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雖然隨著新冠疫情、中美貿易摩擦等大環境影響,中國傳感器產業相較前幾年有了一些發展,但仍然不容樂觀。歸根到底,傳感器是個投入大、產出慢的高科技領域。本文闡述了目前全球各國傳感器產業的情況,以及中國傳感器產業的位置,指出了中國的差距、造成差距的主要原因以及未來國產傳感器的發展道路。指出:中國傳感器產業正處于轉型發展關鍵階段;很多企業只是引進國外元件進行加工,同質化嚴重;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少等痛點。
2022-2027年中國傳感器行業供需分析及發展前景研究報告指出,目前全球傳感器市場主要由美國、日本、德國的幾家龍頭公司主導。美國、日本、德國及中國合計占據全球傳感器市場份額的72%,其中中國占比約11%。與全世界生產的超過2萬種產品品種相比,中國國內僅能生產其中的約1/3,整體技術含量也較低,是目前急需改變的一個狀態。
國內傳感器行業一方面表現為傳感器在感知信息方面的落后,另一方面,則表現為傳感器自身在智能化和網絡化方面的技術落后。由于沒有形成足夠的規模化應用,導致國內的傳感器不僅技術低,而且價格高,在市場上很難有競爭力。
傳感器技術的研究需要比較長時間的投入,一款傳感器的研發,要6年-8年才能成熟,一般中國企業都承受不了這么長的周期。中國企業更難以承受失敗,而傳感器的研究失敗的風險很高。
相比于比較大型的儀器設備,傳感器在產品化過程中需要的投資一般不是很大,所以比較適合小型企業投資。在這方面,中國應該是有優勢的。然而,如果從另外一個方面考慮,這也是一個短處。
近年來,在《中國制造2025》政策推動下,以“機器換人”或自動化生產為主要形式的產業轉型升級正在制造業企業中快速推進。目前,許多企業都在積極布局機器人在各個生產環節中的應用,以實現生產線的快速替換。
機器人被譽為“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其研發、制造、應用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創新和高端制造業水平的重要標志。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機器人產業蓬勃發展,極大改變著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工信部裝備工業一司副司長郭守剛在9月6日舉行的“大力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主題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我國機器人產業規模快速增長,2021年機器人全行業營業收入超過1300億元。其中,工業機器人產量達36.6萬臺,比2015年增長了10倍,穩居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機器人是一種由主體結構、控制器、指揮系統和監測傳感器組成的,能夠模擬人的某些行為、能夠自行控制、能夠重復編程、能在二維空間內完成一定工作的機電一體化的生產設備。其中,傳感部分是工業機器人重要的部分之一,工業機器人需要傳感器提供必要的信息,才能正確執行相關的操作。
傳感器之于機器人就像各種感知器官之于人類,傳感器為機器人提供了視、力、觸、嗅、味等五種感知能力,讓其擁有靈活的身姿、靈敏的智能,以及全自動化的操作。機器人通過多種傳感器進行感知,這些傳感器包括光學傳感器、力學傳感器、聲音傳感器、速度及加速度傳感器、溫度傳感器、化學傳感器等。
機器人和自動化在過去幾年已經成為現代制造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絕大多數制造商都在生產設施中集成機器人系統,以提高產能、提高利潤率并降低運營成本。這些趨勢產生了對機器人組件的大量需求,包括3D視覺、力扭矩和觸覺傳感器等。在國內密集出臺的政策和不斷成熟的市場等多重因素驅動下,中國工業機器人增長迅猛,其應用覆蓋國民經濟60個行業大類、168個行業中類。據有關機構統計,2021年我國制造業機器人密度達到每萬人超300臺,比2012年增長約13倍。我國工業機器人產量穩居全球第一。此外,據統計數據測算,近五年,中國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始終保持增長態勢。預計2022年市場規模將繼續保持增長,最終達到87億美元;到2024年,有望超110億美元。
機器人產業的發展為傳感器的發展提供了良好落地場景和更高要求。隨著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壯大,一方面傳感器應用需求迎來快速增長,傳感器的研發生產獲得進一步加快;另一方面,機器人給傳感器的升級帶來了功能、種類和技術方面的新要求,促進著傳感器產業的轉型與升級。
我國傳感器相關政策不明確,2022年我國傳感器戰略層面仍然缺乏共識。中國智能傳感器發展速度較快,但由于起步時間晚、技術經驗積累不足等原因,導致國內企業整體上仍然存在規模以中小型為主、解決方案供給能力薄弱、產品線相對單一等系列問題,仍與國外有著10到15年的差距。
以上就是傳感器行業的大致介紹了,如需進一步了解更多相關行業資訊可點擊中國報告大廳進行查閱。
本文來源:報告大廳
本文地址:http://www.kcice.cn/info/1236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