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是應對傳染病“最有效和最經濟的措施之一”,如果能夠成功研制出來,將對遏制新冠肺炎的傳播和發展大有裨益。中國科學院副秘書長、中國科學院院士周琪介紹,目前看到的病毒的變異,并沒有影響到藥物研發和抗體、疫苗的制備。我們正在積極觀測病毒的變異程度,積極布局相關科研項目。
談到新冠肺炎藥物研發方面的新進展,科技部生物中心副主任孫燕榮表示,磷酸氯喹、中醫藥及恢復期血漿等成果正陸續進入診療方案。法匹拉韋正在武漢開展大規模臨床研究。
周琪介紹,冠狀病毒感染可能引發炎癥因子風暴,造成多器官衰竭甚至威脅生命。中國科技大學的基礎研究科學家經過檢測,認為一個叫“白介素6”的典型因子是誘發炎癥因子風暴的直接誘因。而能夠阻斷白介素6的藥物就是托珠單抗藥物。“它對白介素6有特異的阻斷作用。初期實驗20個病人,包括19例重癥和1例危重患者都在一天之內體溫下降。兩星期內19位病人出院,1位危重患者轉成重癥患者。”周琪透露,托珠單抗現已在武漢地區14家定點醫院開展臨床研究,截至3月5日,有272位重癥患者使用托珠單抗進行救治。
在談到瑞德西韋藥物的臨床試驗效果時,孫燕榮回應,這款藥物于上月初在中國開展了兩項臨床研究,一項針對重癥患者,一項針對輕癥和普通癥患者。“這兩項研究所采用的都是雙盲研究的方法,因為還沒有正式揭盲,所以從目前來看還沒有得到研究組的明確結果,其有效性尚需期待。”
什么時候能用上合格的疫苗?國家衛生健康委醫藥衛生科技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鄭忠偉介紹,科研攻關組專門設立了疫苗研發專班,沿著五條技術路線推進疫苗攻關。目前五條技術路線都在穩步推進,預計在4月份有望部分疫苗能夠進入臨床研究或者應急使用。“新冠肺炎病毒是新病毒,因此疫苗研發也要不斷探索和深化認識。”鄭忠偉說。
在談到檢測試劑的應急攻關進展時,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醫學院講席教授程京介紹,到目前為止,已有7個項目獲得國家藥監局應急審批批準,正式進入臨床。這7款檢測試劑當中,在核酸檢測方面,最新審批上市的1款基于恒溫擴增芯片技術的試劑盒能夠快速對多種呼吸道常見病毒進行一并檢測,且只需1.5個小時就完成所有檢測,并且迅速區分哪些患者是新冠病毒感染,哪些患者是其他病毒感染等。
除了對病毒的了解有待加強,提高疫苗制備技術也頗具挑戰。我們可把疫苗視為一種經滅活、減毒等手段“改造”的病毒或病毒部件。它可刺激人體產生免疫反應,進而產生針對病毒的保護性抗體和免疫記憶等,但不會讓人感染病毒。當人體接受刺激后再次遭遇活病毒,早已經過“演習”的免疫系統就可快速做出反應,全殲病毒。
疫苗制備技術經歷了多代“進化”。最常見的疫苗是第一代的減毒活疫苗和滅活疫苗,制作方便,免疫效果好,但成分復雜,接種后有毒力恢復風險;第二代疫苗包括多糖疫苗、亞單位疫苗和多肽疫苗,成分單一,安全性高,但免疫效果相對較低;第三代疫苗則是以脫氧核糖核酸(DNA)疫苗和信使核糖核酸(mRNA)疫苗為代表的基因疫苗和基因工程載體疫苗。
譚德塞日前表示,目前全球有20多種新冠病毒疫苗正在研發。減毒活疫苗、亞單位疫苗和基因疫苗是當前各機構開發新冠病毒疫苗采用較多的技術路徑。
美國生物技術企業莫德納公司日前生產出的首批用于臨床試驗的新冠病毒疫苗就采用了第三代疫苗技術。該技術可利用mRNA誘導免疫系統對病原體中的蛋白質做出反應,但目前全球尚無完成臨床試驗的成品mRNA疫苗問世,安全性和有效性有待檢驗。
疫苗研發有很多不容忽視的風險因素,如專家普遍關注“疾病增強”問題,即疫苗可能導致接種人群對下一次感染或其他病毒感染更為敏感。另外,研究者還希望出臺衡量疫苗有效性的國際標準,如能否在血液中找到反映抗體水平的生物標志物等。
此外,疫苗研發出來后,能否規模化生產、保存和運輸便利性等多種因素,也都直接影響人們最終接種上疫苗的“時間表”。
但如果新冠病毒成為一種季節性流行疾病,疫苗的開發和推廣將成為最重要的防治措施。
“當我們遇到這些新病毒時,特別是冠狀病毒,長期的防控希望在于疫苗。換句話說,要預防感染,而不只是依賴治療手段。”波倫說,“冠狀病毒,尤其是(新冠病毒所屬的)β屬冠狀病毒,不會很快消失。”
本文來源:報告大廳
本文地址:http://www.kcice.cn/info/102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