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運市場正處于上升趨勢。趙滬湘在亞洲物流和航運會議上表示,集團對目前的船隊組合感到滿意,并有信心從“一帶一路”看到新的投資機會。
趙滬湘認為,航運市場的供需不平衡主要集中在亞洲和歐洲航線上,東航貨運比西航貨運少很多。趙滬湘表示,非常看好目前的航運市場,尤其是“一帶一路”,將為主動參與其中的人帶來新一輪的投資機會。
受全球航運市場持續低迷影響,我國三大造船指標同比下降,工業總產值等主要經濟指標回落明顯。業內人士表示,很多企業遲遲沒有新訂單,未來幾年有更多的企業將面臨無船可造的局面,造船業將進入破產重組階段。
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1-10月份,全國造船完工2821萬載重噸,同比下降14.2%;承接新船訂單1883萬載重噸,同比下降7.6%;10月底,手持船舶訂單10602萬載重噸,同比下降20.6%。
數字上看不出來太多“寒意”,但是造船企業分化嚴重。中國船舶工業行業協會的數據顯示,1-10月份,51家重點監測的造船企業造船完工2646萬載重噸,占全國的94%;承接新船訂單1725萬載重噸,占全國的92%;10月底,手持船舶訂單10321萬載重噸,占全國的97%。除了這51家企業,其他的造船廠基本上無船可造、無單可接。
2016-2021年中國造船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咨詢報告表明,2016年能完成全年目標的三分之一就不錯了,明年形勢肯定還好不了,后年還是這樣的話,壓力很大。該企業已制定了5%末位淘汰的剛性裁員指標,繼2015年裁員6000人后,這家企業計劃在2016年年底前再裁員2000人。
工信部副部長辛國斌表示,當前全球船舶工業正面臨金融危機以來最為嚴峻的時期。一方面,國際船舶市場需求大幅下滑,航運市場和造船市場嚴重過剩的局面在短期內難以得到根本性改善,市場需求形勢仍將十分嚴峻。另一方面,世界船舶工業全面陷入困境,除了歐洲造船業憑借其在豪華郵輪等領域的優勢,市場份額逆勢提升外,日韓等主要造船國均面臨生存難題。
業內人士普遍認為,造船行業或將持續處于底部,國內造船企業整合重組已是必然趨勢。
近年來,國際貿易衰頹,BDI持續走低,航運業普遍面臨巨虧。2015年以來,國內國外多家船運公司宣布破產重組,航運企業更是哀聲一片。然而,反觀其他行業,2008年之后并沒有出現像航運業一樣的巨大拐點,也就是說航運業的形勢比其他行業更加惡劣。當整個社會的GDP在增長,運輸量在增長,物流業在增速時,航運業卻持續走低,運價上不去,很顯然就不能簡單地概括為單純的供需關系問題了。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業內很多專家都認為前些年航運界盛行的造大船,現在看來已經開始顯現出弊端。大連海事大學教授劉斌表示,從2009年開始,航運界的龍頭企業馬士基就開始造大船,集裝箱船從1萬TEU到1.2萬TEU,再到1.5萬、1.8萬、2萬TEU,在馬士基的帶領下,其他的航運公司開始跟風,都爭先恐后地開始建造大船,而且越來越大。從目前情況來看,大船可以說基本已經“破產”了。宣告大船破產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最近馬士基宣布他們又回到了3400TEU的小型集裝箱船,開始重視支線小船。在此之前,馬士基先后把停靠大船的大連、天津港口的網點都撤掉,因為實在虧不起了。那么,大船為什么破產?劉斌認為,大船可以說“死”于邊際成本。根據經濟學上的邊際成本來計算,最大的船應該是不超過1.2萬TEU。超過了一定的邊際,受大船集載、燃油、集卡、港口等一系列因素的影響,船舶就很容易虧損。
除了建造大船,貨主和其他金融機構開始涉足航運領域,做起了船東,這一點也值得反思。上海航運研究中心信息化研究室主任徐凱談到,一些大的貨主和金融機構認為航運的低谷已經來臨,抄底的時機已到,紛紛進入到運輸領域,做起了船東。比如大的礦商企業、能源公司、融資租賃公司等,這些很多原本并不從事航運業的企業“跨界”挑戰一方面加速了運力的過剩,另一方面也給了航運界一個警示,那就是航運這個領域的門檻太低了。如果這個領域做得不夠專業,門檻很低,任何人只要有錢就可以進入這個行業的話,這個領域顯然就不能形成它的核心價值。從這個角度來看,整個航運市場,特別是我國的航運市場在標準化、服務質量、效率等各個方面都存在短板。因此,從承運人角度來講,如何體現自己的專業化,形成自己的核心價值值得反思。
對于因瘋狂造船導致的惡性競爭,徐凱認為,前幾年的瘋狂造船是大家對市場份額過度競爭所致。我們可以看到,2007、2008年大部分航運企業都在紛紛造船,而且船舶越造越大。從這個角度來看,大家在那個時候基于對市場的判斷,都認為只要建造足夠多的船投放市場就可以攬到足夠多的貨,從而可以在市場中攫取更大的份額。如果不造,可能就會丟失很多市場份額。大家都希望在自身條件較好的情況下攫取更多的市場份額,保證自己的市場占有率最大化,從而實現利潤最大化,但惡性競爭反而削弱了整個行業的利潤。這是當時大家的一個核心思想。對此,劉斌補充道,運費之所以上不去,跟各大公司拼命造船有很大關系,船多貨少,運費自然低,還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各個航運公司都想盡可能多地擴大市場占有率,不遺余力地展開價格戰,甚至陷入了一種惡性競爭的狀況。然而,不論是瘋狂造船還是船企間的競價戰,說到底都是量化寬松政策惹的禍。近年來,隨著經濟水平上升,各國造船能力顯著增強,促進了造船產業發展。自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一些國家紛紛采用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刺激經濟發展,增加貨幣發行量,加大對造船業投資力度,從而增加了積壓閑置船舶及運力,同時也為航運公司之間惡性競爭提供了土壤。
由此可見,航運業長期在低谷徘徊可以概括為航運業各方關系的不和諧所致。交通運輸部水運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謝燮表示,這種不和諧體現在航運業與政府的關系不和諧,與上下游產業之間的關系不和諧,與船廠、貨主、乃至金融企業等各方關系不和諧。
本文來源:報告大廳
本文地址:http://www.kcice.cn/info/95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