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眾籌指通過互聯網方式發布籌款項目并募集資金。相對于傳統的融資方式,眾籌更為開放,能否獲得資金也不再是由項目的商業價值作為唯一標準。只要是網友喜歡的項目,都可以通過眾籌方式獲得項目啟動的第一筆資金,為更多小本經營或創作的人提供了無限的可能。那么眾籌行業的發展趨勢如何呢?下文是2015年眾籌行業全球發展趨勢分析:
眾籌,顧名思義,就是“眾”和“籌”的結合,或者說,即要掙吆喝,還是掙資金。筆者自己也算是從“眾籌”中得到過好處的人,自己的《創業美國》節目還剛剛開始在眾籌網上啟動了第二次眾籌項目,對“眾籌”帶來的“名”和“利”也算是深有體會。說到“眾”,Kickstarter的月訪問數量有900萬;而Indiegog的月訪問量更是高達1270萬。能讓一個默默無聞新產品一下子被很多人認識,簡直就是不要錢的廣告。PopSlate創始人Yashar Behazadi就說,他選擇眾籌,就是因為新的高科技產品在正式推出前,需要市場測試,獲得第一批使用者的反饋去更好的改進產品,而眾籌正好可以幫他同時實現這兩個目標,正式“眾”的優勢的一大體現。
再說說“籌”的部分,根據眾籌研究公司Massolution最新公布的數據,全球眾籌平臺在去年總計是籌得了162億美元,而今年預計會超過344億美元。全球最成功的眾籌項目,電子游戲Star Citizen通過Kickstarter和自己的網站總共獲得8736.4玩美元。其強大的資金號召力是顯而易見的。而國際上“眾籌”行業已經慢慢步入成熟期,出現了4大新的趨勢。
趨勢1: 雇傭眾籌專家來幫忙
其實,不管眾籌目的何在,最終是想成功。而眾籌專家,會幫你用專業的角度,負責你眾籌活動的方方面面。比如,會幫助你寫文案、拍視頻,還會通過他們的關系網幫你們吸引更多的支持者。當然啦,他們的收費也不便宜。除了收取客戶為3千美元到2.5萬美元服務費之外,還要抽取融資總額3%到20%作為傭金。
也正是因為有這樣的需求,專做眾籌活動的公司,也在悄然興起,比如在2010年成立在舊金山的一家公司 Agency 2.0。他們已經幫助各類公司籌劃了200個眾籌活動,平均融資也從2010年的16.8萬美元增長至2014年的85萬美元。
趨勢2: 眾籌不再是創新企業的專利
很多產品通過眾籌火爆登場,很多“眼紅”的大公司也開始嘗試眾籌。但為了避免本身品牌對支持者的影響,大公司們往往采用附屬公司的名義開展眾籌活動。比如Sony在日本平臺上為E-Ink概念表開展眾籌活動時,就將它放在了Fashion Entertainments(Sony公司中負責開發新一代可穿戴設備的部門)名下。對于創新企業算是帶來了新的壓力。
趨勢3: 眾籌成為風投者的要求
現在,眾籌平臺還成了投資者的測試平臺。有些風投要求自己感興趣的創業公司,能先做眾籌,用結果做為投資決定的參考;還有些風投會直接到眾籌網站上,挑選覺得有潛力的項目。因為,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眾籌的成功,是對公司能力的肯定,會直接對獲取風險投資很大的幫助。
根據CB Insights 2014年的研究顯示,在2009到2013年間,有超過440個創業公司在Kickstarter或Indiegogo眾籌活動中獲得了超過10萬美元的融資。不出意料地,這些眾籌成功的企業在這五年間,總共瓜分了3.12億美元的風險投資。
趨勢4: 股權眾籌或成為主流
Kickstarter始終堅持的是只抽取眾籌成功后的傭金,而不要項目的所有權。然而,股權眾籌 2012 年在美國通過就業法案(JOBS Act)之后成為了現實,像Fundable、 Crowdfunder、CircleUp以及AngelList的新行股權眾籌平臺也在近些年來逐步興起。
Fundable的創始人兼CEO Wil Schroter就指出:“創業公司總是想方設法地讓投資者投入更多資金,然而當他們把融資目標定在25萬、50萬或100萬美元時,投資者自然就會要求獲得公司的股份。” 而且股權眾籌模式的意義遠不止于獲得資金,這些帶來重金的投資者,所帶來的人脈或許也能為公司未來的發展提供機會。
更多眾籌行業最新相關資訊,請查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5-2020年中國眾籌行業發展前景分析及發展策略研究報告》。
本文來源:報告大廳
本文地址:http://www.kcice.cn/freereport/69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