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種棉時”。然而,一些地方的棉田變成了麥田。
專家認為,我國棉紡織行業從上游至下游都面臨很大壓力,棉紡織企業需走出低端同質競爭困境,從品牌化、高附加產品實現“突圍”。
棉價
3月中旬的魯西北,在大片綠油油麥田裝扮下,春意盎然。再過不到一個月就是當地種棉花的時節,據了解,原來應該預留的棉田,現在變成了麥田。
據了解,去年9月,政府上調了棉花臨時收儲價格,皮棉為每噸20400元,折合成籽棉約為8.7元/公斤。由于各地棉花衣分低,達不到這個等級,收購價一般低于這個價,這使得“棄棉種糧”的態勢繼續。
“從今年棉農種植意向調查來看,德州地區棉花種植面積還將下降。現有種植面積110萬畝左右,而2008年的種植面積為290萬畝。”德州棉花協會相關負責人說,“全國情況同樣不容樂觀。國家棉花市場監測系統調查顯示,今年全國植棉意向面積6751.5萬畝,同比減少427.2萬畝,減幅6%。”
雖然,棉農抱怨棉花價格過低,但相對國際棉價偏高。
收儲支撐了棉價,同時給后期儲備棉的處理留下了艱巨任務。據業內人士稱,從去年收儲至今,已累計638萬噸的收儲量創下歷史新高,目前中國棉花總庫存量已超過全球的55%。
壓力
綜觀這兩年棉紡織企業的生存形勢,一些業內人士用這樣一句話來概括:“前年是去庫存、去年是去產能、今年直接是去企業。”與此同時,棉紡織行業困境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勞動力成本高,但依然“招工難”。
二是內外棉價差難消化。雖然相比高峰時期超過5000元/噸有所減小,但目前仍超過3000元/噸的價差令紡企難以消化,尤其是對于小微型紡企而言,由于沒有配額,經營壓力較大
三是內外需形勢嚴峻、國際競爭加劇。受國際經濟形勢影響,目前多數企業反映外貿訂單普遍減少,即使拿到訂單,也較以往量小、價低、標準要求高,訂單期限縮短。此外,受我國綜合要素成本提高、周邊國家紡織競爭力提升等影響,國際市場部分訂單已流向東南亞國家。
四是稅負壓力較高。一些企業反映,棉花的進項稅率為13%,棉紡產品的銷項稅率為17%,棉紡織企業承擔了4%的不合理稅負。這種“高征低扣”的稅收政策更加影響了紡企的正常發展。
突圍
面對困境,紡織企業想盡辦法壓低成本,盡可能開拓市場求得生存,但從發展較好的企業來看,盡力避開同質、低端競爭,在細分市場中做精做專,以核心競爭力贏得高附加值,是紡織企業突圍的重要路徑。
對棉農利益來說,業內人士分析,政府應繼續實施棉花收儲政策,盡快在新棉播種前提高2013年棉花臨時收儲價格,以調動棉農植棉積極性,并參照糧食直補政策辦法,盡快建立棉花直補機制,按照補貼不低于100元/畝標準,對棉農實施直補,以穩定棉花種植面積,保持國內棉花自給率。
本文來源:報告大廳
本文地址:http://www.kcice.cn/info/586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