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土十條”、《土壤防治法》、《環境保護法》和各地方省政府、各行業相繼出臺的法條法規影響,土地污染“治理”行業突飛猛進,其中尤以土壤修復行業最為熱門。
我國土地區域是有限的,但對土地的需求卻欲壑難填,安全環保的土地利用代價居高不下,越來越多的人將視線轉移到了污染土地上。
但是,受限于環保和健康安全需求,污染土地區域利用始終是一大難點。因此,土壤修復產業應運而生,且市場需求極高。
土壤修復是指使遭受污染的土壤恢復正常功能的技術措施,簡單來講便是通過科學的技術手段將土壤中的污染物去除或轉化使土壤恢復正常水平。
截至目前已有多達上百種修復技術,其中常用的大致可分為物理修復技術、化學修復技術、生物修復技術等幾大類。
1、土壤修復產業發展加速
11月23日,在第五屆中國環境修復發展戰略論壇上,北京建工環境修復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高艷麗表示,“土十條”發布后,明顯感覺項目多了起來,主要是工業類的,其中80%-90%都是政府主導的。
“確實有很多機會,包括土壤調查、監測、評估、工程設計、工程施工等,整個產業鏈條都有機會。”中科鼎實環境工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楊勇表示,不過,也沒達到媒體所說的“上萬億”的規模,目前也就是幾十億,逐步在往上走。
此外,跨界資本進入的也越來越多。中國環境修復產業聯盟秘書長高勝達表示,跨界進來的有去產能領域的水泥、鋼鐵、房地產企業,以及相鄰領域的生態園林景觀、建筑設計、樁基、水文地質、工程機械公司,還有傳統環保產業的水、氣、固廢、環評、監測設備等企業。
“這些跨界都是有邏輯的。例如,水泥企業現在去庫存,但它的水泥窯可以協同處置土壤重金屬污染物;很多土壤修復項目需要打樁到二十多米深,這就需要樁基類的公司;還有那些工程機械行業的,他們有大型集成設備能力,只要招一些環保人員,采用點熱脫附、淋洗等技術,就可以提供服務了。”他說。
據宇博智業《2016-2021年中國土壤修復行業發展分析及投資潛力研究報告》統計,土壤修復行業的從業人數已經從2000年的不到1000人,增長到2016年9月的1.2萬人,從業單位也增加到2000-3000家。
中國環境修復發展戰略論壇每兩年舉行一屆,重慶環保產業協會副秘書長田軍參加過三屆。他感覺到,一是論壇的參會人員越來越多,會場越來越大;二是人員越來越年輕。
“重慶是推進土壤修復較早的城市,2006年第一個項目招標的時候,連3家投標企業都湊不齊。現在行業人才濟濟,技術裝備等都取得了相當的進步。”田軍說。
增長迅速,也讓土壤修復企業受到了資本市場的青睞。據國信證券環保首席分析師陳青青統計,2015年以來,重點的60家環保公司進行了150多起收購,平均估值在12倍左右,但是土壤修復企業的估值普遍都在20倍以上。
2、土壤修復企業需抓住機會
產業發展加速,在高勝達看來,與“土十條”有很大關系。
“十年前我就進入這個行業,前期的發展速度其實并不快,很多企業覺得風險較大,遲遲不敢進來。‘土十條’的發布實際上是一個信號,降低了政策的不確定性。”高勝達說,“‘土十條’是一個節點,標志著土壤修復產業進入了發展期。”
2016年5月發布的“土十條”對土壤污染防治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例如,資金來源一直是業內比較頭疼的問題,“土十條”發布后,中央財政和環保部聯合設立了土壤污染防治專項資金,第一年資金額接近100億,主要用于推動落實“土十條”的一些任務,促進土壤環境質量改善。
此外,“土十條”規定了6個“綜合防治先行區”,包括浙江臺州、湖北黃石、湖南常德、廣東韶關、廣西河池和貴州銅仁,要求制度先行、工作先行、模式先行,通過風險管控、治理建設、監測源頭預防等,形成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相比大氣污染治理和水污染治理,土壤修復缺乏明確、穩定的商業模式。但在高勝達看來,風險和收益是匹配的,商業的邏輯是高風險、高溢價,穩定也意味著機會的喪失。
高勝達說:“產業的發展期很短,只有3年左右的時間,就像股市一樣‘牛短熊長’。”
環保部固體廢棄物與化學品管理技術中心主任凌江注意到,土壤修復產業雖然發展非常快,但目前的狀況并不十分讓人滿意。
“土壤修復本來是一個門檻很高的行業,但很多人卻把它當成了門檻很低的行業,有很多規模較小、沒有核心技術的企業在從業,結果使得很多土壤修復實際上不是污染治理的過程,而是污染搬家的過程。”凌江表示。
據了解,我國土壤修復項目大多采用轉移置換方式(將土壤挖走,換成新土),而置換下來的土壤有的并未真正修復,去向也鮮為人知。在此情況下,工程承包商可以在短工期、低投入的情況下,順利完成“土壤修復”。數據顯示,2014年至2015年9月,土壤修復項目工期多于500天的僅占12.6%,200天以下的項目占比達到66.7%,普遍呈現“短工期”的特點。
另一方面,一些企業出于業績等因素考慮,低價競爭激烈,也直接影響到了修復的效果。中國環境科學院研究員郭觀林表示,由于多個監管環節出了問題,項目實施的驗收、評估、修復等環節總有一些部門沒有按照要求去做,這就讓企業有機可乘,導致低價競爭盛行。
在這背后,也有認識的問題。高艷麗表示,土壤修復不會給業主直接帶來更大的經濟價值,所以大部分項目是被動性選擇的,加上土壤污染又是一個相對隱蔽的狀態,所以每個業主都希望少花錢,做得越簡單越好。
湖南永清環保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馬銘鋒說:“在國外,處理一起(土壤污染事件)企業就要被罰款上百億美元,只要有一家被罰,整個行業就都會有痛感。”
凌江表示,目前土壤修復是產業走得快,管理沒跟上。下一步最重要的任務就是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法》,希望2017年能夠出臺。
如今,由全國人大環資委起草的《土壤污染防治法》草案已經形成,經全國人大環資委第25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正式對外征求意見。全國人大環資委法案室主任付莎說:《土壤污染防治法》會對相關主體的權利義務都做出規定,而且強制性更高,如果不履行就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土壤修復在國內尚屬于新興行業,通過借鑒國外成熟技術和國內自主技術研發,該行業始終保持著高速發展的態勢。而今隨著相關法律及規范的實施以及國家鼓勵政策的出臺,中國的土壤修復產業鏈將逐步形成,預計未來土壤修復產業將進一步加速。
本文來源:報告大廳
本文地址:http://www.kcice.cn/info/95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