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國奶業協會16日發布的《中國奶業質量報告(2016)》(下稱《報告》),2015年我國乳制品抽檢合格率達到99.5%,質量安全為歷史最好水平。但同時記者調查發現,2015年以來幾乎所有的奶牛養殖企業都遭遇虧損,近半乳制品加工企業業績下滑。當前我國奶業現狀及2017年中國奶業走勢分析詳情如下。
記者調查發現,當前國產奶“不叫座”主要有三大原因。
一是全球奶業遭遇第三波“世界性寒流”,我國奶業難以“獨善其身”。去年以來,國際奶價不斷下探底線,歐洲奶農游行示威,新西蘭奶農跳樓自殺的新聞屢見報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國進口大包粉價格已由正常時期的2.2萬元/噸左右下降至現在的1.5萬元/噸,國際國內原料奶成本倒掛,迫使部分企業放棄國內奶源,最終造成國內生鮮乳產能過剩。
二是產品結構、布局失衡,“倒奶潮”和“喝不起”共存。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原總工程師劉兆彬表示,當前市場上的一兩元的“塑料袋”奶越來越少,奶業產品結構不盡合理。“主要原因是企業流通和廣告成本居高不下,低價奶不賺錢了。”
三是糟糕的輿論環境導致百姓對國產乳制品的信心恢復緩慢。專家表示,三聚氰胺帶來的“信任危機”至今仍然存在,更糟糕的是,乳業就此成為輿論最熱衷的“棒打”對象,虛假報道和網絡謠言四起,進一步摧毀了國民信心。這些高頻率轉發的謠言,使消費者對乳制品望而卻步,給整個產業發展帶來巨大的阻礙。
更令人擔憂的是乳業之間的“暗戰”。一名業內人士表示,2009年以后中國連續出現上百起針對乳業的安全事件基本上都是虛假或夸大的,其中多數都是為了打擊競爭對手。“當前中國乳業利用食品安全問題打擊對手,一打一個準。上海冒牌奶粉事件中就應該有網絡水軍在背后助推,有國內的,也有國際的。”
12月6日,中國奶業協會會長高鴻賓在中荷奶業發展中心成立三周年慶典活動中表示,明年下半年中國奶業或將觸底反彈,走向新的階段。
高鴻賓指出,從1978年至今,中國人均奶類占有量從不足1公斤增至33.8公斤以上,全國奶產量增長迅速。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奶業質量、飼養等方面的水平全面提高。之所以能有這種進步,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國奶業與其他國家的相互交流和借鑒。中荷奶業發展中心不僅對中國奶業進行研究,還對中國與世界奶業結合起來進行研究,因而能對中國奶業的走勢做出比較客觀的評估和判斷。
據了解,目前全國有1.51萬個奶農專業生產合作社,比2008年增長了6.2倍,奶農的專業化能力有了明顯提升。去年,農業部和工信部對生鮮乳購銷合同履行情況進行了聯合督導檢查,大部分奶農與乳品企業簽訂了收奶合同,合作關系正在趨向長期穩定。按照農業部規劃,到“十三五”末,全國鮮奶產量將達到4080萬噸,年均增加40萬噸;奶牛存欄100頭以上的規模養殖比重達到70%,比現在提高22個百分點,規模養殖將成為畜牧業的主導力量。
高鴻賓認為,今年上半年,中國奶業非常困難,出現了奶農倒奶、企業拒收的現象。當時大家都很困惑,甚至有些失望,都在研究奶業何時能走出低谷。“多家機構研究認為,明年上半年,中國奶業或將觸底反彈,走向一個新的階段。”事實上,今年下半年,奶業的形勢與上半年相比已經有了很大變化,這對于提振奶業信心是非常重要的,預計明年形勢會更好。
2016-2021年中國乳制品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咨詢報告分析我國奶業走勢情況認為,隨著人口增長、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奶類消費可望在較長時期內保持穩定增長態勢,我國奶業仍處于大有可為的重要階段。
本文來源:北京商報
本文地址:http://www.kcice.cn/freereport/75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