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族音樂是來自于民間的歌曲或者樂曲,是一種非常有特色的藝術形式。近年來,中國民族音樂通過文化交流的形式走出去,不過如果要在世界范圍內產生更大的影響,無疑要直面市場化程度很高的國際演出市場進行商演。那么,中國民樂的商演道路究竟應該怎么走。筆者認為,一要有放眼全球的視野,二要有國際化的詞匯。
一是視野。不能只局限在自己的地域里,應該放眼全球,走出國門,知道世界正在發生什么,知道在全球范圍內什么東西是不會過時的?我覺得是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永遠是一個民族的烙印。從音樂的角度說,不同的民族音樂,其實代表著不同民族的文明,它完全可以構造出整個世界的版圖。正因如此,我們不能停留在某個時代的流行內容里,也不能滿足于對某種音樂技術、技巧的推廣和提高上,我們應該有更大的著眼點,那就是文化。文化是可以支持你走一生的。
二是語匯。作為一個音樂人,在自己的地域里,你的音樂怎么做都可以。但如果想要拿它和別人交流,想要輸出,讓它流通起來的時候,就需要有國際性的語匯。這種語匯首先是國際性審美。你要了解當下的、未來幾年的審美趨勢,包括生活的、藝術的、整體的審美。審美會影響音樂的展現。必須認識到一點,當你在展現音樂時,不是只展現音樂本身,還有人、服裝、舞臺、動作等。音樂是一個綜合的美的呈現。
據2017-2022年中國數字音樂行業發展前景分析及發展策略研究報告,目前能真正在全世界巡回的有民族性又有世界性的文化產品,屈指可數。愛爾蘭的《大河之舞》應當是其中的佼佼者。它不僅有很多版本,而且有不同的藝術形式。它把愛爾蘭的踢踏、民間小調重新加工、整理、創新,使得一個原本在愛爾蘭已經沒人愿意學的、瀕臨遺忘的東西搬到世界舞臺。為我們提供了很多啟示。
看待中國民族音樂的發展,應該持有更遠的視野、更包容態度和更清晰的頭腦。不要過于滿足已經取得的成績,也不應該過高估計已獲得的成果。做到哪一步,接下去該怎樣努力,朝哪個方向繼續提高,每個人包括整個行業,都需要客觀地了解自己、評價自己、定位自己、制定目標。目前全世界可能涌現出電影界、音樂界零星的中國成功者,但絕對不能代表整個行業的成功,也不能代表整個行業穩固的模式。怎么總結零星出現的這些成功者的經驗才是關鍵。民族音樂要真正輸出、走向世界,不是一代人兩代人的問題,更多地需要持久戰。
本文來源:人民日報
本文地址:http://www.kcice.cn/freereport/77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