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實體百貨面臨著電商和大型綜合體商業的沖擊,全面轉型迫在眉睫。總結實體百貨現狀可以發現,2016年百貨行業可以用三個詞來形容:業績普降、加速閉店、拓展全渠道。以下是宇博智業小編整理的2016年實體百貨行業現狀分析詳情。
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消費變革速度加快,百貨市場的景氣指數持續降低。2013年以來,百貨店的困境繼續橫向擴大、縱向加深,整體向下、日漸式微的趨勢難以逆轉。
中百集團、重慶百貨、大商集團等15家百貨公司近期發布了中期業績,其中12家企業的營收出現下降,僅3家增長;利潤方面,11家企業出現下降,僅4家增長,廣百股份、銀泰商業、首商集團和中百集團更是出現雙位數跌幅,中百集團利潤同比大跌200.85%。
無獨有偶,擁有港資和外資血統的百貨企業業績同樣不理想。擁有香港崇光百貨和久光百貨的利福國際今年上半年銷售29.3億港元,同比下跌4.5%;凈利潤下跌49.9%至5.87億港元。百盛集團發布的2016年中期業績報告顯示,由于中國消費情緒疲弱,百盛商業合計銷售下降至84.95億元,降幅12%,虧損為1.24億元。
業績不振帶來的壓力直接導致關店頻頻發生,舉步維艱的傳統百貨賣場被迫收縮戰線。
2016年以來,閉店潮由中心一線城市、二線城市向三四線城市蔓延,閉店的不僅是中資百貨店,還有諸如百盛、華堂等擁有外資血統的百貨店。此外,斷臂自保的不僅是大型的百貨店,中小型的也難逃厄運。
百貨類型的商場面臨著體量過小、業態單一、門店孤立、停車不便等不利因素,在日趨激烈的實體競爭中,自造商圈并逐漸培養起來較為困難。而定位高檔的百貨,受奢侈品和高端消費迅速萎縮的影響下滑幅度更大。大部分百貨企業在市場不景氣的大背景下,經營調整不到位,最終只能靠大量閉店“斷臂”自保。
2016年以來,伊藤洋華堂先后關閉了位于大興和十里堡的門店,百盛也將太陽宮店的物業進行出售并于10月31日停止營業。位于亞運村商圈的飄亮購物中心面臨被收購的命運。
在“互聯網+”的影響下,全球消費者的消費方式都發生了變化,也更善于選擇自己熟悉的渠道購物。數據顯示,通過手機、電腦、實體店等多渠道購物者的花費比單一渠道平均值高4-5倍。以消費者為中心、全渠道的經營成為零售企業轉型的主流方向。
傳統零售業的“互聯網+”目前除了開發電商平臺外,利用電子會員卡推進O2O也是方式之一。商戶推廣電子會員卡早已是大勢所趨,未來消費者的支付和會員卡功能都能通過手機實現,而商家也更容易通過數據分析進行精準營銷和推廣。
目前,微信公眾號已經成為百貨們的必爭之地,在微信上進行訂購也成為購物新途徑。除漢光百貨外,百盛開通了網頁版官方商城、手機App和微信版公共平臺。此外,廣州本土百貨中,廣百百貨、摩登百貨、新光百貨等也推出了在微信公眾號上注冊的電子會員,可享受積分、折扣等實體會員卡待遇。
2016-2021年中國百貨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咨詢報告分析,隨著市場環境的變化和網上購物的飛速發展,傳統的實體店經營模式已經不再適應當下。如何尋找到新的契機成為了當前百貨企業的重中之重。
本文來源:報告大廳
本文地址:http://www.kcice.cn/freereport/752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