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顯示,截至2014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2.12億,占總人口的15.5%;對比目前我國各類養老服務人員100萬左右的數目,明顯缺口不小。隨著老齡化加劇,養老產業成為未來國內需求重要部分已成事實。
未來十年,對養老產業的有效需求恐怕是既有利于穩增長又有利于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的重要經濟增長點,能給中國贏得8年至10年的時間。下文是對我國養老產業市場盈利前景及投資分析。
從限制到鼓勵再到引導,外資進入北京養老市場的門檻正越來越低。近日,中國政府網發布了《國務院關于北京市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總體方案的批復》(以下簡稱《批復》),明確北京將放開養老領域外資準入限制,引導外資投向老年護理等護理服務領域。其實,就在養老看似已成為我國投資新熱點時,外資進入市場的腳步卻始終非常謹慎,即使政策各種鼓勵、引導,純外資養老企業落戶北京甚至國內的仍然屈指可數。是什么讓外資對這么一個有著廣闊前景的行業望而卻步呢?
擴大開放名單 養老“榜上有名”
根據與《批復》同日披露的《北京市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北京將構建服務業擴大開放格局,包括節能環保、互聯網和信息服務、金融服務、商務和旅游服務等多個領域都被納入了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的范圍。
值得注意的是,作為全國和北京都重點扶持的養老產業,也不出意外地進入了擴大開放試點名單。具體而言,北京將調整此前包括中外合資、合作期限不超過20年等政策,放開養老領域外資準入限制,引導外資投向康復護理、老年護理、家庭護理等護理服務以及母嬰照料服務、心理健康服務等醫療衛生領域,調整審批權限,便利投資者申報。
實際上,《方案》中的政策并不是我國和北京首次對外資進入養老市場放寬限制。公開資料顯示,自2013年開始,民政部和北京市政府就掀起了一股引外資注入養老領域的熱潮。2013年底,民政部、商務部更聯合發布公告鼓勵外國投資者在華獨立或與中國公司、企業和其他經濟組織合資、合作舉辦營利性養老機構。一位不愿具名的北京養老機構經營者告訴北京商報記者,當時業內甚至還曾有過短期的緊張情緒,擔心是否會引發國外發展較成熟的養老企業集體涌入國內市場。
滲透程度不高 外資“外圍”打轉
然而,外資企業在我國養老行業的參與程度始終不高。上述北京養老機構負責人告訴北京商報記者,目前,進入國內的外資養老機構或投資商主要來自日本、美國、歐洲等幾個國際上養老產業非常發達的國家和地區。這些企業大多從上海作為起始點,借助上海自貿區內各種稅收優惠政策先落腳,邊經營邊觀察,因此,相比北京,上海的養老市場外資占比更高一些。“具體到北京,目前純外資養老企業直接來京經營的很少,大多都是在京尋找一個合作伙伴合資成立公司,如果暫時沒有尋找到合適的項目和伙伴,外企基本上都會選擇從咨詢服務做起,為北京的養老企業做運營之道、相關設計的審核、設計服務模式,以及員工培訓等。” 他告訴記者,調查發現,北京僅有的幾個純外資公司也基本上選擇了輕資產的運營模式,比如租用社區內的場地提供養老服務,大多還在市場的“外圍”打轉,很少有真正大規模投建養老機構深度介入其中的。
多位業內人士都向北京商報記者坦言,以目前北京的養老市場狀態,如果不考慮其他客觀因素,外資企業真能夠大量進入且大比例采取獨資的模式,那么這池春水勢必會被攪動出一場不小的風暴。更多相關養老產業分析信息請查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4-2018年中國養老產業全景調研與投資風險預測報告》。
盈利點不清晰 外資望而卻步
然而愿景總是美好的,但事實卻是殘酷的。
上述北京養老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在計劃進入中國市場后,外資必須面對制度和各種“水土不服”的局面,而這也是它們產生顧慮的最直接原因,它們缺少項目獲取能力,不熟悉土地獲取流程,不清楚各種設備的采購來源是否合格,需要在當地尋找職業經理人搭建隊伍,而且還得和政府搭上線去辦一系列的證照,“如果外資企業不和本土企業合作,這些所有問題就很難在短時間內得到妥善解決”。
而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副研究員單菁菁表示,中國的市場不夠成熟、各種扶持政策不夠完善是打消外資企業積極性的主因。“目前,國內并沒有太多營利性養老機構成功的運營案例出現,而且,目前以北京為代表的不少城市,雖然對社會資本投資養老機構格外鼓勵,但各種落地的優惠政策仍然主要支持的是非營利性的養老機構,營利性養老機構的相關政策仍然大多屬于框架性質的,很少能兌現。”上述養老機構負責人表示。
因此,單菁菁建議,相關部門增加外資吸引力的根本還是要給投資者信心,由政府引導支持建設一些示范性的、能讓人看到盈利前景的養老機構,完善養老保險金制度。
本文來源: 北京商報
本文地址:http://www.kcice.cn/freereport/66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