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游戲公司出海持續加強產品自研力度,我國出海游戲產品日益豐富。當下,國內游戲進入存量市場,導致企業更加注重海外市場的開拓。海外成熟市場已趨于飽和,雖然中國手游廠商已經在海外市場獲得出色成績,但長期來看,國內手游公司積極出海的背景下,競爭加劇是必然趨勢。
11月17日晚,國家新聞出版署發布2022年11月份國產網絡游戲審批信息,共70款游戲獲批,至此年內已有384款游戲獲得版號。從趨勢來看,國內出海游戲行業需要堅持精品化長期主義,版號精細化審核有利于規范市場。但從數量來看,384款游戲很難消化國內游戲近3000億元的市場規模。
近年來,國內游戲版號收緊,2021年8月份起,國內游戲版號審核曾按下長達8個月的“暫停鍵”,玩家們才后知后覺,中國游戲公司的重心已擴展至海外。因此不少解讀認為,版號收緊倒逼游戲公司出海。
而事實恰恰相反,中國游戲出海是進擊而非逃避。2009年1月7日,工信部為發放第三代移動通信(3G)牌照,中國移動互聯浪潮席卷而來,中國游戲行業也繞過PC、掌機,在手游時代完成彎道超車。2010年起,FunPlus趣加、IGG、米哈游等一批中小游戲開發商開啟手游出海戰略。搶占手游先機的中國游戲廠商在海外迅速成長,其中米哈游憑借《原神》多年穩居國產手游海外收入榜榜首。
綜合來看,到2022年10月份,全球手游發行商收入榜TOP100中就有42個中國廠商入圍,單月合計吸金高達18.6億美元。顯而易見的是,游戲公司出海并不是為了規避版號限制,而是看到了更廣闊的增長空間。
但必須正視,隨著海外手游市場成熟度越來越高,各大游戲廠商的掘金之路也愈發艱難,對于中小廠商而言成本走高導致試錯的機會越來越少,而對于大廠而言,真正的競技才剛剛拉開序幕。
基于中國廠商自身優勢,出海思路可以進一步打開。不但可通過并購、換股等方式,快速獲取全球IP,在海外熱門賽道建立影響力,同時要聚集全球游戲人才,在當地自建工作室,堅持發行全球一體化道路。
挑戰中也暗藏機遇,全球游戲市場收入超七成來自游戲內購收入,只有20%的收入來源于買斷制。而中國游戲公司有一套成熟的內購體系,在付費設計上經驗豐富,出海的主要商業模式就是通過用戶游戲充值內購獲得收益。只要進一步發揮優勢,不斷加強產品自研力度,平衡好商業價值與娛樂性,堅定“進擊”心態,就能將先發優勢轉化為領跑實力。
隨著國內版號政策的收緊,曾被視為投入產出比偏低的東南亞市場,吸引了越來越多中國游戲廠商的入局。除了沐瞳科技、騰訊、莉莉絲、米哈游等大廠外,中小廠商如心動網絡、冰川網絡、波克城市、4399也均有產品在東南亞市場中取得了不錯的市場成績。
2022-2027年中國游戲企業與運營用戶行業運營態勢與投資前景調查研究報告指出,2022年三季度,東南亞市場(包含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越南和新加坡)免費榜Top 30中有11款產品為中國廠商負責發行;暢銷榜Top30中14款產品由中國廠商自研自發,另有兩款產品來自中國廠商,但由東南亞本地廠商代理發行。中國已成為東南亞市場中最大手游來源國,構建起后者手游市場的半壁江山。
而中國廠商的主要競爭對手中,日本廠商只發行PC游戲和主機游戲,歐美廠商沒有單獨搭建專門的本地化團隊,而在業內的既往觀念中,東南亞本土廠商又普遍存在研發能力不足的問題,似乎只有韓國廠商在通過與當地游戲公司成立合資公司布局這一市場。
目前來看,東南亞市場的人口紅利仍在,東南亞市場人口基數大且年輕消費群體占比較高,這些用戶不斷接受海外游戲產品的洗禮。同時,東南亞市場經濟環境也在逐漸改善。主要東南亞國家的互聯網GMV已從2020年的1170億美元增長到2021年的1740億美元,同比增長49%,預計2022-2025年CAGR可達20%。
出海游戲成國內游戲廠商尋求發展的新趨勢,當前中國游戲行業出海熱潮帶來不錯成績。結合國內游戲市場的多方因素,一定程度上影響或制約了行業發展,為逃離充滿紛爭的國內市場,各大廠商紛紛加速出海力度。
以上就是出海游戲行業的大致介紹了,如需進一步了解更多相關行業資訊可點擊中國報告大廳進行查閱。
本文來源:報告大廳
本文地址:http://www.kcice.cn/info/1242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