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在我國經濟中起著基礎性的作用,又是屬于偏弱性的產業,農村風險存在于農民的生活和日常生產經營里面。中國農業保險提供的風險保障去年已達2.2萬億,中國農業保險業務規模僅次于美國,居于全球第二,亞洲第一。農業保險在提高農業防災減災能力、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業轉型升級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現對農業保險市場規模現狀分析。
從2007年開始到2016年,中國農業保險提供的風險保障從當時的1126億增長到去年的2.2萬億,年均增速達到了38.8%。參保的農戶從4981萬戶次,增長到現在的2億戶次,增長了3倍。承保的農作物從2.3億畝增加到17.2億畝,農業保險已經覆蓋了所有的省份。承保農作物有190多種,玉米、水稻、小麥三大口糧作物承保的覆蓋率已經超過70%。保費收入從2007年的51.8億元增長到2016年的417.1億元。中國農業保險業務規模僅次于美國,居于全球第二,亞洲第一。
2016-2021年農業保險行業深度分析及“十三五”發展規劃指導報告表明,從2007年開始,中央財政在6個省實施了種植、養殖業保險保費補貼政策試點,并鼓勵地方政府設立保險保費補貼,2017年正好是中央財政支持農業保險十周年。
目前,農業保險由試點擴展到全國范圍,補貼品種由水稻、小麥、玉米、棉花、大豆擴至油料、糖料、馬鈴薯、青稞、天然橡膠、生豬、牛奶等16個品種。
但我國農業保險只覆蓋種子、化肥、農藥、機耕、地膜等直接物化成本,賠付標準為360元/畝左右,“沒有包含土地流轉成本。”伍躍時認為,應將這部分納入保障范疇,否則一旦遇到大災,新型經營主體可能面臨破產。
據統計,當前全國流轉土地平均費用為每畝1000元左右,占總成本的近1/3。有研究表明,耕地面積對種植戶農業保險參保決策及投保產量產生正向影響。
隨著農業保險規模的不斷擴大,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問題也日益突出,成為制約我國農業保險發展的重要問題。
中國財產再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創新業務部總經理李立松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國保險行業經過多年探索實踐,并借鑒國際經驗,探索出建立適合我國國情的大災風險分散機制初步思路。
2014年11月21日,中國農業保險再保險共同體(以下簡稱“農共體”)成立。這被認為是支持農業保險穩健發展的一次機制創新,填補了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體系行業層面的空白。
綜合運用市場化和行政化手段,建立多層次的農業大災風險分散機制,是我國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的基本思路。作為農共體負責人,李立松認為,分層結構的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機制明確各層保障的職責分工和協作機制,實現農業大災風險由低到高的逐級分散。而農共體在分層保障結構中承上啟下的作用,實現了國家財政支持政策與行業保險保障的有效銜接。
目前,世界上有40多個國家對農業大災風險分散機制進行了比較成功的探索和實踐,較為典型的有美國、德國和日本。
以日本為例,他們農業保險大災風險防范體系由農業共濟組合、農業共濟組合聯合會和政府農業保險機構三部分組成,采用典型的農業保險原保險與再保險相結合的機制進行農業大災風險分散管理。
農業保險作為“綠箱”政策,是世界各國支持農業的基本手段之一。在13個糧食主產省開展農業大災保險,主要是針對規模經營農戶,保費將主要由政府來買單。
本文來源:報告大廳
本文地址:http://www.kcice.cn/freereport/77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