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動中國2018年12月18消息 從1978年到2018年,我國經歷了40年的改革開放,國家實力和老百姓的生活水平都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汽車作為衡量一個國家工業化水平的重要指標,更是在這40年里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
40年前,由于我國的工業水平落后,汽車大都是載貨車輛,而轎車更多是用于公務出行,人們在大街上能看到汽車的機會都不多,至于擁有一臺私家車恐怕是想都沒有想過。當時,國內轎車的產量僅有5000輛出頭,而私人擁有汽車更被認為是資產階級生活方式。
而在40年后的今天,我國的汽車保有量超過2億輛,已經成為了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汽車也從當年的稀罕貨變成了人們習以為常的日常交通工具,甚至成為了不少老百姓家中必需品。
同時隨著改革開放的開始,國內的汽車工業也開始了大踏步的發展。從一開始的上海大眾,到后來跨國車企相繼進入國內建立合資車企,而在這之后則誕生了一批諸如吉利、長城、比亞迪這樣的民營車企,直到現在有蔚來,車和家這樣新勢力車企進入。在這40年間,我國的汽車產業尤其是轎車幾乎是從零開始,變成了現在百花齊放的局面。
1978年,西方世界還沒有從石油危機中緩過勁來,諸如大眾、福特這樣的汽車巨頭都在尋找新的增長點,當時國內低廉的勞動力吸引到了這些跨國車企的目光,經過長達6年的談判和磨合,上海汽車廠最終與德國大眾在1984年達成協議,雙方簽署了《上海大眾汽車有限公司合營合同》,之后國內第一代神車桑塔納正式下線。
桑塔納在國人心中其實有著很特別的意義,相信不少人第一次開的車就是在駕校學車時用的桑塔納,而當時很多單位也將桑塔納作為主要用車。雖然在上世紀末,像大眾帕薩特,奧迪100等車型已經進入國內,但桑塔納憑借其相對低廉的售價還是成為了不少家庭的第一臺車。同時,桑塔納生產線落戶上海,也讓中國汽車工業第一次與世界先進汽車工業接軌,開創了中國轎車產業的新紀元。
隨著時間的推移,1994年成為了我國汽車史上又一重要時間節點。在這一年,國務院頒布《汽車工業產業政策》,明確了以轎車為主的汽車發展方向,首次提出鼓勵汽車消費,允許私人購車。
同時政策中還提出,國家鼓勵汽車工業企業利用外資發展我國的汽車工業,并對合資企業的股比有了明確規定,可以說這一政策為合資造車確定了法律框架和發展基本原則,對日后我國的汽車行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001年,我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入世之后,關稅降低,市場競爭充分,汽車價格開始下降,進一步促進了汽車銷量的迅速增長,中國的汽車市場開始了井噴式的發展。2003年中國汽車年銷量接近500萬輛,而到了2017年,國內汽車銷量已經達到2888萬輛,汽車已經徹徹底底的飛入尋常百姓家。
中國本土車企通過與國外車企合作,使得我國在短短幾十年就建立起了自己的汽車工業基礎,同時將世界上最先進的汽車生產管理經驗帶到了中國,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汽車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我國的車企從模仿山寨國外品牌汽車逐漸的開始自主創新,并在市場站穩腳跟。在這一過程中,諸如一汽、上汽、長安、北汽等車企已經在制造規模上比肩國際大廠,我國的汽車工業也迎來了高速增長的黃金時期。
隨著國力的提高,我們的汽車已經不在拘泥于國內市場,而是面向全球,這也給整個行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汽車不在是一個移動工具,而是一個長了腳的超級手機。雖然我國的汽車工業起步較晚,但在汽車轉型的過程,我們已經有能力與傳統的歐美車企齊頭并進。
本文來源:報告大廳
本文地址:http://www.kcice.cn/info/1000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