戰略等,為壯大和發展多語言服務業提供了契機。
世界各大國都將語言傳播作為一種重要文化戰略,我國亦然。但目前我國語言傳播主要依靠教育實現,手段較為單一,而且政府行為明顯,為很多國家所詬病。我們應借鑒世界各國的先進經驗,走教育、文化和經濟、出版多渠道傳播策略,依靠教育培養多語言人才,使其成為開拓和培育語言產業的主力軍;發展文化和出版產業,充分利用多語言人才和多語言產品,如拍攝優秀漢語電影、電視以及各種音像制品,制作多語言網站等;促使語言和經濟相結合,實現中國商品走到哪里,中文商標和說明、中外語言翻譯和語言服務就跟到哪里。
當前我國企業走出去的步伐明顯加快,企業走到哪,也要求走出去的企業適應當地的文化生態、法律法規以及風俗習慣,減少矛盾和沖突。而學習和掌握當地語言是適應當地的重要一環。過去,我們主要是聘請翻譯解決語言問題,但隨著企業與當地經濟的深度融合,僅靠翻譯已經不能適應發展,必須培養、培育一批人才來掌握當地的基本國情、風俗習慣和法律法規,語言成為第一道必須過的關。目前,我國企業已分布于世界五大洲184個國家,海外企業務工人員已超100 萬,這就要求培養和培育多語言服務人才。今后應依靠市場的力量,既重視高校,也重視市場培訓和送出去培養的方式予以解決。
我國已成為經濟大國,下一步目標是成為經濟強國和外交大國。成為經濟強國就必須更加改革開放,成為外交大國就必須與世界各國打交道,這也要求我們培育和儲備更多的多語言人才,如“一路一帶”建設,就需要各種多語言人才為之服務。
圍繞民生政策開拓語言服務新領域
語言服務產業要精準發力,圍繞語言問題開展,尤其是為困難及特殊群體提供服務。我國西部地區不僅是老少邊窮地區,也是自然災害和語言復雜地區,當自然災害發生時,往往需要提供語言服務。青海玉樹地震時,由于缺乏相關藏語人才,導致救援和治療滯后,中央電視臺為此專門發布尋找語言志愿者的通知,但這種方式治標不治本,不能根本解決問題。我們必須建設中國國內語言志愿者和人才庫,以備急時之需。
我國還有部分特殊人群,如聾啞人、兒童語言發展遲緩患者,唇裂、聲帶術后患者等,這些患者大多需要語言能力康復,這方面的需求也是巨大的。據報道,我國言語矯治人才缺口達14.2萬人。美國、歐洲很多國家,以及我國臺灣地區等都有語言治療師職業,專門為這些特殊人群提供服務。我們也需積極發展這些職業和行業,切實為困難群體提供服務。
隨著老齡化時代的來臨,老年人語言問題越來越多。《中國老齡產業發展報告2014》顯示,在2013年中國老齡人口突破兩億的大背景下,2014年中國養老產業、老齡市場總額將達到4萬億元人民幣,占國內生產總值8%,中國養老產業將迎來名副其實的黃金時代。養老產業不僅要關注老年人的日常起居、醫療等,也要關注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解除老年人的孤獨感和寂寞感,防止老年癡呆癥等精神疾病,尤其是那些居家養老的老人,更需要提供各種排 “獨”服務。發展和規范語言話“療”和語言康復產業,提供人性關懷,將是未來養老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經濟全球化、技術信息化和社會老齡化都為語言產業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有關部門應積極支持語言產業,充分發揮市場的力量,促進語言產業化發展,使語言產業成為“新的增長點”。
相關行業資訊請查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教育行業市場調查分析報告。
本文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
本文地址:http://www.kcice.cn/freereport/665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