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度,美棉產量預計405萬噸,出口327萬噸,棉花出口的數量約占全球棉花出口總量的36%。棉花季節性供應高峰到來,需求有限,預計短期國際棉價穩中略跌。以下對棉花行業趨勢分析。
目前,全球棉花產量在2500噸上下波動。2018年,全球棉花產量為2535萬噸,同比下降1.52%,增速同比下降14.41個百分點。棉花行業分析指出,中國棉花產量占比同比提升0.67個百分點至21.07%,美國棉花產量占比同比下降 1.38個百分點至16.69%,印度棉花產量占比同比下降0.26個百分點至23.94%。
由于中國棉花專業合作組織和協會系統的不完善以及棉農組織化程度低,導致了分散的小農種植戶無法得到預期收益。在企業與科研之間,中國棉花產業鏈中各主體并沒有建立長期有效的耦合機制。棉花產業鏈各利益主體之間信息不對稱,大學、科研機構無法切實了解棉紡企業的需求,而企業又無法及時跟蹤大學、科研機構的科研成果,導致產學研無法真正的融合。現從五大對策來分析棉花行業趨勢。
第一,培育機采棉新品種。以紡織行業對馬克隆值、衣分、斷裂比、強度等品質上的需求確定供給側種業改革,選育突破早熟、高產、優質、抗性、農藝與農機配套的機采棉新品種;鼓勵國際合作,引進國外優良種質資源,加強常規育種與生物技術育種的結合,充分利用雜交優勢,廣泛開展分子育種,培育出高適紡性棉花新品種。第二,研究開發輕簡化育苗、機械化種植、智能化管理技術,解決高產和省工節本問題,滿足小規模的植棉農戶和地方植棉大戶技術需求。棉花行業趨勢分析,按照“早熟品種+直播覆膜+機械采收”技術思路,因地制宜加以推廣應用,并研究輕簡化、機械化栽培條件下棉花產量和品質的內在調控機制,對行株距和種植密度進行合理調整,促進葉枝成長發育。第三,改善鹽堿地棉田灌溉條件,開展田間工程建設,建造庫房和曬場,配備棉種精選處理設備,鼓勵用于秸稈還田、機械施肥、智能灌溉等農業機械投入生產,加強棉花統一管理。只有讓棉花供給無縫對接紡織行業需求,才能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使棉花產業提質增效,降低中國棉花進口依存度,提升棉花產業競爭力。
中國棉花產業呈現新疆“一家獨大”的局面,不利于分散種植風險,尤其新疆地區常常面臨倒春寒和成熟期突然降溫的現象,對棉花造成很大危害,阻礙棉花產業持續健康發展,因此,中國應在原有資源稟賦和國家政策基礎上打造“三足鼎立”格局。棉花行業趨勢分析,中國棉花生產重點在向西部傾斜的同時,無論從棉花產業安全還是農業生態出發,都應該考慮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和新疆3個棉區的平衡發展,農業生產不能違背自然規律。綜合氣候、生態和生產規模等各種因素,西北內陸棉區承擔50%—60%的生產能力,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棉區承擔40%—50%的生產能力,在合理分工基礎上注重品質布局。此外,中國應科學防治病蟲害,治理棉田污染。一方面普及棉種包衣,在苗期病蟲害就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另一方面廣泛應用棉田除草劑,并加強棉花風險測報,實行統防統治較好地解決農村勞動力不足,提高種植水平和生產效率。為減少產量和品質損失,中國應在實現規模化、機械化基礎上,加大科研力度,構建棉花病蟲害、政策、紡織、貿易數據庫,利用大數據分析,借力物聯網信息化手段監測病蟲害萌芽期,利用信息技術化控,減少病蟲害爆發概率,降低風險,提高產量和品質,增加有效供給。
《2017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深化糧食等重要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改革,調整完善新疆棉花目標價格政策,改進補貼方式;完善農業補貼制度,完善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加大對糧棉油糖和飼草料生產全程機械化所需機具的補貼力度。在這一政策背景下,中國應完善和推廣棉花目標價格制度,逐步實現目標價格與種植面積、產量或銷售量相掛鉤;打造棉花品牌規模效益,提高棉花產業補貼力度。棉花行業趨勢分析,借鑒美國棉農享受政府的生產性補貼、銷售性補貼、貿易補貼、限制性補貼等提高競爭力經驗,中國應補貼棉商、出口商、紡織企業、農機制造商,維持其產業鏈條的完整與可持續;應盡快了解當前中國棉花市場現狀,對進口配額制度和滑準稅做相應的調整,早日給中國棉紡織行業去枷。具體而言,在國家層面,提高棉花生產保險額度,增大中央和財政部門對保費的承擔比例;對于農機制造商,將大型棉花采摘機補貼限額提高到占購機總額的30%;對于棉商應繼續開展優質棉基地建設和新疆農田開墾,把新疆列為重大植棉基地,對出疆棉和出疆紗實行運輸補貼,實現物流價值鏈增值;對于出口商,應按照WTO綠箱政策約定的8.5%進行微量補貼,對進口棉實行管制,可以延長棉花產業補貼鏈條,保證棉花產業上中下游和諧發展。
棉花行業趨勢分析,為實現棉花產供銷一體化發展,中國應鼓勵建立具有話語權的由產學研共建的棉花協會,上下通達,發揮其收集、分析、發布行業信息及時的優勢,利用協會協調行業內各環節利益主體之間的關系,搞好行業自律,建立起多戶聯保制度,用聯保方式與棉企或中介組織簽訂合同,收購時實行編碼可追溯制度,一旦發生質量問題聯戶賠償,形成無形監管鏈條;打破地區、部門、所有制界限,通過租賃、承包、拍賣、股份制、兼并等形式重組棉花龍頭企業,使棉農集中掌握較為完整、充分的市場信息,完善棉花產品質量標準化體系建設,擴大融資渠道,吸引工商資本投資涉棉行業,讓龍頭企業撬動棉花產業鏈發展;通過“國欣”、“銀宮”、“白婆婆”等知名品牌的推廣,構建棉農和棉企的零距離對接,實現棉花富民,全面推動棉花加工業向縱深發展;及時把整個棉花產業的發展納入到“棉籽—榨油—提煉棉籽蛋白—低聚糖,棉花—紡織--棉秸—發電”的產業循環鏈條,把棉花吃干榨凈,實現零污染、零排放,降低各環節生態風險和經濟風險。
大力發展中國的棉花生產,加大對棉花生產的科研投入,努力提高中國棉花的單產水平和總產量,擴大棉花市場的國內供給量,是不斷滿足國內紡織行業對棉花的需求,縮小國內棉花的供需缺口,抑制國際市場棉花價格進一步上漲的有效手段。棉花行業趨勢分析,為進一步完善中國棉花供給調控體系,首先應建立棉花信息公布平臺和預警機制,做好棉花產前、產中、產后過程中的實時監控,有利于提前進行價格預測,解決植棉業信息滯后和不對稱問題;其次應完善棉花市場監控體系,構建棉花統一交易平臺,監測棉花收儲和拋儲機制,實現棉花供需平衡;最后要加快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智能化、社會化”農業經營體系,創新棉花種、管、收社會化、專業化的新型服務體系。同時,借力“一帶一路”優化布局沿線國家棉花產業鏈,建立跨國涉棉公司,提高中國棉花的話語權和定價權。
棉花行業趨勢分析,去庫存屬于邊際效益遞增的利多因素,全球棉花去庫存的格局至少會延續到2017/2018年度,屆時全球和中國的庫存水平將達到6年來最低。供給側結構改革政策構建了棉花溫和上行的大環境,增加了棉花下游需求,有利于棉價上行,提升中國棉花產業競爭力。
本文來源:報告大廳
本文地址:http://www.kcice.cn/freereport/81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