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土壤、修復土壤已成為全球性問題。聯合國去年發布的《世界土壤資源狀況》報告顯示,世界上大多數土地資源狀況僅為一般、較差或很差,土壤惡化的速度遠超其改善的速度。以下是宇博智業小編整理的2016年土壤修復市場分析。
目前隨著工業、城市污染的加劇和農業化學物質種類、數量的增加,土壤污染已成為備受關注的全球性環境污染問題,據有關資料表明,中國受污染耕地面積約為1.5億畝,其中,受有機污染物(農藥、石油烴和PAHs)污染的農田達3600萬hm2。近年來,城市化進程逐步加快,農業可持續化發展的要求日益突出,各種土壤污染帶來的負面效益與社會及農業可持續發展的沖突愈演愈烈,而中國目前土壤修復產業才剛剛起步,產業鏈尚未完善,現有的市場規模相對較小,遠不能滿足逐步壯大的市場份額。
隨著土壤污染日益凸顯,國家高度重視土壤污染的控制與修復。2011年4月,中國首個“十二五”專項規劃——《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十二五”規劃》獲得國務院批復。2012年2月,環保部制定的《土壤環保“十二五”規劃》公布,首先啟動污染場地治理與修復試點示范,中央實行“4 1”政策開展污染土壤修復。且根據《2014年政府投資及產業政策目錄》“土壤修復技術”屬于“循環經濟產業發展技術研發先進環保技術、裝備和產品的研發”鼓勵類,中國對土壤污染的控制與修復工作已蓄勢待發。但由于中國目前土壤修復技術尚處在實驗研究階段,真正可用于實際的技術較少,且土壤污染需要的資金大,資金來源是制約土壤污染修復的另外一個主要因素。
土壤污染如不能及時得到修復,隨著時間的推移污染物將不可避免的向其他環境轉嫁污染。根據相關資料顯示,當前,中國土壤污染出現了有毒化工和重金屬污染由工業向農業轉移、由城區向農村轉移、由地表向地下轉移、由上游向下游轉移、由水土污染向食品鏈轉移的趨勢,逐步積累的污染正在演變成污染事故的頻繁爆發。
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部分工業園區建設用地選擇在城市邊緣的農村,與農田緊鄰,而工業運行過程中有的企業為了節約成本,出現污染物隨意排放的現象,因此排放的有毒有害物質不可避免的對周圍農田產生影響。長期受污染的土壤不能及時得到修復,污染物由淺層地表土壤遷移至深層土壤,隨著降雨下滲和時間的推移污染地下水。資料顯示重金屬有富集作用,被重金屬污染的土壤如上層進行耕作,重金屬從土壤中向農作物遷移,進入食物鏈,最終重金屬在人體內富集,當富集到一定量時將嚴重危害人體健康。農業耕作過程中使用的化肥和農藥也是污染土壤的一大因素,大量不合理的使用化肥和農藥,隨著降雨造成大面積面源污染,容易引起土壤次生鹽漬化,肥力減弱,難降解的有機污染物也會由淺層地表土壤遷移至深層土壤,隨著降雨下滲,污染地下水,嚴重的也會進入食物鏈危害人體健康。
目前土壤污染治理技術主要包括:
生物修復(利用生物,特別是微生物催化降解有機污染物,從而修復被污染環境或消除環境中污染物的一個受控或自發進行的過程);
植物修復(運用農業技術改善土壤對植物生長不利的化學和物理方面的限制條件,使之適于種植,并通過種植優選的植物及其根際微生物直接或間接吸收、揮發、分離、降解污染物,恢復重建自然生態環境和植被景觀);
生物堆肥(利用傳統的堆肥方法,堆積污染土壤,將污染物與有機物(稻草、麥秸、碎木片和樹皮等)、糞便等混合起來,依靠堆肥過程中的微生物作用來降解土壤中難降解的有機污染物);
化學淋洗(借助能促進土壤環境中污染物溶解或遷移的化學/生物化學溶劑,在重力作用下或通過水頭壓力推動淋洗液注入到被污染的土層中,然后再把含有污染物的溶液從土壤中抽提出來,進行分離和污水處理的技術),此外還包括生物通風、自然降解、電動分離、氣提技術、熱處理、挖掘轉移等技術。
按處置地點分類:可分為原位修復技術和異位修復技術。又可分為原位處理技術和原位控制技術,常用的原位處理技術包括物理、化學和生物方法等。比如滲透反應墻法:就是一種原位處理技術,它是在淺層土壤與地下水之間,構筑一個具有滲透性、含有反應材料的墻體,污染水體經過墻體時其中的污染物與墻內反應材料發生物理、化學反應而被凈化除去從而達到治理的目的。異位修復技術可分為挖掘和異位處理處置技術。
目前中國對土壤修復最為緊迫的是房地產開發商,隨著中國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及“退二進三”政策下的產業結構調整,城市中大量工業企業需要關閉或搬遷,工業用地將被重新規劃為商業或居住用地。因為此類場地曾作為工業用途,場地內土壤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需要對場地內的土壤進行修復。
以北京某染料廠為例,該廠1964年搬遷到朝陽區,位于東三環內,2003年全面停產,40年工業歷史導致土壤受到各種染料、有機顏料的污染,產生了汞、鎘、鉻、鎳、銅、鋅、砷、鉛8種重金屬污染物,場地內共有5萬m3污染土壤需要進行修復。
根據2008年7月北京市土地整理儲備中心和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共同提供的《北京染料廠場地環境評價報告》,北京某公司編制了相應的污染土壤修復方案,并針對不同的污染現狀,采取相應的修復治理措施。
從目前國內發展形勢來看,房地產開發是土壤污染修復的最大市場需求。另一個對土壤修復有需求的為農民,由于工業污染轉嫁及農藥的過度使用,全國有約19%的耕地受到污染,污染的土壤致使種植的農作物不能達到檢驗合格標準,嚴重的污染會導致農作物減產或死亡。對于受污染的耕地急需進行修復,根據相關法律,本著“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污染土壤應為造成污染的企業買單,但農藥及化肥的過度使用及公共污染源造成土壤污染,修復過程產生的高額治理費用,農民則無力承擔,需有一定的政府支持。
2016-2021年土壤修復行業深度分析及“十三五”發展規劃指導報告分析,隨著政策對土壤修復重視度的提高,以及相對完善的土壤修復治理管理體系構建,未來將會產生更多的土壤修復項目,市場需求將擴張。隨著“土十條”的出臺,未來我國土壤修復市場的規模應該會達到 10萬億級別,大部分先導市場集中在市區的工業污染場地和耕地處。
本文來源:報告大廳
本文地址:http://www.kcice.cn/freereport/750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