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體育節目的收視率非常高,更多人開始參與體育運動和廣泛的鍛煉。有些鍛煉方式是人人都能夠負擔得起的,比如,任何人穿上一雙普通的運動鞋都可以去慢跑。與此同時,外國高檔健身品牌在中國也越來越受歡迎。2011年,中國僅組織了22場馬拉松賽事,到2018年,這一數字猛增至驚人的1581場。在北京獲得2022年冬奧會舉辦權之后,中國政府投入巨資發展體育基礎設施。學校的體育課也越來越受重視。
2020年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中國線下體育產業也面臨嚴重沖擊:各類賽事和體育活動的暫停和延期;冰雪等以假日經濟為依托的運動項目呈現斷崖式下跌;大眾健身受到影響,戶外健身達人們的“幸福指數”驟降;包括體育產業在內的眾多消費領域遭受重創。總體來說,2020年體育產業總體減值的風險是客觀存在的,但危機中也給體育線上消費和居家健身娛樂消費提出了新命題。
對于蒸蒸日上的中國體育產業而言,此次疫情也將為轉型發展帶來契機。突出表現是,一些線上虛擬的體育產業得到快速發展。中國的電競產業在2020年預計增長了50%左右,產業規模突破1000億元。經濟效益不容小覷。此外,線上體育用品的銷售激增,更多民眾選擇購置體育器材在家健身。疫情使所有人看到了體育產業面臨的挑戰,同時也使大家更察覺到了這其中蘊藏的機遇,即“危中有機,危中尋機”。
此次疫情勢必將加快體育產業和體育消費的線上線下融合模式,創新線上體育活動和體育消費新模式,而體育消費結構的轉變必將加速向體育智能化方向轉變。隨著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尤其是人工智能、大數據和工業互聯網等技術的飛速發展,勢必對中國體育產業發展起到巨大推動作用。
疫情當前,中國體育應借鑒互聯網消費模式、創新體育消費激勵模式、重點促進體育產業與新型消費端口的融合發展,培育體育新業態。疫情過后,隨著體育行業各個細分領域逐步回歸正軌,體育產業毫無疑問將會蓬勃發展,前景無疑是樂觀的。但要全面復蘇體育產業,還需要做到以下3個方面:一是提升政府在體育產業發展中的引導力,在稅收、體育場館建設、法律、配套等方面加大對體育從業者的政策扶持力度;二是將現有政策落實到位,協調好體育產業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三是完善體育發展配套體系,加快體育產業改革進程,推動體育產業實現高質量發展。
體育產業在“十三五”時期取得的成績,離不開國家的重視和政策支持。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體育產業發展,密集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據統計,在“十三五”時期,由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體育產業政策就有三項,明確提出體育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戰略目標。國家體育總局與相關部門又聯合印發了10個運動項目的12個產業規劃,其他涉及體育產業的政策文件更多。
另一方面,全國31個省區市相繼出臺貫徹落實《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 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和《關于加快發展健身休閑產業的指導意見》的措施,還有多地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與發展重點,推出了更多有針對性的政策,包括吸引民間資本、推進賽事改革、促進場館開放、加強體育市場監管、發展戶外運動產業等方面。
在即將開啟的“十四五”征程中,體育產業面向2025年體育產業5萬億的戰略目標,發展潛力與困難挑戰并存,需要從業各方共同努力,繼續堅持創新發展之路,引導和推動中國體育產業提質增效與高質量發展,為國民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本文來源:報告大廳
本文地址:http://www.kcice.cn/info/103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