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凍產業的市場發展前景
速凍食品是在-25℃以下迅速凍結,然后在-18℃或更低溫度條件下貯藏運輸、長期保存的一種新興食品。據國內統計:目前發達國家人均年消費
冷凍食品一般在20公斤以上,并以30%的速度遞增。速凍食品已成為當今世界上發展最快的食品之一。自1999年起的連續三年,全國
連鎖超市中銷售的食品日用品中,速凍食品銷售額均名列第一。因其迅速發展的態勢,速凍產業被譽為食品行業的朝陽產業。
由于城鎮居民消費水平和消費觀念的提升,為無公害蔬菜的發展帶來巨大的市場空間,隨著城市超市化進程的加速,特別是大中城市生活觀念轉變和生活節奏的加快,同時為配餐提供廣闊的市場前景。
速凍食品企業面臨的挑戰與機會
1)生活水平提高和生活節奏加快為速凍食品提供市場空間
由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生活節奏加快,電子化、微波化逐漸在城鄉人民家庭生活中實現,冰箱、冰柜成了人們生活必需品,這些都為速凍食品的迅速發展提供了條件。速凍食品成為當今世界上發展最快的
食品工業之一,近年來,其
貿易量每年以10%~30%的速度遞增。目前世界速凍食品總產量超過6000萬噸,品種3500種左右。
我國速凍食品的真正發展是在最近10年,這個階段,從1995年起,我國速凍食品的年產量每年以20%的幅度遞增,成為90年代發展最快的食品加工業,速凍食品年產量接近1000萬噸。
2)城市超市化的轉變,加速了速凍產業的發展
中國的城市超市化進程是從連鎖超市開始的。96年以前,連鎖超市基本以
便利店形態出現,出售的商品以食品和日常
生活用品為主,面積一般在幾十平方米,很少超過500平方米,當時的商品流通基本以
批發為主,超市化進程處于萌芽、成長期,對食品生產商影響較小。但在96年以后,城市超市業態發生極大變化。隨著國外零售商業巨頭的進入和國內商業企業的崛起,3000—20000平方米的大超市(賣場)在省會級城市隨處可見。特別是世界排名前三位的零售企業家樂福、沃爾瑪、麥德龍的大規模進入,加速了中國商品流通業態的變革,改變了城市消費者原有的購物方式,轉向超市化購物。
時至今日,在上海、北京、廣州、武漢、深圳、大連等大城市及省會級城市,超市化購物已占據商品銷售的主導地位。在上海,5000平方米以上的大超市已多達300家,超市化消費已占據商品銷售的65%。去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隨著對外資零售業的開放,在中國省會級、地區級城市更是掀起了一場新的大超市開店浪潮。預計:
—省會級城市,2年內超市將完全確立城市購物的主導地位
—地區級城市,3—5年內超市將逐步確立城市購物的主導地位
這種超市化進程對中國城市商品流通和批發行業的影響具有決定性和深遠性。超市化的興起導致城市批發業的衰落,由于大超市良好的示范作用,產品在主導城市消費同時,對于批發市場、地區級市場的滲透及拉動作用巨大。
3) 超市化對食品流通渠道的影響
城市超市化進程是因為能滿足城市消費者的購物需求而得到城市消費者的廣泛認可,從而得到快速發展;同時,超市化消費是針對終端消費者的直接消費,超市化消費具有完全城市消費的特征和終端消費的特點:
A. 城市消費者的層次性;
B. 城市消費者的多樣性,導致超市化消費對于產品的需求具有多樣性;
C. 城市消費者的挑剔性,對產品的包裝、口感、外觀等具有更高的要求。
D. 超市消費是直接針對消費者的消費,對促銷反應更為快速和敏感。
E. 超市品牌的樹立和銷售量的增加,靠傳統的電視、報紙等媒體傳播,很難起到作用,在終端售點進行的POP、DM、堆頭、特價、品嘗、買贈、導購等現場促銷活動更為有效。
4) 城市和農村消費層面。按照國民經濟發展綱要,全國城市化水平提高20個百分點,則城市年增蔬菜消費約2500萬噸。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無公害蔬菜、凈菜、菜汁
飲料等潛在市場較大。
5) 城市超市化進程的加速,居民消費水平、消費質量及健康意識的提升,大大刺激了城市市場的無公害蔬菜及冷凍保鮮產品的市場需求。
可供速凍食品企業改變現狀的幾條途徑
(一)明確企業的發展戰略和前景
速凍產業作為一個朝陽性產業,正因為其廣闊的市場發展前景及發展空間,貪大求全、東方不亮西方亮的思想,很容易讓一些中小型企業和剛剛進入速凍產業的企業迷失方向,造成企業的發展方向不明確,缺乏核心品牌產品線。
速凍食品企業要想快速改變困境,一定要充分結合企業的現狀,明確企業的發展戰略及方向,首先利用自己最強、最有優勢的產品線作為發展方向,減緩或淘汰部分不良項目,集中企業資源優勢,打造核心品牌產品。
(二)建立有效的管理控制體系
企業的管理控制體系必須在確認自身戰略目標的基礎上,對組織架構、業務流程、以及績效評估三個元素進行整合,并取得信息技術的充分配合與支持,才能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其流程簡析圖如下:
(三)建立高效、低耗的
物流體系
由于速凍及保鮮食品的自身產品特性,受銷售渠道及物流的影響較大,為降低運輸成本及過程損耗,必須要建立一套完善及高效的物流管理體系。避免運輸成本據高不下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