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為中醫藥雄起注入了推動劑,抗疫效果舉世矚目,未來中醫藥國際化將大有可為。強化中西醫結合,促進中醫藥深度介入診療全過程,及時推廣有效方藥和中成藥。有數據顯示,全國7.4萬例確診病例使用了中醫藥,總有效率超90%。
為促進中醫藥產業的發展,近幾年國家加大了扶持力度。但縱觀整個中藥行業,大部分企業并未真正實現高質量發展,亟需政策支持。
中成藥企業在行業發展形勢嚴峻的環境下為不斷提高研制、生產、經營過程的質量要求需要新增大量設備,對企業生產、經營成本影響較大,王勝昔建議加大支持企業在設備引進的扶持力度,鼓勵企業引進國際先進的全數字化、智能化的中試制劑研究設備。
中成藥生產企業成本相應的上升以后,價格卻面臨著下降的壓力,對于企業的經營產生重大影響,王勝昔建議制定相關的政策對于療效確切的中成藥產品放寬限價政策。
針對中成藥原、輔料藥材價格漲幅過快影響到企業正常生產經營的問題,王勝昔建議制定河南省藥材目錄,修訂藥材標準,編制中草藥標準體系建設指南,制定河南省中藥材種子種苗管理辦法。加強重點藥材種子種苗繁育和規范化種植養殖,加強中草藥種植的政策扶持力度。
對于中藥產品開發投資大、周期長問題,他建議出臺政策對中藥研發平臺在資金政策方面予以重點扶持,鼓勵科研院所、高校、民營企業開展中藥產品開發和中藥文化的研究,提升中藥產品的科技含量,促進中藥現代化、國際化。建立科技與中醫藥主管部門協同聯動的中醫藥科研規劃和管理機制,在省級科技研發、關鍵技術裝備等重大專項中提高中醫藥項目比例,激發調動參研單位參與中醫藥科技項目的積極性,促進研究成果更快、更好地落地轉化。政府成立關于支持中成藥研發創新的風險基金,以化解企業后顧之憂。
同時,他還建議由政府主導,搭建中藥經典名方的科技創新平臺,加大人才引進和培養力度,配套相應的高層次人才政策,鼓勵科研院所、高校、民營企業開展中藥產品開發和中藥文化的合作。
千年來中醫曾是主流醫學,承擔著包括外感傳染病(疫病)在內的各科治療。從歷史上看,疫情一直伴隨著中醫的成長、發展和完善,并成就了名醫、名著和學派。比如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葉天士、吳鞠通的溫病學派以及吳又可的《溫疫論》。
幾千年來,中醫積累了和外感(急性)傳染病作斗爭的豐富經驗。《中國疫病史鑒》記載,西漢以來的兩千多年里,中國先后發生過321次疫病流行,由于中醫的有效預防和治療,在有限的地域和時間內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像歐洲黑死病、西班牙大流感、全球鼠疫那樣的瘟疫大流行,中外抗擊疫病的歷史成效形成鮮明對照。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在無有效的治療方法之時,中醫藥成功地開展救治。這次疫情給中醫大規模全程參與外感(急性)傳染病臨床治療和科學研究觀察,提供了百年難遇的機會。
西醫快速發展是在最近幾百年間,建立在解剖學(還原論)的基礎上,后因顯微鏡的發明,使微生物學有了長足發展,加深了對細菌和病毒的認識。西醫治療的目標是要殺死消滅它們,所使用的“武器”主要是化學合成的西藥。如果疫苗研制不出來,只能從預防上下力氣,切斷傳染源,并被動地通過自身免疫力的提高而達到群體免疫的目的。
由于中西醫的形成和理論不同,治療的思路和方法也不同。中醫雖然沒有去分析(還原)病毒結構,但用整體觀的藏象理論等來分析,總結出戾氣(病毒)在人體發作的表現,及疾病發生發展的規律,并篩選出各發展期的有效方劑,治療重點不是對抗地殺死病毒,而是通過主動地增強自身免疫力(扶正祛邪),達到治療目的。
新冠肺炎疫情顛覆了人們對中醫“慢郎中”的認知,即中醫可以治療急性病。事實上,數千年的中國,中醫是主流醫學,承擔著包括外感傳染病(疫病)在內的各科治療,臨床療效是檢驗醫學真理的金標準。流傳下來的名方和名著,是抗疫規律性的研究成果,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全人類的寶貴財富。
先賢們留下的中醫藥智慧這一寶貴財富,使我們能在大疫來臨、疫苗或其它有效治療方法尚存空白之時,得以享用中醫治療的寶貴經驗。中醫藥國際化已成為大趨勢,所帶來的挑戰也是多方面的。海內外的中醫藥工作者們,應該把握時代發展的脈搏,整合現代科技、產業金融資本的力量,在守正中創新,為中醫國際化更大發展而奮斗。
本文來源:報告大廳
本文地址:http://www.kcice.cn/info/103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