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收割機是在玉米成熟或接近成熟時,根據農藝要求,用機械來完成對玉米秸稈收割的作業農機具。 是針對新型能源開發和減輕農民朋友勞動強度而研究開發的一種新型農業機械,一種價格低廉適合農村小四輪普及,配套就能收割玉米秸稈的農業機械。它縮短了農民朋友的勞動周期,讓人們從繁重的體力勞動解放出來。
2016-2021年中國玉米收割機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咨詢報告表明,雖然多數米收割機生產企業卯足了勁,但國內玉米機市場卻延續了2015年的走勢,從2015年8月至今,市場月度走勢始終在低位徘徊。據數據統計,2016年上半年玉米收割機械呈現出主流區域同比大幅度滑坡,集中度大幅度攀升,而區域表現則冷熱不均,吉林、河南分別大幅度下降65.59%、60.61%。
“根據詳細的數據分析,我預測2016年玉米收割機行業降幅將不會超過20%,維持在10%—20%。”張華光說,“雖然玉米收獲季節已經到來,但是我了解到也有部分農戶會在收獲期間選擇購買玉米收割機,所以現在不能斷定玉米收割機銷售已經結束。”在他看來,合作社或者種植大戶選擇在后期購買玉米收割機的原因在于2016年國家推出“糧改飼”、“米改豆”,同時在鐮刀灣區域縮減玉米種植面積,這項政策動搖了很多潛在消費者對玉米收割機的投資信心。以遼寧市場為例,在9月底玉米收獲時,因玉米收割機不夠用,出現了許多臨時購機現象。
除了這一因素外,一些地方農機補貼政策推出時間晚,部分區域不再推行寅吃卯糧補貼,直接導致補貼資金不足;補貼額度下調,單臺補貼額度下調10%;市場補貼重點集中于小麥收割機、拖拉機、深松機,削弱了玉米收割機市場補貼動力等也是造成玉米收割機市場不景氣的重要因素。同時,國二國三切換,產品穩定性不確定,形成農戶不敢買,經銷商不敢賣的矛盾局面。當然,隨著消費者選擇空間的增加,買漲不買落的市場規律再度在玉米收割機市場上演,整個市場持幣觀望氣氛濃厚,形成玉米收割機市場溫水煮青蛙似的僵持現象。盡管如此,張華光認為農機企業依舊要保持信心,他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農業市場一定會走出低迷,一路向好。
如何打破僵局?長期從事市場營銷、關注農機市場的吉峰農機戰略聯盟事業總部總經理柳琪認為,未來農機應實現“三全”同步,向多樣化、非剛需化、細分化、小品類化全面發展。玉米收獲機應從以前單一摘穗機向多樣化發展,實現籽粒直收、青貯收獲以及甜玉米收獲等。“尤其是在勞動力短缺的情況下,籽粒直收是傳統玉米收獲機的終極方向,如果玉米品種、農藝與農機進一步融合,這個目標將在不久得以實現。”柳琪說。
張華光與其觀點一致,他認為,玉米收獲機市場需求轉型,應注重產品空窗期及區域空窗期的疊加。他解釋道,一是我國玉米收獲機市場正處于由摘穗到籽粒收獲機轉型前夜,許多生產企業看到這種轉型,雖然研發并推出了籽粒收獲機,但因其性能穩定性差、價格高、推廣力度小、收獲后的烘干跟不上等多重因素影響,尚未完成轉型。二是丘陵山區的玉米收獲機市場尚未啟動。雖然一些小企業研制并推出了小型履帶式玉米收獲機,但因產品性能、推廣、營銷等因素的制約,難以填補市場空白,形成玉米收獲機市場發展歷程中的又一個空窗期。鑒于此,他提醒企業,在未來,籽粒機以及小型玉米機將會是玉米收獲機市場的發展方向,應多方關注。同時,產品質量仍是品牌在市場競爭中的焦點,產品性能可靠性、舒適性、外觀、服務等各種元素決定了品牌在市場的競爭力,所以企業應從“功能需求”向“品質需求”轉變。
“未來3—5年內,將有近150家的玉米收割機企業經過市場競爭淘汰后,最終形成3—5家玉米收割機生產企業主導的穩定競爭格局。”柳琪大膽預測,“最終留下來的企業可分為三類:一是領袖級的企業,綜合實力強、品類可互補,如雷沃重工、中聯重科等;二是,有差異化的行業龍頭企業;三是,某一細分領域的企業,如適合山地丘陵的小型玉米機生產企業。”
“當前我國玉米收割機行業已經進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向品種的多元化、需求的品質化轉變,行業的整合已經開始,希望企業加緊步伐,努力趕超。”柳琪說。
本文來源:報告大廳
本文地址:http://www.kcice.cn/freereport/73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