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鹿為馬,這一從中國真實歷史中提煉出的成語,又一次在中國發生了——如果星巴克的聲明確實屬實的話。
據中國報告大廳記者了解:10月22日下午,星巴克中國在官方微博發布聲明,解釋其在前一日發布的帶有“長頸鹿玩偶”配圖的微博,“絕對沒有”用其來回應央視報道的的意圖,并稱對于這條微博引發的誤解和任何可能的冒犯,“我們深感抱歉”。
就在這條爭議微博發布前一天,央視播出了一個名為“星巴克咖啡中國市場高價”的20分鐘專題片,指責星巴克一些產品在中國的售價比在美國、英國和印度的價格高50%,炮轟星巴克在中國的“暴利”及價格歧視。
然而,這一報道卻在社交媒體上引發了幾乎一邊倒的針對媒體的批評輿論。以至于,當星巴克中國的發出一條“Less Monday, More Coffe(少一點的周一,多一點的咖啡)”的微博時,其帶有“長頸鹿玩偶”的配圖,就迅速被解讀為中國網民常用來消解權威的標志形象“草泥馬”,認為星巴克在用隱晦的方式反擊媒體的報道。
在經過一天的瘋狂傳播后,星巴克中國最終決定將這條轉發數萬的微博刪除了。對于頻頻給自己帶來煩惱的權威媒體,星巴克選擇了謹慎。
面對星巴克在第二天的澄清,仍有眾多網友未被說服,他們并不認為自己“指鹿為馬”了,而是星巴克在“指馬為鹿”。與這一“羅生門”相比,沒有爭議的是,就在這發出微博、刪除微博的超過一天的時間差中,星巴克贏得了足夠多的社交媒體用戶的支持。
這與6年前,來自央視的主持人芮成鋼在當時的社交媒體——博客上發起“請星巴克搬出故宮”的號召時,星巴克遭遇的“千夫所指”,形成鮮明對比。
“星巴克在中國的定價是有競爭力的。”有了網絡輿論的支持,星巴克中國與亞太區總裁卡爾弗 (John Culver)頗有底氣地回應道。他承認中國的售價比美國高,但不承認中國的利潤率高過美國,因為在中國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其中國公關總監王星蓉也對騰訊財經不斷重復自己老板的口徑,但星巴克方面并不愿公開更詳細的成本和利潤數據。
星巴克在中國售價到底算不算高?成本又究竟有哪些?星巴克又將如何維持其在中國的市場地位?曾經中國人眼中“高大上”的肯德基、麥當勞,最終回歸至和美國人眼中一致的快餐商店,星巴克會免于這種“降級”嗎?
“暴利”爭議的煩惱
假如不是央視這樣的擁有國家壟斷地位的強勢媒體,星巴克并不把“暴利”的指責當作煩惱。這從最早引用其二季度財報數據指責其“暴利”的《第一財經日報》的報道沒有引發太多關注可見端倪。
但盡管是央視介入并給出相同的指責之后,星巴克也并不需要擺出十足的危機公關的架勢。因為,有很多人已經在社交媒體上幫他們說話了,這當中,有學者,有媒體人,有企業界人士,有星巴克的消費者,甚至那些不怎么買星巴克的人。
這些回應,主要集中在兩方面。一方面,認為央視單以物料成本與售價做對比是不科學的,物料之外還有眾多可能更高的成本,例如人力、租金、稅費等。一名資深記者揶揄最早用物料成本與售價比較的報社記者道:該記者寫稿子電腦損耗折舊等物料成本僅幾毛錢,跟所獲稿費相比,同樣也是暴利。
另一方面的回應,則認為即使星巴克獲得了暴利,也是在充分市場競爭條件下,企業根據自主定價權力,由于提供優質服務和品牌溢價而獲得的高回報,央視的指責證明其不尊重市場經濟。
“所謂暴利企業,就是提供了消費者最需要的產品企業。不但不應該受到譴責,反而,我們應該向賺取暴利的企業致敬。當然,這話有個前提,就是暴利不是靠行政壟斷獲得的。”中歐工商學院教授許小年的這句話被頻頻引用。
甚至連中國政府的一些人士也在私底下反對央視的指責。有接近價格主管部門的人士對騰訊財經表示,關于星巴克咖啡價格有若干認識需要澄清:首先,價格是由供求關系決定的,不是由購買者的收入決定的,各國都有不同的供求關系,一個商品不必全球同價。
第二,品牌商品的價格中有大部分是超出物質成本的,這就是品牌價值。第三,中國實行間接稅制,價格中包含稅收,不能直接與外國比價格。上述人士同時強調,如果星巴克有壟斷和價格違法行為,應當依法檢查,而不是用訴諸“民族大義”的辦法。
與網民多角度的反駁相比,星巴克的自辯則集中在第一方面,即強調中國的高成本。卡爾弗稱,星巴克在中國要在培訓員工與獲取原材料方面投入巨額投資,而由于中國門店面積要比美國更大,所付出的租金成本也更加高昂。
對于“暴利”的指責,卡爾弗給出了“中國利潤率并不比美國利潤率高”的回應,但沒有透露中國的具體利潤率數字。
按照二季度財報中披露的數字,星巴克在中國亞太地區的運營利潤率為36.2%,在美國為22.3%,在歐洲、中東與非洲利潤率為3.2%。中國亞太區的數字明顯更高,但這并不是中國市場單獨的數字,而是包括中國大陸、香港、臺灣乃至日本、韓國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綜合數字。
騰訊財經建議星巴克公布單獨的中國市場的利潤率數字,用實實在在的數字反駁央視的質疑,但星巴克中國公共總監王星蓉表示,無法提供單一市場的財務報告和經營數據,僅再次強調中國的利潤率不比美國高。
這意味著,中國市場的利潤率等于或低于美國的22.3%的數字,而整個中國亞太區的數字則高至36.2%,意味著其他部分亞太市場的利潤率勢必高至40%以上,是中美市場的兩倍。這一推測未獲星巴克的置評。
看起來,雖然遭遇了央視指責“暴利”的煩惱,但星巴克并無通過公布更詳細的數字進一步打消這一煩惱的打算。
成本更高的中國式咖啡館
盡管不承認中國的利潤率更高,但星巴克對于在中國售價更高的事實是承認的,并將其歸因于中國更高的成本,而這又決定于中國不同于歐美的咖啡消費習慣。
卡爾弗指出,星巴克在中國咖啡館的營業面積要遠遠大于美國,因為大多數中國客戶喜歡在店里面逗留,一待就是幾小時,而80%的美國客戶拿到了咖啡就走。他表示,“中國的咖啡館非常擁擠,所以面積必須要大。”
王星蓉對騰訊財經表示,與美國消費者把咖啡當作非常普通的飲料相比,中國消費者更加注重咖啡館的體驗。因此,星巴克在中國市場的運營成本和市場動因是完全不同的。
在中國,星巴克致力于向顧客提供比其他市場更大更舒適的門店環境,來滿足本地消費者的需求。王星蓉舉例說,近期在北京新開業的兩家旗艦店,其面積是全球非常少見的,專門為中國市場量身打造。王星蓉稱,星巴克中國各地的特色門店,諸如北京前門店、成都寬窄巷子店等也在不斷地翻新,通過提升門店的設計,星巴克希望為中國的白領階層提供在家庭和工作場所之外的“第三空間”。
而星巴克在美國的門店,“路邊大碗茶似的店鋪,沒有舒適的桌椅,浪漫的氣氛,也沒有免費wifi。”微博用戶信海光居住在美國的朋友這樣告訴他。
中國門店更大的面積和更好的設施,意味著更多的租金和裝修投入。不過,騰訊財經希望獲得中美兩國門店的平均面積、單店建設成本等數據,星巴克稱無法給出,僅回應稱中國的平均面積要比美國大得多。對于中國比美國成本更高是否主要因為門店面積更大的原因,王星蓉也未能予以確認。
王表示,除了門店的投入,和美國市場相比,中國市場尚處于發展的早期階段,在此階段有很多其他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例如建設并升級IT和供應鏈基礎設施,成立中國研發中心,對缺乏對咖啡文化理解的中國員工進行成本更高的培訓等。
星巴克的聲明稱,在各地的定價策略是基于對各種原料設備、基礎建設投入,物流運輸、員工薪酬福利、租金及匯率等各種運營成本的綜合考慮。王星蓉對騰訊財經強調“綜合考慮”一詞,稱不宜像央視那樣過于夸大物料成本的比例,也同樣不宜夸大租金等成本的比例。
但是,有關這些成本的具體構成以及每一項成本與美國的差距,星巴克拒絕透露詳細情況。“每一項中美之間都有很大的差異,并且都是不斷變化的變量。”王星蓉說。
不過,根據此前《華爾街日報》所報道的星巴克一杯拿鐵咖啡的價格構成,比例最大的正是中國市場因面積偏大而更高的租金,占比26%,其次是利潤,為18%,門店經營費用和原材料分別占比15%和13%。
會否重蹈西式快餐的“隕落”
的確,中美消費者對咖啡的不同理解,要求星巴克必須在中國做出建設更大面積門店等改變,從而增加了成本;但不可忽視的是,同樣因為中國消費者對于咖啡的理解,星巴克也得以從在美國的平民化定位,在中國上升至高端化定位,從而獲得更多品牌溢價。
但一個可做對比的現象是,在中國,肯德基、麥當勞也曾經被消費者視為高端的消費場所,可如今在中美消費者的眼光里,已經沒有太大差別,均被認為是快餐店。
一位零售業人士對騰訊財經分析稱,這主要是兩個原因造成。一方面,是中國整體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對于高熱量的食物的觀念已經改變;另外,也與真功夫、永和大王等中式快餐連鎖的發展有關,這些品牌能夠以稍低的價格提供與肯德基、麥當勞相當的就餐環境,再加上門店數目的激增,消解了麥當勞、肯德基的稀缺性。
那么,如今被視作高端品牌的星巴克,未來是否可能面臨相同的“隕落”結局?星巴克又該如何規避這種可能性?
上述零售業人士認為,總體上存在這個可能性。不過,從咖啡的消費觀念來說,預計咖啡很難像美國一樣在中國成為平民化的飲料,將始終保持比豆漿更高的市場定位。
可能性主要存在于第二點,即本土競爭對手的發展,在未來可能以稍低的價格提供與星巴克相當的門店環境,再輔之以品牌形象的提升傳播,是有可能挑戰星巴克目前在中國咖啡館市場上的地位的。屆時,由于競爭壓力,星巴克的定價可能被拉低,從而影響利潤率。
為了應對本土品牌的競爭,加強對中國消費者的親和力,星巴克也采取了很多本土化的措施。例如,通過成立星巴克中國研發中心,星巴克不斷投入產品研發創新,推出了諸多中國本地特色的飲料食品,如:黑芝麻抹茶星冰樂、中式星巴克茶、星巴克月餅、星冰粽等。
但對于星巴克而言,如何保持本土化的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考驗。中國企業管理協會副理事長、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譚力文表示,星巴克這樣的跨國企業在本土化和國際化之間存在邊界,即在本土化過程中不能逾越它自身品牌定位。“一旦逾越邊界點,國際品牌就失去了國際優勢。”
此外,星巴克與麥當勞、肯德基遭遇的相同問題,在于中國不斷飆升的租金和人力成本。中國諸多商場都曾以吸引此洋快餐的入駐作為目標,但如今,隨著奢侈品牌的渠道下沉,搶奪了很多原本屬于洋快餐的地盤,麥當勞、肯德基已經越來越難獲得好的經營地段了。
星巴克也已經遭遇到這方面的壓力。2013年6月21日,星巴克1999年1月在中國大陸開設的首家門店,已經從北京國貿商城一層搬遷到國貿三期,前者的租金約為后者的兩倍。而星巴克騰出的地盤,則由一個奢侈品箱包品牌承接。
星巴克如何避免出現與麥當勞、肯德基相同的“隕落”?星巴克在書面答復回避了這一問題。
好在星巴克還擁有如此多的社交媒體用戶的支持。但上述零售業人士認為,這種支持,也可能轉給能夠提供相當品質產品、服務,而價格更低的競爭對手。
本文來源:報告大廳
本文地址:http://www.kcice.cn/info/64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