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進補,當下燕窩正進入銷售旺季,成為不少孕婦和老人的首選。不論是網上還是市場里,都有數量不小的燕窩在售賣。目前只有少量馬來西亞和印尼的燕窩廠家獲得在華出口注冊,有“合法”身份。而大量走私燕窩,依靠遠遠低于正規渠道售價的“優勢”,正大行其道。以下是2015年我國燕窩行業市場分析:
正規燕窩經銷商少之又少
燕窩形成受氣候、環境等自然條件影響,中國多數消費的燕窩依賴馬來西亞、印尼等國家進口。
日前,記者來到華東地區較大的保健品和滋補品銷售市場——上海凱旋門市場發現,幾乎每個店鋪都有燕窩銷售。在一家名為貫康的滋補品店,店家極力向記者推銷自己的燕窩,“你捏一下我這個就能知道,我們沒刷明膠、沒加厚、好泡發,一克才10元錢,產地是馬來西亞的。”
而當記者向上述商家提出能否提供產地證明、檢驗檢疫證書、衛生證書等相應證件,是否有“一品一碼”的正規貨時,店家卻表示:“做散貨的哪有這些,你要證照齊全的可就不是這個價了,一克至少50元。”他說,整個凱旋門市場有幾十家賣燕窩的,基本沒有賣正規貨的。
為了防止以次充好、染色增重等事件發生,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開發了“中國燕窩溯源管理服務平臺”及溯源標識,提供境外獲華注冊燕窩企業進口產品溯源管理,實現燕窩“專廠專號專用”和“一品一碼”,消費者通過唯一的“燕窩碼”查詢,可獲得燕窩原料、生產、進出口等信息。
“今年到現在,要正規貨的我就遇到你一個人,大家都買走私的。”上述店家說。記者在該市場發現,除了一家名為“正典”的燕窩店每片燕窩上都貼了追溯二維碼外,其他絕大多數店家都聲稱自己的燕窩來自于馬來西亞或印尼,但都沒有檢疫證書、生產日期和廠家,只簡單寫著“燕窩”二字。
在線渠道的情況也如出一轍。在淘寶等網店搜索燕窩,可以搜出數萬個店鋪。不少店家都聲稱自己的燕窩來自于馬來西亞、印尼、香港等地,是直銷、直營、直送,可對檢驗檢疫證書、報告等卻三緘其口,拿不出來。
高額價格背后多少“貓膩”
種種情況表明,消費者買到的燕窩,有大量是來自走私渠道。
廣東拱北海關近日搗毀兩個專業走私燕窩的“水客”團伙,案值人民幣1億多元。數據顯示,深圳羅湖海關今年上半年共查獲走私燕窩700公斤。
一些不法分子通過“螞蟻搬家”的方式,分開攜帶,用錫紙或黑色塑膠袋等包裹藏匿,更有甚者將燕窩拆散藏于薯片餅干袋中,從香港走私入境。
記者加入多個關于燕窩批發、燕窩貨源等的群發現,提供貨源、加盟、清關等服務的人不少,有多個千人大群甚至都快爆滿,每天活躍度也很高。通過比較報價發現,“水貨”價格一公斤在6000元到8000元不等,而正規貨即使是批發報價,現貨價也達2萬元,是水貨的2倍以上。
一位做燕窩批發的網友說,自己從廠家拿的九成干燕窩小條,一公斤4000元,而有些人報價才1650元。“但這價格加工廠都做不來,怎么辦?刷明膠增重唄,有時候能加20%,反正也吃不死人。”
為了讓貨源從印尼順利進入中國,不少商家都在群中表示可以提供全程清關服務。一位名為“等待”的網友說,可以將貨源從印尼先運到香港,再轉運入境,從羅湖口岸進關,每公斤收費280元,“我知道你的貨什么手續都沒有,但這不成問題,我們在那邊有關系。”
一位在馬來西亞經營了燕窩十幾年的廠家說,每個廠家都有可靠的“螞蟻兵團”負責帶貨。“國內客戶想要買正規的,就得付出更多的錢,這錢也是人為被推上去的。”
應形成監管合力
為何商家寧愿走私也不愿通過檢驗檢疫后走正規渠道?業內人士分析,主要源于三方面原因。
一是費用。檢驗檢疫時需要交17%的增值稅,倉儲和檢驗以及標簽碼費用等,這會降低燕窩利潤。二是質量門檻。普通燕窩多噴一點水,就能把水賣出燕窩的價格。而燕窩屬于高蛋白產品,水分含量高了微生物容易滋生,導致亞硝酸鹽超標,可能通不過檢疫。三是消費者對溯源碼的接受度不高,廠家不希望再加一道工序增加成本。
“想要在中國正規售賣,需要在馬來西亞獸醫局注冊,擁有自己的燕屋,這樣的燕農并不多,正規加工廠的原料需要向注冊后的燕屋收購,決定了成品產量不會太大。”相關廠家說,高投資、限制量,加上手續煩瑣,很多廠家不愿意走正規渠道。
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燕窩溯源服務平臺工作人員介紹,雖然溯源碼不是強制的,但目前獲得中國注冊的馬來西亞16家和印尼8家企業,全都申請了溯源標簽。這意味著只有貼上追溯碼的產品,才是工廠驗收合格、經過了進出口批次檢驗的正規產品。
盡管“走私”燕窩可能因“三無”問題而出現衛生、質量隱患,卻頗受消費者歡迎。在凱旋門市場,一位在幫妻子購買燕窩的男士表示:“吃了這么多年也沒出啥問題,而且有追溯碼的燕窩太貴,里面很多都是稅,沒必要買。”
一方面是消費者希望買到便宜商品,另一方面是監管必須履職,這樣的矛盾亟待破解。相關廠家建議,為了增加生產商的積極性,可以簡化注冊的手續。更多相關行業信息請查閱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燕窩行業市場調查分析報告。
本文來源:經濟參考報
本文地址:http://www.kcice.cn/freereport/69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