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資本寒潮以來,環保行業混改持續提速。隨著下一步“十四五”生態環保規劃的制訂,我國環境保護產業將走出陣痛期,迎來新格局。從長遠來看,污染防治作為三大攻堅戰之一,環保力度不會放松。目前,在國家相關產業政策的引導下,環保行業將會日益規范和成熟,為環保產業做大做強提供機遇。
國資入場持續進行,環保行業漸出困境。2019年國資入股環保領域持續推進,多家環保企業引入國資后,融資改善跡象初步顯現,資源整合已見端倪。環保企業擁有國資的背景可以使企業在融資方面更具優勢,引入國資可以解決短期內的債務、質押等問題,長期看能快速打通融資通道。同時,國資可以對接更多地方政府資源,ToG業務擺脫民企的尷尬身份。國資入場后,環保市場的格局正在改變,未來在國資的加持下,有可能出現央/國企背景的環保行業平臺龍頭。國企與民企可以共生共融,參與環境治理與行業整合中,國企和民企“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以長江大保護為重點的流域區域綜合治理、雄安新區建設、京津冀、長三角、大灣區一體化發展等一系列主題的綜合治理,將在國企國資的主導下推動環境綜合治理的快速發展,國企發揮骨干主力作用撬動社會資本共同參與。
把握行業發展脈絡,臻選細分板塊機遇。作為“十三五”考核大年,2020年環保項目將持續落地,政策催化有望各板塊需求景氣。監測板塊:短期不利因素系政府招標階段性放緩,影響監測企業收入。隨著環保督察常態化、污染物排放標準提升、環境稅征收、環保監測垂改制度推行以及環境監測網格化體系建設等因素推進,監測設備及第三方運營的市場需求持續增加,行業發展面臨挑戰與機遇。水環境板塊:城市、縣城提標改造迎來機遇。尾水資源化重要性日益凸顯,深度處理倒逼提標進程,城市污水或污水處理廠尾水通過凈化作為缺水城市水源補充是當下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同時,我國農村污水處理存在巨大短板,未來提升空間較大。國家層面上流域治理的長期戰略利好水環境綜合治理。固廢板塊:垃圾分類促進全產業鏈獲益,看好垃圾分類促進的環衛需求釋放和濕垃圾處理,以及垃圾焚燒企業。危廢處理能力的時空錯配,有望得到解決,長期看好危廢需求的釋放。我們認為,“技術+運營”成為未來衡量企業能力的重要指標。通過國有資本的資金優勢和環保企業的技術優勢、項目管理優勢或可以催生行業龍頭。
12月25日,財政部部長劉昆在介紹財政生態環保資金分配和使用情況時表示,圍繞污染防治攻堅戰的重點難點,中央財政資金分配將向治理任務重點區域行業、體制機制改革創新重點地區、環境治理工作績效突出重點地區傾斜。
隨著我國環境政策由管理型向治理型轉變,環境保護市場主體日益活躍。治理型環境政策致力于厘清政府、企業和社會組織的環保責任,建立起政府主導下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市場,激發市場主體的活力。
為了激活污染治理市場,從中央到地方都在加大資金投入力度。例如,廣東汕頭在練江流域的污染治理中,截至2019年11月底,綜合整治項目累計完成投資210.34億元。汕頭市市長鄭劍戈表示,“中央環保督察制度設計倒逼我們義無反顧加大人財物投入,現在是彌補歷史欠賬時期,要做就得做好。”
近年來,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快速發展,生態環境領域“歷史欠賬”逐漸顯現,環境治理形勢嚴峻。在中央環保督察的推動下,各省相繼關停了很多排放不達標、嚴重污染環境的“小、散、亂、污”企業。
另一方面,系列政策的出臺,也為環保產業的進一步發展帶來契機。例如,石化、鋼鐵、有色、化工、煤炭、水泥等高污染、高能耗行業污染治理需求正在進一步釋放。垃圾處理、固廢循環利用、土壤修復等產業也呈現一片藍海。
12月24日,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聯合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產業協會環保產業政策與集聚區專業委員會)對外發布《中國環保產業分析報告(2019)》。報告指出,我國環保產業近幾年的增長率區間為6.1%-22.5%。根據環境保護形勢與環保產業發展趨勢,預計2020年我國環保產業營業收入總額有望超過2.1萬億元。
中國環境保護產業協會一位專家指出,環保產業的發展,經過了2018年和2019年的行業陣痛期,到2020年無疑是一個全新的局面,水土固大監管格局已然形成,環保產業從政策播種時代進入到政策深耕時代。
本文來源:報告大廳
本文地址:http://www.kcice.cn/info/101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