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特色原料藥行業的遠期邏輯是,從洼地紅利到全球盈利的過程。新冠疫情下短期供求關系的改變成為原料藥行業“火熱”的催化劑。在疫情逐漸得到控制的中國,越來越多的原料藥生產企業復工生產,各種各樣帶有“中國制造”標簽的原料藥開啟產業鏈全球行。
2019年年底以來,國外市場對撲熱息痛需求量增多,眾多國內原料藥企業的訂單量呈現出30%-50%的增加。部分出口原料藥的單價也出現了高達20%的漲價。但長遠來看原料藥仍然屬于毛利并不高的傳統化工行業,環保承壓的背景下整個行業仍需要思考求變。
從產業鏈來看,醫藥行業涉及醫藥原料、醫藥研發與制造、醫藥流通三個環節。西藥產業鏈上游通常是用作生產制劑的原料藥。原料藥是具有一定的藥理活性、用作生產制劑的化學物質。生產原料藥過程中的中間產品稱為醫藥中間體(又稱:化學中間體),而原料藥只有加工成藥物制劑,才能成為可供臨床應用的藥品。
我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原料藥生產國和出口國,正與疫情帶動的這波市場需求直面相迎。浙江、山東、河北及安徽等地的多家原料藥生產企業,均表示今年年初以來出口訂單量有所增加。
我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經驗獲得了全球普遍認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診療方案》也將提升相關藥品包括原料藥的國際市場需求,其他與肺炎防治直接相關藥品的需求也將增大,我國相關原料藥的出口或將迎來短暫的爆發期。
原料藥受熱捧近年來一直持續。拋開新冠疫情影響,近年來國際市場對原料藥需求旺盛,我國原料藥出口額屢創新高。據中國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數據統計顯示,2019年我國累計出口1011.85萬噸原料藥,到亞洲、歐洲和北美洲等地的189個國家和地區,全年出口額達到336.83億美元。
隨著中國疫情形勢好轉,各地復工復產陸續開展,原料藥供需矛盾有所緩解。目前中國境內包括原料藥和上游化工中間體企業在內,復工率普遍達到七八成以上,國內物流也逐漸恢復正常,上游化工原料短缺明顯緩解,原料藥企業產能利用率逐漸提升,耽誤的外貿訂單陸續交付通關并運送。
我國是第二大原料藥生產和第一大原料藥出口國,原料藥的出口接近世界原料藥市場份額的20%左右,以大宗原料藥為主。我國抗生素生產水平國際領先,抗生素原料藥占據了國際市場的30%;解熱鎮痛藥物,例如撲熱息痛、阿司匹林和安乃近產量較高,其中撲熱息痛產量為世界總產量的50%;我國維生素原料藥中,除極少數品種,大部分產量居世界前列;皮質激素治療和市場占有率世界領先。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指出,我國大宗原料藥出口額出現連續負增長,我國環保壓力增加了原料藥企業的成本,國際惡劣的經濟形勢,原料藥企業壓價出貨,導致原料藥出口價格下滑。雖然近期受益于供給側改革疊加環保督查相關企業停產或產能縮減,原料藥價格上漲,但長期依然不看好。
特色原料藥行業是技術驅動型行業,業內公司均具有較高的研發人員占比、研發費用率、相對穩定的凈利率等因素,體現行業自身是技術驅動、客戶轉換成本較高的特點,進而也打造了行業較高的進入壁壘(安全、環保、質量、成本控制、合作信譽等)。帶量采購降低了渠道壁壘,強調成本控制和穩定供應,與后向一體化相比,原料藥行業向前進行一體化更具競爭力。
國內特色原料藥行業的遠期邏輯是,從洼地紅利到全球盈利的過程。核心前提是在原料藥的中國規模性優勢奠定中間體、原料藥、制劑的成本優勢,進而提升全球的競爭力,在這個過程伴隨著國內市場的法規化、仿制藥產業的低端產能出清的進程,也是這個行業的長期核心邏輯。
國內原料藥的技術實力有待進一步提升,與海外成熟仿制藥企業相比,國內原料藥企業產品的橫向拓展還不足夠豐富、產品研發相對集中,產品布局的基礎可能在一定階段影響上述邏輯的兌現節奏。中長期持續有投資價值,但是基本面兌現節奏上因為每家公司的發展階段、產能布局節奏、存量業務面臨的競爭環境差異、技術實力等或有比較大的差異。
本文來源:報告大廳
本文地址:http://www.kcice.cn/info/1022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