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窩的功效并沒有商家標榜的那樣神奇,特別是燕窩的評判標準——燕窩酸,也并非人體所必需。面對魚龍混雜的市場,消費者在加強鑒別能力的同時,國家層面還應加強市場監管。
近幾年,隨著人們養生觀念的不管升級,燕窩逐漸成為了養生新貴,根據2019-2024年中國燕窩行業運營態勢與投資前景調查研究報告顯示,近年來,隨著燕窩進口政策的不斷松綁和各項利好的出現及電商的興起,燕窩市場呈現高速增長態勢,年復合增長率達到30%以上,2019年整體市場規模達到300億元左右,在滋補品中的占比最高達到25%左右,成為近兩年在滋補品中銷售增速最快的品類。
在滋補養生類目中,燕窩獨占鰲頭,成交額占比近三成。2019年,進口食用燕窩183.2噸,燕窩飲品21.5噸;2018年,進口食用燕窩105.2噸;2017年進口食用燕窩81.4噸;2016年進口食用燕窩37.1噸;2015年進口食用燕窩22.5噸;2014年進口食用燕窩3.09噸。2019年食用燕窩進口總量同比增長73.3%。
2019年,獲得我國注冊的境外燕窩產品加工企業從56家增至59家,包括34家馬來西亞燕窩產品加工企業(33家食用燕窩加工企業+1家燕窩飲品加工企業)、23家印度尼西亞燕窩產品加工企業(均為食用燕窩加工企業)和2家泰國燕窩產品加工企業(均為食用燕窩加工企業)。
目前燕窩行業尚未出臺嚴格的國標執行標準,這也是市場亂象的原因之一。北京商報記者梳理發現,目前,即食燕窩采用的是罐頭食品生產標準。
而由中國藥文化研究會發布的鮮燉燕窩團體標準,于2020年12月6日開始實施。該標準要求燕窩原料需檢驗合格并符合國家食品衛生安全標準,原料應不變色、不霉變、無異味。但對于燕窩的具體用料和分級并沒有確切的標準。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表示,從這份燕窩的團體標準來看,存在兩方面問題。其一,團體標準并非企業需要強制執行的標準,很多企業并未采用這一標準;其二,該團體標準對燕窩的具體分類、級別等方面的規定并不全面。
事實上,因燕窩缺失國標引發的問題并非個例,此前小仙燉與佳明佳的代工問題也一度引發熱議。
同時,由于燕窩行業無統一標準,行業門檻也隨之降低。相關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共有燕窩相關企業1.1萬家,不過,全行業74%的企業注冊資本低于100萬元。一家從事燕窩生產的業內人士告訴北京商報記者,“想做燕窩生意很簡單,只要擁有商標和營業執照即可。燕窩產品從原料到加工都可以委托給第三方代工廠”。
在此情況下,出臺燕窩國標已經刻不容緩。國燕委相關負責人曾表示,目前燕窩國家標準初稿已由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牽頭起草。國燕委副秘書長黃鈺也表示,明年國燕委將推動燕窩行業標準工作,創建燕窩行業信息查詢平臺。
本文來源:報告大廳
本文地址:http://www.kcice.cn/info/103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