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隨著國內首批產業化鑄造3D打印產品面世,3D打印產業再度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據了解3D打印技術源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美國,在工業設計、建筑設計、工程施工、汽車制造、航天工程、醫療等領域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近年來,隨著國家對3D產業的重視,我國3D打印機快速發展,業內機構預測,2017年我國3D打印產業規模將達到173億元,2021年將達到691億元。
日前,全國唯一的3D產業化運用基地、全省重大工業企業四川共享鑄造公司經過了半個月的緊張生產,制造出全國首批鑄造產業化領域3D打印產品,投入市場后,將實現3D打印運用于鑄造產業化領域零的突破。
這批產品是共享鑄造公司為中車資陽公司生產的機車發動機零件,為了盡快生產出這批產品,車間里所有機器從春節到現在,24小時不停工,采取工人24小時輪流值班的方式。由于車間推行“綠色制造”、“智能制造”,生產工作的主角不再是工人,而是智能化機器。同樣的產量,原來手工鑄造的人數,比現在需要多將近一倍的人數。
不僅僅降低了人工成本,3D打印機還大大提高了產品成品率,實現了節能減排,四川共享鑄造公司智能制造部部長李昭奇說,以以前發動機上的缸頭為例,以前成品率不到百分之六十,用了3D打印后,大概會把成品率提高到百分之95以上。
傳統制造是先制造模具,再實行驗證后才能發現產品的缺陷,這是成品率不高的一大原因,共享鑄造車間實施“智能制造”,由傳統的先制造模具再實驗轉變為了用電腦把產品模擬制造出來,先實驗,再生產,提高了成品率。
據了解,共享鑄造公司將在今年3月底正式投入批量化生產,將主要鑄造生產船舶動力、軌道交通領域的發動機等產品,規劃產能將達到2000多噸,年產值將達3億元。
20世紀80年代后期,3D打印機的橫空出世,開啟了增材制造新時代。近年來,借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東風,3D打印步入快速發展期。世界各國紛紛將其作為未來產業發展新的增長點加以培育,如2012年美國將“增材制造技術”確定為首個制造業創新中心(后更名為“美國制造”),歐盟、日本、韓國、新加坡、俄羅斯、南非、印度等國也通過各種措施推進3D打印產業發展。我國的3D打印技術與世界先進水平基本同步,但產業化仍處于起步階段。
我國3D打印的研究起步于20世紀90年代,發端于高校,如今已形成清華大學顏永年團隊、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王華明團隊、西安交通大學盧秉恒團隊、華中科技大學史玉升研究團隊和西北工業大學黃衛東團隊等骨干科研力量,論文和申請專利的數量處于世界第二位。2016年10月又成立了中國增材制造產業聯盟,國家增材制造創新中心建設方案也通過了專家論證。隨著我國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的不斷推進,走產學研協同之路,形成長效合作機制,成為我國推進3D打印產業化的現實選擇。
據悉,目前我國在3D打印已有部分技術處于世界先進水平。其中,激光直接加工金屬技術發展較快,已基本滿足特種零部件的機械性能要求。在這方面,西北工業大學的黃衛東團隊采用這類技術直接制造金屬零件,并已成功對航空發動機葉片進行了再制造修復。與此同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王華明領銜的“飛機鈦合金大型復雜整體構件激光成形技術”,讓我國在高性能金屬材料3D打印上,躋身世界領先行列,如今已廣泛應用于我國的航空航天領域。
2016年8月23日,住建部發布《2016—2020年建筑業信息化發展綱要》,其中提出積極開展建筑業3D打印設備及材料的研究,探索3D打印技術運用于建筑部品、構件生產,開展示范應用。這意味著在國家層面對3D打印建筑技術的認可和推廣應用的鼓勵。
采用3D打印技術,對房地產來說將是一次顛覆性的革命。今后顧客不但可以定制家居,還可以定制個性化的房子,打印各種異形構件,做到一套房一張設計圖。小區內的建筑,在保持風格協調的基礎上,也不必千篇一律等。
在大部分人心中,3D打印只存在于高新科技領域。但隨著3D打印建筑技術的日益完善,特別是3D打印建筑技術在建筑行業的成功應用,3D打印建筑技術引領的產業變革有望成為建筑業和房地產業未來的方向。
報告大廳《2016-2021年中國3D打印機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咨詢報告》預測,2017年我國3D打印產業規模將達到173億元,未來五年(2017-2021)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41.36%,2021年產業規模將達到691億元。
本文來源:報告大廳
本文地址:http://www.kcice.cn/info/97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