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大數據”成為家喻戶曉的熱門話題。其實,教育領域也有大數據,像“一起作業”這個平臺現在有4000萬注冊用戶,每天有上億條作業行為,積累了500TB容量的行為日志,并且這個量級還在每天持續增長。
不過,我們的數據并非只是單純的積累,還會在覆蓋量、追蹤的時長、頻次、數據的顆粒度等多個維度不斷打磨提升。另外,數據的價值高低不是單純地去比較數據的大小,而在于能否把數據關聯起來發揮協同的作用,并圍繞大數據建立生態圈,把數據在各個維度的貢獻疊加。好數據的關鍵是使用者能否合理利用數據的價值,為用戶提供更好的服務。
大數據從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入手,幫教育實現“私人訂制”
在學校教育方面,大數據能幫助教師從經驗式教學轉向數據驅動教學,從解決班級共性問題到解決學生個性問題,從關注學科知識到關注孩子能力成長,幫助教師從“教書”向“育人”進行轉變。例如,中關村二小的老師在作業布置中對知識點結構、能力的關注度更高,學生的作業完成度和自學程度比同類學校的平均水平高,而家長打開作業報告的次數也很活躍。可見,大數據讓個性化學習觸手可及。真正的教育公平,不是每個人都使用一樣的教材,而是每個人都可以定制教材,并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學習路徑。
在家庭教育方面,過去家長對孩子的了解以及人生的規劃,只能靠主觀、感性的觀察。有了數據的積累后,從孩子學習數據到心理測評數據,大數據會越來越多地幫助家長更了解孩子,更合理地規劃興趣,更客觀地選擇科目和專業。家長對孩子的要求,也將從“對比別人家的孩子”到“成為更好的自己”。
“互聯網+教育”促進因材施教與有教無類
在優質內容的共享方面,互聯網突破了地域的限制,教育者可以輕松獲得世界上最頂尖的教育方式和信息,有效地運用到教學中;學生可以更容易地獲得資訊,可以跟外面的世界直接交流,還可以通過直播、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走出書本,獲得最直觀的體驗。
在依賴于大數據的個性化學習方面,大數據能夠讓教育變得更加公平,而教育的公平不是讓每個人得到同樣的內容,而是合適的人得到合適的內容。比如,讓成為科學家的人盡快匹配科學家的內容,成為藝術家的人盡快匹配藝術家的內容。互聯網教育能夠幫助孩子更好地了解他的起點,設計他的目標,規劃更優的路徑,幫助他更好地度過一生。
“互聯網+教育”促進老師、學生、家長三者的關系鏈接和重新定位。培養一個成功的孩子,是學校、家庭、社會共同完成的過程,需要全社會共同的努力。互聯網使得教育的各個方面有機地結合起來:教師在課堂上做記錄,描述學生的表現,加上大數據分析的學習報告,反饋給家長;家長查看報告后,再通過網絡反饋給教師;學生通過網絡及時了解學習的進度,與教師、家長互動。這樣就使得三方的溝通更加深入,關系更加緊密。不僅如此,通過三方的連接,除了信息和知識的傳遞之外,還可以加深教育最本質的“育人”功能,增加彼此的理解和情感認同,真正形成教育的有機體。
互聯網教育與傳統課堂教育長期共存走向融合
概括地講,在“效率”和“公平”方面,互聯網教育的優勢明顯,如促進資源的高效共享、減少批改作業等重復性的勞動、通過數據分析推動學習路徑的個性化等,這些已經逐步成為了現實。
但是,教育是一個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在諸多的教育環節中,互聯網教育更多的,是對“教書”起到幫助,提高效率、共享資源。但在“育人”方面,傳統教育也有著很難替代的優勢。傳統的學校教育除了授課外,師生間的互動、鼓勵和班集體之間的情誼等社會化的關系,同樣對學生的心智發育至關重要。
2016-2021年中國網絡教育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咨詢報告認為,互聯網教育和傳統教育都有各自的優勢和場景需求,雙方將長期共存,但走向融合也是必然的趨勢。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多方面的努力。互聯網教育提供更便捷、更理性、更有效的教育手段和工具,而傳統教育可以利用互聯網數據和工具,以更高的視角去設計教育模式,推動教育理念、教育方法的發展。這些教育模式、理念和方法的發展,也會提升互聯網教育的服務水平。
相對其他領域,互聯網教育在互聯網行業中是慢行業,之前鮮有亮相。互聯網的本質,不是工具,也不是技術,更不是大數據,而是一種全新的社會文明。無論是什么行業,在運用互聯網的同時,互聯網也在對其進行價值的重構。科技如何更好地服務于教育,值得我們深思。
本文來源:中國教育報
本文地址:http://www.kcice.cn/freereport/754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