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在北京舉行的一次節能環保展會上,一副對聯給記者留下深刻印象。在中國資源綜合利用協會木塑、復合材料專業委員會的展區前,用木塑材料制成的門框上面鐫刻著一副對聯。上聯是:有塑非塑無塑之弊;下聯則是:似木非木聚木之利。
這個造型獨特的拱門和絕妙的對聯吸引了眾多觀眾紛紛在門前留影,并走進展區參觀。在這個展區里,記者看到了各種各樣木塑制品,護墻板、天花板、裝飾板、裝飾邊框、柵欄和庭園扶手、包裝用箱板、墊板和組合托盤以及家具(包括室外露天桌椅)、貯存箱、花箱、活動架、披疊板、百頁窗等。
這些制品顏色豐富多彩,形狀多樣,觸摸起來也非常舒服,既有木材的細膩柔和,又像塑料一樣具有多種顏色和造型。那么,這是一種什么神秘的材料呢?木塑材料產業化上個世紀80年代起源于美國,最早的木塑材料被當作改性塑料。隨著木塑復合材料技術不斷突破,逐漸生產出兼備塑料和木材雙重優勢的新材料,其特色逐步顯現,并成為一類自成體系的新型材料,最終形成了一個新產業。現代的木塑復合材料以木粉、農業秸稈粉等植物纖維和塑料為主要原材料,采用先進工藝加工而成,且產品可重復回收再利用。
從感官上看,木塑材料具有良好的木質感,耐濕,著色性良好,隔熱絕緣防腐,機械性能比單純的木質材料高10倍,成為天然木材的理想替代品。歐洲各工業發達國家、日本、澳大利亞等,也都在發展木塑和天然纖維復合材料產品。主要以廢舊塑料和樹枝樹杈粉、農業秸稈粉等植物纖維為原材料,制成的產品廣泛用于包裝、園林、運輸、建筑、車船內飾等領域。“對中國來說,木塑產業將是一個雙贏產業。”一家木塑企業的負責人告訴記者,一方面,中國優質木材匱乏,而據資料介紹,目前全國每年產生大量的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卻不足10%,木塑材料的出現不僅可使大量農作物秸稈得到利用,也可有效緩解森林資源緊缺的矛盾;另一方面,廢棄塑料回收處理在中國也是一個老大難問題,一直為業界所關注,而木塑材料無疑讓廢塑料找到了最佳出路。業內專家認為,作為代塑、代木的最佳產品,木塑材料是真正的綠色產品,其意義不僅是變廢為寶,更是契合了目前我國建設節約型社會的要求。
它不僅能使農村的枯樹枝樹杈、植物秸稈等得到最充分的利用,增加農民的收入,同時有效降低了我國出口產品包裝用材料多為天然木材所需的高昂費用。如果用于包裝、園林、運輸、室外產品,木塑復合材料可以用廢舊塑料為原料,解決無法回收造成的污染和廢舊塑料出路問題。然而,記者了解到,作為一個前途美好的新興產業,中國木塑產業剛剛起步。據不完全統計,至2006年,全國直接從事木塑材研發、生產的企事業單位有150家,木塑制品年產量接近10萬噸。據專家預計,2010年前后,中國若每年能回收150萬噸廢舊塑料用于生產木塑制品,年產量可達近千萬噸,由此形成的工業增加值可達到800億元。
然而,800億元的市場固然誘人,但還需要技術支持。專家告訴記者,歐美等發達國家木塑產業經歷了20年,正走向成熟期,但國內木塑產業從開發到制造出產品還不到10年。木塑材料在中國的應用仍處于較初級的階段,受技術、資金、設備和市場推廣能力的諸多限制,導致多數企業產品品種單一、生產效率低,且生產成本高,質量穩定性差。
而且,目前木塑材料在國內既無行業標準,更無國家標準。木塑托盤標準也僅僅是參照木托盤標準修訂的,十分不完整。對此,專家呼吁,有關部門應及早制定相關的行業標準,以保證國產木塑材料產業的健康發展。上海塑料行業協會的專家還建議,我國科技部門應加大對這種新型綠色材料的研發力度,擴大產學研合作,開發出更多具有高附加值的新產品,同時政府有關部門要在回收秸稈、廢樹枝方面制定相關鼓勵政策,引導企業積極發展木塑復合材料,在推動回收初級原材料、木塑粒子生產、木塑制品制造上形成產業鏈。
本文來源:中國質量報
本文地址:http://www.kcice.cn/info/1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