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日至5月26日,共監測到有關網課、網游和網絡打賞等輿情信息2072233條。其中,網課輿情信息1043735條,占比50.37%;網游輿情信息791746條,占比38.21%;網絡打賞輿情信息236752條,占比11.42%。疫情防控期間網課、網游和網絡打賞等負面輿情總體較多,其中網游消費問題最為突出。
在北京市構建游戲電競“一都五中心”的發展格局統領下,經開區充分依托5G、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AR/VR、區塊鏈等前沿技術方面的優勢,推動建設以云游戲為主要發展方向的游戲科技應用中心,帶動“網絡游戲發展之都”技術創新,推動游戲產業轉型升級。
自2010年開始,游戲產業開始迎來跨越式的發展,游戲行業已成為全球文化產業支柱。我國8億多網民中有6.26億人是游戲玩家,2018年游戲產業份額達2144億元,已占文化產業整體的5%。同時,游戲及電競產業也已經占據整個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進出口總額的8%。2023年我國云游戲用戶規模將達到3.73億,市場規模破千億。
《北京網絡游戲新技術應用中心實施方案》指出,以云游戲為代表的新技術應用為游戲產業帶來新增長極。近年來,隨著GPU服務器運算性能的提升、虛擬化技術的成熟、音視頻解碼延時問題的解決、優質網絡和邊緣計算等軟硬件技術的發展,云游戲成為游戲行業發展的趨勢已成為業界共識。索尼、微軟、谷歌等頭部大廠紛紛探索云游戲服務,國內華為、網易游戲大廠也陸續向玩家推出云游戲平臺和云游戲解決方案。
事實上,早在2020年初,北京市即發布了《關于推動北京游戲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13條舉措,推動北京游戲資源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構建促進首都游戲健康發展的新動能。并明確指出,北京將建設“一都五中心”,圍繞建成“國際網絡游戲之都”總目標,在北京建設全球領先的精品游戲研發中心、網絡新技術應用中心、游戲社會應用推進中心、游戲理論研究中心、電子競技產業品牌中心,力爭2025年北京市游戲產業年產值達到1500億元。《意見》的印發無疑為經開區電競產業發展注入強心針。
現階段,經開區正積極承擔起亦莊新城建設的主體責任,依托經開區的模式與政策,建設一個以產業為支撐的綜合新城。“除了發展傳統的制造業,文化產業也將是未來經開區重點發力的領域。”經開區相關部門工作人員說,電競游戲產業作為產業鏈條較長的新型產業模式,比較契合當前經開區的產業布局,并且對區域整體產業有明顯帶動效益,經開區緊緊依托游戲產業新政,發展具有鮮明特色的文化產業。
在網絡游戲新技術應用創新中心建設中,將完成四項重點任務,吸引頭部企業入駐,與經開區高科技產業和技術資源優勢及首都游戲內容生產機構形成聯動,形成以云游戲發行平臺為核心的上下游企業聚集,打造國內領先的云游戲產業生態;以云游戲技術創新和示范應用并舉,搭建具有深度的應用場景,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高質量發展模式,打造全市領先的“云游戲創新技術應用示范區”;推動產業聯盟(智庫)組建,推動以云游戲為代表的新技術行業應用、標準、規范的建設以及行業影響力的擴大;發揮經開區“全球影響力技術創新示范區”,支持中心企業“走出去,引進來”,帶動經開區科文融合產業提質增效,支撐首都游戲產業高質量發展。
無論是網游,還是網絡打賞,其對未成年人帶來的負面影響亟待重視。沉迷于網絡游戲,從來不只是孩子們的問題,成年人也會有。不過,中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學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音江認為,“未成年人網游問題確實更應該引起社會的足夠重視”。
未成年人的自我約束能力較弱,無論是學校的課程作業,還是校外的教育培訓輔導班,一般都會使用到網絡電子設備,再加上部分網游企業只顧追求經濟利益,忽略自身社會責任,有的甚至故意誘導未成年人反復充值,給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留下了隱患。
近年來,快速發展的網絡直播也逐漸成為未成年人的新寵。截至2020年3月,直播用戶規模達5.6億,即我國40%的人、62%的網民都是直播用戶。除了以往的演唱會直播、真人秀場直播、游戲直播、體育直播,目前各種學習、消費、泛娛樂等日常生活場景直播越來越多。
實踐中,大多數直播軟件都設置了打賞功能,用戶可通過綁定微信或支付寶等方式購買平臺提供的禮物,送給正在直播的主播。有的直播平臺甚至需要用戶購買虛擬貨幣,才能觀看直播。不少網友為自己喜歡的主播一擲千金。有的未成年學生趁家長不注意偷偷花數萬元打賞心儀主播,有的政府官員違法挪用數百萬元公款為主播打賞等新聞屢見不鮮。
但目前有關網絡直播的監管,主要停留在對直播內容的審核和治理方面,如查處網絡直播過程中出現價值導向錯誤、低俗淫穢色情、封建迷信等內容,而在未成年人沖動或非理性打賞方面,仍然缺乏有效引導和規范應對。有的直播平臺雖然在“充值協議”中規定,年滿18周歲或已年滿16周歲且依靠自己勞動收入作為主要生活來源的用戶才能打賞,但在實際操作中,用戶只要綁定了移動支付方式就可以充值打賞,根本不需要用實名認證和身份核實。
本文來源:報告大廳
本文地址:http://www.kcice.cn/info/102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