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機場內經營企業主要包括機場、航空公司和保障企業三類,機場作為航運節點基礎設施提供方,航空公司作為航空運輸載體,而保障企業是指服務于航空運輸的專業接駁服務、倉儲物流、檢修服務、指揮管理等保障航空運輸業務正常開展的服務企業。
2013-2019年我國頒證民用航空機場數量不斷增長,截止2019年年末我國共有頒證民用航空機場238個,同比增加3個,其中定期航班通航機場237個,定期航班通航城市234個。
2019年,航空公司實現營業收入6487.2億元,比2018年增長6.5%,占比61.1%;機場實現營業收入1207.0億元,比2018年增長8.1%,占比11.4%;保障企業實現營業收入2930.6億元,比2018年增長0.7%,占比27.6%。
2019年,我國航空公司利潤總額261.1億元,比2018年增加57.3億元,占比48.2%;機場利潤總額161.1億元,比2018年減少5.5億元,占比29.8%;保障企業利潤總額119.2億元,比2018年增加5.9億元,占比22.0%。
浦東機場(PVG)綜合發展指數突出,位居首位;其次分別為首都機場(PEK)、三亞鳳凰機場(SYX)、廣州白云機場(CAN)、杭州蕭山機場(HGH);與2018相比,三亞鳳凰機場(SYX)排名提升顯著,提升了15位;廣州白云機場(CAN)則下降1位。
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全國交通運輸一度受阻,機場關閉。機場收入受到疫情強烈沖擊。2020年春運期間,國內機場航空性收入同比下降35%約為60億元。非航空性收入方面,地面服務短期也受旅客流量制約,降幅應與航空性收入持平,租賃收入則由機場決定,影響或將體現在中長期。
從民航RPK增速與GDP增速對比來看,民航需求的增速走勢基本與國內經濟走勢趨同,但定量來看,航空需求增速與GDP之間的彈性倍數波動較大(剔除掉08年經濟危機影響),歷史彈性倍數約為1.3-1.9倍,近4年上升到2倍左右,我們認為背后的原因是:經濟增速放緩,但航空自身從經濟周期向消費周期轉型,仍保持了較高的增速,因此需求增速與經濟增速差擴大,航空消費屬性強化。
從人均重復購買率看,人均重復購買率保持平穩,每年新增首次乘機人數呈上升趨勢。國內航線人均重復購買率處于穩定上升態勢,2017年達到3.35,每年新增首次乘機人數接近5000萬人次,新增旅客中1/4為23歲以下青少年旅客,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加入民航旅客大軍。
按航空性收入占比45%計算,2020年春運期間,國內機場收入損失約為90億元。機場旅客量流失越多,損失越嚴重。收入損失排名靠前的為國內十大機場,包括北京首都機場、昆明長水機場、廣州白云機場等。武漢受封城影響,1月24日后商用航班量幾近于無,機場收入損失慘重。
在政策放開下,航空公司實現了核心航線的提價,南航/國航/東航客公里收益達0.49元(+1%)/0.55元(+2.9%)/0.52元(+4.1%),票價水平明顯上升。按照2020年民航局相關政策文件,到2021年,市場決定價格機制基本完善,意味著到2021年航線市場化定價有望實現,票價水平有望持續提升。
我國民航機場競爭力總體較強,機場收入持續增長,對于國民經濟的貢獻能力不斷提高,2021年在新冠疫情的沖擊下,我國機場收入雖然受到一定程的沖擊,但是隨著疫情逐漸得到控制,機場發展逐漸恢復。未來我國機場將不斷發揮其對國家經濟、區域經濟的貢獻。
長期來看,中國的人均乘機次數仍大幅低于國際水平,國內的航空需求仍呈現較強的韌性,在良好的供需基本面下,供需剪刀差依然維持,航空客座率將持續提升。預測2021/2022年行業RPK增速分別為12.4%、12.8%,ASK增速分別為11.8%、11.7%,行業客座率將提升至83.6%、84.3%。
本文來源:報告大廳
本文地址:http://www.kcice.cn/info/103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