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2022年生鮮電商布局在網絡購物中的滲透率僅1.3%-3.6%左右,國內部分地區疫情多點散發,特別是部分地區疫情通過快遞、物流等途徑快速傳播,給疫情防控帶來很大風險。網絡購物替代率有望進一步提高,行業監管趨于嚴格。網購市場中,企業加大移動端布局,移動購物發展迅速,成為拉動網購市場發展的重要力量,進而推動電子商務整體市場增長。
網購時商品頁面未標注或明確說明是預售,付款后才顯示發貨時間;過了預售期商家隨意更改發貨日期,一再拖延發貨;還有商家設置霸王條款,比如預售商品不予退換、預付款不退、對預售商品發貨時間進行投訴以后將禁止下單。記者近日采訪發現,網購超長預售亂象多, 不僅降低網購效率還暗藏消費陷阱。
江蘇消保委近日進行的一項調查發現,各大網購平臺均存在預售行為,時間為8天~45天不等。除了發貨時間不確定、設置不退不換等霸王條款,記者在采訪中發現,預售領域存在的問題還包括:在直播間以活動價誘導消費者下單,一段時間后告知沒有貨,單方面取消訂單;有的預售商品貨不對板。
“預售模式,特別是超長預售期限,將銷售處于不確定狀態,這是一種不公平交易行為。”中國消費者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中國政法大學傳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表示,正常消費購物是先有產品后有銷售,生產在市場之前;而預售模式是將產品先推向市場,而實際上可能尚未生產,所有風險轉嫁給了消費者。
據業內人士透露,在預售模式大行其道的服裝領域,一些網紅店100款新款中只有20款是現貨。更有甚者,連服裝樣品都沒有,僅僅展示出一張設計效果圖,就在店鋪內掛出預售鏈接。而且,商家又未按照訂單時效統籌安排生產,受產能和交付能力所限,極易導致訂單大量積壓而無法按時發貨。
商家希望實現成本風險最小化可以理解,但不能跟消費者玩套路,不能透支品質和服務,更不能凌駕在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之上。商品可以預售,但商家應合理安排生產,履行告知義務,嚴格按照約定時間發貨。
疫下網購需求倍增,網購騙案亦隨之增加。警方去年共進行4次執法行動,偵破1155宗網購騙案,拘捕223人,涉款達700萬元,去年網購騙案損失總額達7150萬元,主要涉及銷售時令貨品,包括手機、海鮮、凍肉等,占整體科技罪案率四成。消委會提醒市民應考慮網店商譽、核實收款賬戶是否公司戶口、是否有實體地址及聯絡方法,以及不要把款項轉至個人戶口。
2016-2021年移動互聯網購物行業市場競爭力調查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指出,網購騙案由2017年的1663宗急增至去年的6120宗。網絡安全及科技罪案調查科網絡安全組警司范俊業表示,在社交平臺、討論區、二手買賣網站上,有騙徒假扮賣家出售貨品,價格比市場低,以限購或減價促銷作招徠,透過銀行轉賬、轉數快及儲值支付工具收取貨款,之后失去聯絡,甚至封鎖買方賬戶。
范指騙徒亦會利用社交平臺不驗證用戶身份的漏洞進行詐騙,其間不斷更改賬戶名稱或不公開賬戶ID,令買家難以察覺有關專頁及賬戶存在問題。有儲值支付工具接受其他身份證明文件,包括澳門身份證或內地護照等,騙徒透過特定快速支付工具收取騙款后,隨即轉至境外錢包套現及消費,騙款一旦流出香港境外,大大提升警方追查去向的難度。
消委會數字顯示,過去3年涉及網上交易的投訴呈上升趨勢,其中主要是外賣平臺的投訴。至于網上消費風險及陷阱方面,市民通常遇上貨不對辦、運送延誤及退貨問題。消委會投訴及咨詢部首席主任何應富建議消費者,使用信用卡等有退款基制的工具會較穩妥,并容易查核紀錄。
本文來源:報告大廳
本文地址:http://www.kcice.cn/info/104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