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第六屆中國藝術品市場高峰論壇上,北京榮寶拍賣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尚勇將2015的藝術市場稱為“熔斷年”,不僅畫廊、拍賣行成交清淡,就連畫家收到的訂單量也急劇下滑。近兩年,基于互聯網產生了網上畫廊集群、網上拍賣集群、網上藝術家集群,以及各種各樣的微拍,這些新興業態的交易規模比傳統模式擴大了許多。
對于當下市場,資深藏家朱紹良認為,市場冷是相對的,不要悲觀。他以中國嘉德去年秋拍的《萬山紅遍》為例,“30多年前榮寶齋收購它只需要支付50塊錢,去年賣了1.6個億。你能說這個市場不好嗎?”他認為,國內藝術品市場應當從藝術品教育做起,夯實市場基石。
大量的藝術家還在重復古典遺產?
知名學者、《20世紀藝術批評》作者沈語冰近日說,在英美的藝術史體系里,古典、近代、當代三者分離的趨勢是慢慢地在明確化。現代藝術和當代藝術的劃分,還不像傳統和現代那么明確,沒有形成一個公論和共識,也沒有一部教科書可以提供標準。
我國的藝術實踐中,并存的情況尤其明顯。歐美的大學或藝術學院,除了文化遺產專業的修復課程外,很少有人還在畫古典繪畫。如意大利有很高的文化遺產修復水平,但他們認為這是個技術活,而不是藝術。
就這一點來講,國內的美術學院有些觀念是滯后的。雖然有些美院設立跨媒體或綜合藝術院系,做一些當代藝術的嘗試,但很多美院甚至還在鼓勵學生去創作古典繪畫,比如讓一個現代的學生去畫宋畫。現在西方的美術和設計學院,已經走到了當代,走向了一個連“現代藝術”這一概念都無法籠罩的媒介、觀念和技術的前沿。而我們大量的藝術家還在重復古典遺產,以自己畫得跟宋畫一樣為榮,甚至有些這類作品還獲大獎。不只是國畫,油畫也還以寫實為標準,畫得像的,“技巧”就比較高明。另外,很多當代藝術家已經脫離了傳統的范疇,但他們的目標盯著的卻是市場,哪些畫賣得好了就紛紛模仿。因此,最根本的問題是我們沒有經歷過西方那樣100年的現代藝術洗禮,還沒有確立起現代藝術的理念、體制、技術和美學的相應體系。
民營美術館上市名不正言不順?
近日,在上海和蘇州都開設有場館的巴塞當代美術館高調宣布,他們爭取將在今年內“掛牌新三板”。即便是不懂股票的人也知道,“掛牌新三板”其實也就是進入證券市場。因為前無古人,巴塞美術館此舉也稱為“美術館第一股”。
美術館一般都是非營利機構,怎么能向企業那樣上市呢?這樣的機構上市,還談論著如何給股民分紅,豈不是很奇怪?對于一片疑惑之聲,巴塞當代美術館的董事長宗莉萍說,巴塞當代美術館雖然為一個“美術館”,對公眾也是一個展示陳列藝術的平臺的形象,但其實他們一直在進行藝術品銷售。這家美術館有一批70后和 80后的藝術家,他們創作的作品,在展出的同時也進行銷售。而美術館還有進行大單購買的收藏會員約500人,其中不少人購買額已逾百萬元。這么說來,巴塞美術館雖名為“美術館”,其實就是一個畫廊,是一家藝術品公司而已。
于是,人們更為震驚了。巴塞美術館這么幾年來,其實是以非營利之名,來做營利之事。他們有一種被欺騙的感覺。巴塞美術館上市也被指“名不正言不順”。藝術評論人吳江說,“巴塞上市要想名正言順,最好就是改名,但是丟掉‘美術館’之名,他們肯定又舍不得。兩邊都想沾光,這是很多民營美術館的普遍心態。”
本文來源:報告大廳
本文地址:http://www.kcice.cn/info/86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