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通脹效應快速擴散
3月份以來,亞洲持續發生印度、菲律賓等國限制大米出口事件,香港等地也發生了搶購大米風波,印度還禁止出口所有食用油,馬來西亞則對食用油實行限購,通脹效應已經開始在亞太區域興風作浪。在此前后,聯合國亞太經社委員會發布的《2008年亞太經濟和社會狀況調查》報告指出,2008年亞太地區的經濟增長率雖有所下降但仍將保持在7.7%左右,同時通貨膨脹也將降低;而世界銀行最新的《東亞經濟半年報》則指出,2008年東亞發展中國家的增長率將雖會降低1到2個百分點,但仍維持在8.5%左右,東亞、特別是中國已越來越成為抗衡發達工業經濟體增長放緩的世界“經濟增長極”,真正的挑戰是食品和燃料價格上漲引起的通脹效應。
雖然世界機構對亞太通脹的預測有所不同,已經出現的通脹效應無疑是最直接的佐證,這甚至比歐美國家的第二輪通脹效應來得還要快,2008年的通脹效應對亞洲無疑將是嚴峻的考驗。不過,盡管亞洲通脹效應相對嚴峻,但它是在經濟高增長的前提下發生的,相比歐美經濟放緩的現實來看,亞洲應對通脹的前景較好,或如聯合國亞太經社委員會預測的那樣,通脹效應過去之后或會降低。不過歐美等國可能就沒這么樂觀了,像IMF預測海灣國家2008年平均通脹將達到7%,澳大利亞聯儲主席史蒂文斯也預測下一步通貨膨脹數據可能在4%左右,這只是充分揭示了目前全球通脹差異加大的現實。
全球通脹差異顯著
美國2月通脹水平持平或略降而導致美聯儲大幅降息,美聯儲理事米什金甚至表示“防止通脹預期過低也同樣重要”,舊金山聯儲主席耶倫則表示“核心通脹可能在未來幾年降至2%以下”,與伯南克在國會作證時預測“通脹會在未來幾個季度內保持溫和”大體一致,暗示美聯儲連續降息300點具有宏觀經濟基礎。但歐盟央行則對嚴重的通脹壓力十分擔憂,歐盟央行副行長帕帕季莫斯表示,預計未來數月歐元區通脹水平仍將維持在3.3%的歷史高位附近,今年后期將向2%回落,美聯儲理事米什金甚至認為“歐洲的通脹穩定比美國嚴重”,由此顯示歐美在通脹上的差異已經十分顯著。
即使是對下半年通脹走低的問題,不同國家之間的態度也不一樣,澳洲聯儲主席史蒂文斯指出,澳大利亞“通脹減緩的速度可能比此前預期的更快”,但新加坡財長則表示“判斷通脹是否已經見頂言之過早”。可見,不僅歐美等大的國家和地區之間的通脹形勢迥異,其他一些國家和地區的通脹程度和態勢也是有很大差異的,這就使全球通脹形勢差異的表現十分顯著,這種顯著差異很可能顯示全球通脹壓力處于向最后高峰階段發展的進程之中,或進一步支持各國對通脹未來會走低的預測,只是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進程差異可能會較大。
通脹差異預示失衡擴大
全球通脹顯著差異的這種態勢,可能會進一步支持全球經濟失衡風險擴大。像美聯儲在次貸危機以來已經降息300點,歐美利差和中美利差等全球金融市場的基礎數據已經大幅逆轉,而美國舊金山聯儲主席耶倫表示“近期降息并不會帶來新一輪的泡沫”,言外之意是美聯儲降息對美國經濟增長來說是正確的。而IMF大幅調低對歐盟的經濟增長預測,并多次指出歐盟央行最終可能不得不步美聯儲降息的后塵。但歐盟集團主席容克則對IMF的預測十分不滿,并與歐盟央行一道堅持歐盟經濟基本面良好和控制通脹的立場,歐盟央行維持利率不變也已經接近一年,反映出全球失衡風險主要表現在對經濟增長前景的差異中。
全球失衡風險的擴大,還表現在歐美以外的央行利率政策前景上,目前多數央行對于利率變動仍十分謹慎,但如通脹差異進一步急劇演變,各國央行在利率政策上可能會更傾向于修繕本國經濟數據,而忽視全球金融政策的協調性,不同商品價格領域之間也有可能在政策差異加大的情況下進一步加劇分化,推動全球失衡風險加劇。4月華盛頓G7會議將和2月東京G7會議一樣,成為發達經濟體協調政策行動,彌合方向和政策差異的重要機會,最終歐美等國必須在利率政策前景上取得妥協,才能使世界經濟修正前景塵埃落定。
(來源:證券時報)
本文來源:中國宏觀經濟信息網
本文地址:http://www.kcice.cn/info/4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