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單車進入“混戰”時代,大街小巷頻見其身影,它們在方便民眾出行的同時,又因擠占公共空間、影響市容等而飽受詬病。共享單車巨頭的“先入為主”不僅扼殺了競爭者的生存空間,同時也讓消費者失去了享受市場競爭帶來了紅利。在業內人士看來,破局管理之難除了需要管理部門的進一步管控外,利用技術手段無疑是最好的解決之道。
據2017-2022年中國共享單車行業專項調研及投資價值預測報告了解,此次青桔單車在深圳共投放約2萬輛單車,分布在福田、羅湖等多個區域。但隨后,深圳市交通委通報,此次投放屬違規行為,投放企業需立即收回違規投放車輛,如拒不整改,將會同有關單位根據相關規定處置,并記入信用記錄。
對此,滴滴方面對記者表示,滴滴正在與深圳主管部門進行積極溝通,希望在主管部門指導下盡快找到一種方式,為深圳市民提供更加便捷的綠色出行選擇。
其實這不是第一次共享單車新增投放行為被叫停,早在2017年8月份,有消息稱上海已暫停新增投放共享單車。
另外,近期廣州市交通部門約談了摩拜、ofo兩家目前在穗運營企業,明確要求企業嚴格落實禁投新車的管理要求。還約談了有意進入廣州的滴滴、哈羅單車,明確要求短期內不在廣州市域內投放自行車。
實際上,對共享單車的管理,遠比禁投更加嚴格。廣州市交通委還要求做好現有存量單車的壓減工作。
類似的城市還有廈門,2018年1月17日,廈門出臺管理新規,共享單車今年控制在15萬輛左右,可2017年其全市共享單車的數量最高峰時超過40萬輛。這意味著別說新投放,已投放的共享單車還要做“減法”。
在今年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廣西自治區建筑科學研究設計院副院長朱惠英就提交了《關于科學管理共享單車、推進免押金制度的建議》。她認為,共享單車投放數量管控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遏制了企業亂投放的局面,但也造成了共享單車行業目前雙寡頭的格局,對新的競爭者存在不公平性。朱惠英在建議里提出,應科學制定車輛投放機制,不應實行一刀切,數量應由屬地結合“承載能力、停放資源、公眾出行需求”來確定,遵循動態而非機械的管理原則,政府宏觀調控可借助大數據,以滿足更多群眾需求為前提整合供給,優化數量。此外,應規范企業準入和退出機制,做好存量與增量的細致化管理。實施限制令的城市確保符合準入條件的新企業有機會進入市場開展共享單車經營業務,對市面上所有參與的企業一視同仁。
記者了解到,“電子圍欄”技術是共享單車平臺在積極推進的一種解決城市管理的技術手段。據介紹,使用“電子圍欄”技術后,用戶在共享單車APP界面可以看到禁停區被灰色條塊覆蓋,如果用戶在該區域內有停車關鎖的行為,會馬上收到系統發送的短信提醒,勸其移步到地圖中標有“P”字樣的推薦停車點或至非禁停區停放。對于違規停車,共享單車平臺除了可以短信提示,還可以扣除信用分,信用分扣完后使用者將進“黑名單”,可能會再也借不到車。而對于主動停車至推薦停車范圍內的用戶則可獲得增加信用分、獲取騎行優惠券等獎勵。據介紹,目前“電子圍欄”已經在國內一些城市開始試點并且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未來有望在更多的城市落地,幫助解決共享單車管理的困局。
本文來源:報告大廳
本文地址:http://www.kcice.cn/info/99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