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對礦產行業現狀及前景分析了解到,我們正處在礦業的寒冬中,每個礦業行業的人員都能感受到其中的寒意,都必須經受嚴冬的考驗。
中國是礦業大國,但并不是礦業強國。更重要的是,在國際上沒有與其“大國”地位相稱的話語權,在一段時間處于一個“買什么什么就漲,賣什么什么就跌”的尷尬境地。
“眼下礦業正處于低谷,需要通過大數據的建設,構建全球礦產資源行業的生態圈,打通全球資源領域的動態、技術、交易、流通、金融各環節等,才能有效助推‘一帶一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亞太自由貿易區’等國家戰略,幫助中國從‘礦業大國’變為‘礦業強國’。”9月9日下午,在清藍礦業圈舉辦的“中國國際礦業大會——大數據分論壇”新聞發布會上,清藍礦業圈創始人張焱博士在接受中國礦業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據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6-2021年中國礦產品行業市場供需前景預測深度研究報告顯示,我國的礦業行業是一個與人們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無處不在的龐大產業。從晶瑩剔透的玻璃到交通工具的燃料,從吃飯用的鍋碗瓢盆到蓋房子的鋼筋水泥,與之相關的能源礦產、金屬礦產、非金屬礦產共計230種之多。
“人類要生存發展,礦業就將持續存在。”張焱說,全球資源產業,中國有83653家,海外可統計的13828家,礦產資源作為全球所有產業的基礎行業,全球每年產值高達20萬億元人民幣,一旦需求波動,就易引起金融和財富的劇烈震蕩。
同時,礦業是一個全球化的產業,沒有一個國家能夠滿足所有的礦產需求。中國經濟的增長啟動了國際礦業的“黃金十年”,部分礦種對外依存度不斷上升。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巨大的進口依然持續。據有關數據顯示,我國每年進口礦石16.7億噸,進口石油3.08億噸,進口所需資金高達1萬億美元以上。在我國每年的礦產資源消費中,80%的鐵礦石、80%的鉻與錳、50%的銅均來自進口。工業原材料如此,個人消費也不示弱,每年黃金的進口消費、鉆石的進口消費、寶石的進口消費都居世界第一。
“所有國家的資源發展都經歷了一個‘S’型曲線,當人均GDP在1千美元到1萬美元之間,人均礦產能源的消費呈現快速增長的線性關系,而當超過1萬美元之后,資源消耗將保持在恒定水平。而對于中國來說,人均GDP的增長及東西部發展的梯度效應,決定了在今后一段時期內,對礦產資源的消費還將保持增長的勢頭。”張焱分析說。
然而,不容樂觀的是,我國雖然是“礦業大國”卻并非是“礦業強國”。從近年的“走出去”來看,“買什么什么漲、賣什么什么跌”已經成為常態,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全球的礦產資源行業發展一百多年來,無論是從礦業方面的勘查程度、資源稟賦和重點成礦帶,還是交易方面的現貨貿易機制、期貨交易體系、金融資本市場,西方已經形成了完整的運營機制,而中國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礦業產業雖然也得到了迅猛發展,許多礦種的生產、消費和進出口總量甚至位居全球前列,但沒有真正融入到全球礦業的“大盤子”中去,更缺乏一定的話語權,礦業大國淪落成了處處看別人臉色的礦業弱國。
“當前礦業的發展正在從資源不足轉向上游產能過剩和下游加工蕭條。對于上游來說,經濟的減速讓資源消費趨于平穩,當前期產能擴大的投入效應紛紛顯現;而對于下游來說,各級地方政府及相關部門對于GDP的偏好,紛紛上馬巨型下游冶煉加工企業,導致開工率普遍不足,很多投資十幾億元的冶煉廠甚至從來沒有生產過。“張焱坦承。
讓人擔憂的是,資源的財富效應讓礦山的開采變得無序,曾經的綠水青山早已不在,而恢復這些區域的生態往往需要幾十年的時間及成倍的資金投入。龐大的人口消費升級需求像一個永遠也填不滿的黑洞,消耗著薄弱的資源儲量,讓脆弱的生態環境到了極限。
在現階段下,礦業行業企業最需要的是實時交易的大數據獲取與積累,以幫助其在瞬息萬變的市場中做出科學決策,而這些數據應該由十幾萬家礦業企業自己主動生成。基于礦業企業發布在互聯網的過多是產品服務需求,而不是經過加工的統計報告,因此對于礦業行業來說,是從‘互聯網+’到‘+互聯網’。”業內專家認為。
而區塊鏈作為大數據的重要環節,也亟待建立完善。“區塊鏈是記錄現實世界的數據庫賬本,通過大數據技術,針對各行業,記載所有的交易記錄。和傳統金融體系不同,區塊鏈由于采用統一記賬標準,并在此基礎上應用金融貨幣的創新,達到行業的信息真實、透明、可追溯。”張焱說,“礦業行業由于其具有全球化、巨額、多幣種的特點,通過區塊鏈技術的應用,能夠大大降低上下游的交易成本,增加行業的周轉率,提升整體產業鏈和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
本文來源:國土部網站
本文地址:http://www.kcice.cn/freereport/74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