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4日,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和國土資源部共同印發了《地熱能開發利用“十三五”規劃》(下稱《地熱規劃》),這是中國出臺的第一份地熱發展五年規劃。
《地熱規劃》指出,“十三五”時期,中國將新增地熱能供暖(制冷)面積11億平方米,其中新增淺層地熱能供暖(制冷)面積7億平方米,可拉動投資約1400億元;新增水熱型地熱供暖面積4億平方米,可拉動投資約800億元;新增地熱發電裝機容量500MW,可拉動投資約400億元。所以“十三五”期間地熱能開發利用總共可拉動投資約2600億元。
為了促進地熱能產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加快建設低碳、高效、安全的現代能源體系,發改委于日前編制了《地熱發展利用“十三五”規劃》,這一利好政策的出臺,也為產業投資者提供了介入的理由。
此前針對京津冀地區供暖季霧霾頻發的局面,官方已經計劃通過發展地熱供暖來降低供暖過程中的煤炭使用量。
按照設想,到2020年京津冀地區的地熱能供暖面積將會達到4.5億平方米,這個量在京津冀地區城市供暖量里面占據的比例大約為五分之一。因此,對于投資者而言,只有切入到具體的供暖工程建設中去,才能享受這一紅利。
2017-2022年中國地熱能行業專項調研及投資價值預測報告表明,目前地熱能的利用主要包括兩種方式,一種是利用千層地熱能供熱,包括從地下水、地表土壤中提取能量;其次就是抽取地下超過一千米的中深層熱水來為居民供暖。雖然在過去幾年間,這兩種方式在中國都獲得了較快的發展,相應技術也日趨成熟,但是由于地熱能應用產業經營者都規模較小,而且市場集中度不高,因此在規范化運作、商業價值最大化方面做得還很不夠。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地熱能開發利用前景與投資分析報告》的分析,當下我國地熱能資源十分豐富,僅淺層地熱能每年可以開采的資源量就能夠折合成7億噸標準煤;而中深層地熱可以開采的資源量更是能夠折合成19億噸的標準煤。
不過盡管資源儲備十分豐富,但我國目前在地熱能利用方面仍舊較少。因此,地熱能利用領域的增量市場也十分驚人。
另外,從地域上來看,當下對環境要求較高、污染比較嚴重的京津冀地區、長江經濟帶等,都將會成為地熱能供熱的布局重點。
同時,地熱能一旦得到有效的開發,下游應用市場的拓展輕而易舉。例如農業生產中的大棚供暖等。
顯然,地熱能已經成為清潔能源投資的一大風口,投資者需要積極布局才能把握這一機遇。
雖然“十三五”時期地熱能發展迎來難得的機遇,但是目前地熱能發展仍需突破諸多制約。
記者了解到,地熱能是一種綠色低碳、可循環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具有儲量大、分布廣、清潔環保、穩定可靠等特點,是一種現實可行且具有競爭力的清潔能源。我國地熱資源豐富,市場潛力巨大,發展前景廣闊。加快開發利用地熱能不僅對調整能源結構、節能減排、改善環境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培育新興產業、促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增加就業均具有顯著的拉動效應,是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
《地熱能開發利用“十三五”規劃》指出,目前,淺層和水熱型地熱能供暖(制冷)技術已基本成熟。淺層地熱能應用主要使用熱泵技術,2004年后年增長率超過30%,應用范圍擴展至全國,其中80%集中在華北和東北南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遼寧、河南、山東等地區。2015年底全國淺層地熱能供暖(制冷)面積達到3.92億平方米,全國水熱型地熱能供暖面積達到1.02億平方米。地熱能年利用量約2000萬噸標準煤。在地熱發電方面,高溫干蒸汽發電技術最成熟,成本最低,高溫濕蒸汽次之,中低溫地熱發電的技術成熟度和經濟性有待提高。
因我國地熱資源特征及其它熱源發電需求,近年來全流發電在我國取得快速發展,干熱巖發電系統還處于研發階段。20世紀70年代初在廣東豐順、河北懷來、江西宜春等地建設了中低溫地熱發電站。1977年,我國在西藏羊八井建設了24兆瓦中高溫地熱發電站。2014年底,我國地熱發電總裝機容量為27.28兆瓦,世界排名第18位。
《規劃》強調,“十三五”時期,隨著現代化建設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南方供暖需求的增長,集中供暖將會有很大增長空間。同時,各省(區、市)面臨著壓減燃煤消費、大氣污染防治、提高可再生能源消費比例等方面的要求,給地熱能發展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但是目前地熱能發展仍存在諸多制約,主要包括資源勘查程度低,管理體制不完善,缺乏統一的技術規范和標準等方面。
本文來源:報告大廳
本文地址:http://www.kcice.cn/info/97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