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規模日益夸大,應用范圍也越來越廣泛,連醫療行業也開始布局了,在互聯網+的催化下,醫患交流、醫療服務以及醫藥購買均實現了在線化、移動化。隨著移動醫療市場的逐漸升溫,越來越多的創業者加入到移動醫療的浪潮中,不斷推出各種具有競爭力的移動醫療產品,吸引了大批用戶。
進入2015年,移動醫療健康市場發展的如火如荼,這塊“金礦”吸引了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了移動醫療健康事業中來。
相較于2014年,2015年的移動醫療健康市場內容更加豐富。移動醫療的應用場景大體分為核心和非核心兩個部分,核心應用場景指醫生和患者之間的診斷、治療行為;非核心應用場景包括掛號、交費、咨詢、慢病管理等等。隨著移動技術的發展,非核心業務在提升效率、改善用戶體驗方面進步飛快;另一廂,受制于現行法律法規,移動醫療的診斷、治療應用前景仍不確定。
你用手機看過病么?據預計,2015年移動醫療用戶將達到1.38億人,這比2014年0.72億的數字多了將近一倍。更多相關移動醫療行業分析信息請查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移動醫療行業市場調查分析報告。
近日,《2015年中國“互聯網+”醫療研究報告》(下文簡稱《報告》)稱2015年上半年,國內互聯網醫療領域風險投資總額將近8億美元;2015年中國移動醫療市場規模將達42.7億元。移動醫療領域持續被資本方看好,因為醫療領域剛需旺盛、痛點極多、醫療體制改革進展緩慢。
這種情況下,在線掛號、在線診療、醫患社交、醫藥電商等每一個細分領域,都聚集了大量的互聯網創業公司。但不可否認的是,眼下,移動醫療初創企業獲取資本的難度在增加。早期公司成功的難度變大,資本更傾向于追逐一些處于中后期的互聯網醫療企業。那些能快速完成服務閉環,并連接足夠線上線下資源的企業,將在競爭中處于領先地位。
資本追逐互聯網醫療
以“望聞問切”四診法傳承了幾千年的傳統中醫,也正被移動互聯網改造著。把把脈是一家專注于中醫的健康服務平臺,公司剛剛完成天使輪融資,目前注冊用戶2.5萬,醫生450多位,大多集中在北京地區。
“中國已經逐步進入到老齡化社會,中醫恰好能滿足中老年健康管理需求,所以這些年中醫門診量、產業規模都有持續增長。”把把脈創始人夏天宇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中國人的財富積累、消費升級到了新階段,老百姓對養生保健的需求空前高漲,中醫藥在養生保健方面價值明顯。另外,智能舌診儀、脈診儀都在小型化,方便了中醫遠程問診。”
擁有5億多用戶的微信也在積極布局移動醫療。據微信官方發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底全國已經有近100家醫院上線微信全流程就診,超過1200家醫院支持微信掛號,服務累計超過300萬患者。
記者向微信團隊相關工作人員了解到,目前,微信智慧醫院已全面覆蓋北京、上海、浙江、江蘇、廣東等十余個省市,全國有近400家醫院上線微信全自助就診,為將近500萬患者提供了服務。其中,廣東地區公立醫院覆蓋率超過50%。
幾天前,聚集醫生資源的社區論壇“丁香園”創始人李天天表示丁香園將投資醫療行業初創項目和團隊。丁香園可以為醫療創業者提供資金、用戶資源、技術產品資源和創業輔導。
不可否認,資本的持續涌入推動了移動醫療的快速發展。移動醫療技術在進步、用戶普及度在提高。資本無疑也吸引了眾多的創業者進入這個領域。盡管移動醫療行業格局未定,細分領域的機會依然很多,但當前,初創企業獲取資本的難度在增加。
“資本開始更傾向于追逐一些處于中后期的互聯網醫療企業。這與整個移動互聯網的創業環境基本吻合。”艾媒咨詢分析師劉杰豪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早期公司成功的難度加大,而對于一些已經積累一定產品口碑和用戶積累的公司,則更容易利用其優勢吸引資本。”
政策制約
2015年4月13日,國家衛計委新聞發言人宋樹立公開表示:“互聯網上其他一些涉及醫學診斷治療是不允許開展的,可以做健康方面的咨詢,但是不能開展診治工作。”
發言人的表態于法有據,其可以追溯到2009年出臺的《互聯網醫療保健信息服務管理辦法》。《辦法》第十二條規定:“互聯網醫療保健信息服務內容必須科學、準確,必須符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醫療保健信息管理的相關規定。不得從事網上診斷和治療活動。非醫療機構不得在互聯網上儲存和處理電子病歷和健康檔案信息。”盡管上述法規被業界詬病“與時代脫節”,但截至目前還沒有新的法規出臺。
發言人的表態讓很多從業者感覺被“潑了冷水”。然而在此番表態之后,有關部門并沒有采取任何措施。
“政策的模糊性對于創業公司而言是傷害非常大的。”李天天對記者表示,“政策不允許開展互聯網診治工作,但有關部門出于種種考慮又沒有執行政策,出了問題再一刀切,那時候很多公司想轉型都晚了。”
盡管沒有采取治理措施,很多醫療平臺上的注冊醫生還是有了顧慮。“顧慮肯定是有,你是多點執業,很多移動醫療平臺也不具備相關的醫療資質,如果出事了醫生肯定擔責任,這是違法的。”一位公立醫院醫生對記者表示,“醫療平臺給醫生的錢是非常少的,如果醫生去其他醫院參加復診或者到外面講講課收入都會好很多。”
政策的滯后和行業規范的缺失,影響的不僅有創業者,還有公立醫院。近年來,很多公立醫院也在嘗試診斷治療的信息化,但由于沒有統一的行業標準,各家醫院之間的數據共享也成了問題。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采用的是美國的技術,而北京兒童醫院采用國內的技術多一些,他們之間的信息共享就非常難。”中國睡眠研究會信息科普部主任彭志平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很多人在抱怨公立醫院不開放患者相關的信息數據,但是《執業醫師法》等法規規定了要保護病人隱私,法律不放開誰又敢違背法律呢?”
移動醫療線下出路
移動醫療的應用場景大體分為核心和非核心兩個部分,核心應用場景指醫生和患者之間的診斷、治療行為;非核心應用場景包括掛號、交費、咨詢、慢病管理等等。隨著移動技術的發展,非核心業務在提升效率、改善用戶體驗方面進步飛快;另一廂,受制于現行法律法規,移動醫療的診斷、治療應用前景仍不確定。
李天天認為,在診斷治療的應用場景中,移動醫療只能起到輔助作用,患者不可能依賴手機治病,終究要到醫院里來。于是,布局線下實體診所成為丁香園下一步的發展重點。
“面向個人消費的業務僅僅靠線上很難形成完整的商業模式閉環。這里最欠缺的就是線下實體平臺以及支付體系的支撐。”李天天對記者表示,“我們準備在杭州先建三家診所,第一家10月8日開業。還有一家在福州,跑了一年多了。”李天天稱,丁香園準備全部自建、自營診所,以便于“實現質量控制和費用控制”。盡管推進速度會很慢,但“有利于品牌的建立推廣”。
正在積極謀劃線下布局的還有春雨醫生。“我們5月份開始,在北京、上海、廣州、杭州、武漢幾個重點城市開始建立春雨診所,目前已經從25家增至 100家左右,我們年底的目標是300家。”春雨醫生首席品牌及內容官萬靜波對記者表示,“春雨平臺通過線上能夠解決70%的問題,另外的30%問題需要線下解決,我們希望能夠滿足用戶各個層次的健康需求。線上問診解決簡單的健康和輕疾病,線下就診則解決程度重的疾病,而疑難雜癥的問題,春雨還會提供專家會診和境外醫療。”
分析師認為,對比目前移動醫療平臺的品牌,春雨醫生平臺服務的完整性、醫療資源的連接等方面都處于領先地位。“但一些從傳統醫療服務行業轉型介入移動醫療的公司,在充分利用其本身傳統線下資源的同時,也將會對當下移動醫療平臺的發展格局形成沖擊。”劉杰豪對記者說,“誰能更快完成服務的閉環,并連接足夠的線上線下資源,也將在行業的競爭中處于領先地位。”
中國睡眠研究會信息科普部主任彭志平認為,各家移動醫療平臺布局線下診所也是出于盈利考慮。“因為現在大多數從事移動醫療的商家沒有找到好的盈利模式。”彭志平對記者表示,“線上如果面向患者收取問診費用,就會涉及到網絡行醫執照問題,而這在法律上是否允許并沒有明確的規范。線上的病人導到線下來看病收費,如果導到公立醫院醫療平臺根本拿不到錢;民營醫院缺少病源,網絡醫療平臺可以拿到錢但很少。所以自建診所是盈利的必須。”
彭志平建議在法律政策明確之前,醫療創業公司可以更多的關注慢病管理,“高血壓、糖尿病都是慢性病。中國的糖尿病患者人數有1.14億,這個市場足夠大了。”
本文來源:報告大廳
本文地址:http://www.kcice.cn/info/837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