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褐煤行業競爭了解,前幾年興奮進入內蒙古錫林郭勒盟(以下簡稱“錫盟”)和呼倫貝爾盟(以下簡稱“呼盟”)圈占煤炭資源的投資者們,現在已經是騎虎難下了。錫盟和呼盟地下埋有數千億噸的褐煤資源,但就地發電利用消納不了,電網外送通道又不通暢,如果地面外送,褐煤熱值低,水分大,運送既不安全,也不經濟——褐煤水分可以占到其重量的近一半。現對2015年我國褐煤行業競爭格局分析。
由是,幾十個褐煤提質項目建立起來,就依傍在那些已經停止生產的礦井旁邊。由于在國際上褐煤提質也沒有大規模實踐,這些項目選用的技術路線也各不相同,十幾種技術路線同時在草原上各自發展。
但經過這幾年的實踐,一些技術路線的利弊已經顯露無疑。褐煤中低溫干餾已經逐漸成為共識,所差僅為具體工藝的優劣比拼。
“在這個圈子里,大家各自技術封鎖,所有的人都稱自己的技術是最好的。”中國煤炭加工利用協會會長張紹強說。因為職務之便,他考察過多個褐煤提質項目。
在張紹強看來,一個好的干餾褐煤工藝,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有大規模推廣的前景;二是褐煤干餾產物必須全方位高效利用。
近些年來,一些后起之秀開發的褐煤干餾工藝已經展現出滿足上述條件的潛力。隨著工藝的進一步成熟,褐煤提質產業化日期也愈發逼近。“如果一切順利,一兩年之內,褐煤提質就可以產業化推廣。”張紹強說。
無處可去的褐煤
褐煤開發利用始于數年前的煤炭供應緊張期。許多企業尤其是發電集團赴內蒙古、新疆等地圈占資源,其中就包括內蒙古錫盟和呼盟。
錫盟和呼盟的煤炭資源以褐煤為主,占我國褐煤資源3000億噸儲量70%以上。伴隨著為期數年的煤炭開發,褐煤資源已形成大規模產能,兩盟總產能已經超過每年3億噸。
褐煤就地發電是最佳利用途徑,無需運輸。但內蒙古本身多煤多風,裝機規模長期居中國第一,棄風窩電現象十分普遍,無法給褐煤發電讓出空間。
如此,褐煤只能通過地面運輸送往其他省份電廠。但褐煤是一種低熱值煤,發熱量一般為2300大卡~2500大卡,含水量高,一般含水32%~45%之間,揮發分高。如果采用鐵路或汽車運輸,僅水分重量就使同等熱量煤炭運費增加1倍。而且,當前正值煤市寒冬,煤炭產能供大于求,將褐煤從內蒙古運至中東部電廠,更加沒有經濟可行性。
“當初大家搶著去圈煤,總想著先把資源抓在手里,對褐煤的特性也不太了解。”張紹強介紹說。
事實上,當初興致高昂前往兩盟圈煤的企業,現在已經是進退維谷了。把褐煤開采出來,煤炭賣不掉,發電送不出,運輸不劃算;不開采,礦井已經建好,設備折舊、人員維持,以及煤礦抽水,也需要資金投入。
張紹強早前曾沿著兩盟走了一圈。據張紹強介紹,多數投資方選擇了后者,礦井停在那里,僅僅是維持,并不進行生產。
告別物理脫水法
由此,褐煤提質被提上日程。據相關人士介紹,其一是因為內蒙古當地政府要求50%資源就地轉化;二是通過提質,可以降低水含量,使得輸往省外成為可能。
據煤炭科學研究總院煤化工分院副院長陳亞飛介紹,目前褐煤提質項目有數十個,對外號稱年轉化規模20萬噸、50萬噸甚至百萬噸不等。
這些項目采用的技術路線各不相同,大致可分為淺度脫水、深度脫水和褐煤化工3條路線。每條路線下又有若干類技術,每類技術下又分很多種工藝。
淺度脫水與深度脫水的區別在于,淺度脫水一般脫水15%~20%,不破壞煤炭孔隙結構,而深度脫水則脫掉絕大多數水分,并打破煤炭孔隙結構,形成煤末,所以又需加上成型工藝。
目前,深度脫水路線的項目代表是神華寶日希勒項目,規劃兩條年轉化50萬噸的褐煤提質生產線。盡管神華寶日希勒已對外宣稱工業試運行成功,但業內專家對此均持懷疑態度。有知情人士透露,神華寶日希勒生產線并沒有持續運行。
據該人士解釋,神華寶日希勒的技術缺陷在于高溫干燥脫水之后,空氣進入煤炭孔隙,隨后高壓成型,空氣被壓縮,形成煤球后會反彈,出現“氣爆”現象,煤球破裂,只能送往電廠發電,又需再次粉碎,重復無用功,經濟不劃算,也沒有市場競爭力。
褐煤行業市場調查分析報告顯示,相對淺層脫水,深度脫水成本更高,平均每噸附加約數十元,與褐煤開采成本相當,在煤市低迷期,很難形成市場競爭力。
淺層脫水由于附加成本低,每噸僅需數元加工成本,因而在現實中尚有運營的空間。據業內人士透露,目前僅有神州公司錫盟西烏旗20萬噸褐煤混硫干燥項目一直在持續運行,因為成本低,效益尚可。
但實際上,不管淺層脫水還是深度脫水,都屬于物理脫水,其最終產品仍然是煤炭,產品雷同,在當前煤炭市場低迷的情況下,只能依靠邊緣市場得以存活。如通過脫水,提升熱值,可就地出售給水泥、鋼鐵等企業。
“因為不管怎么樣,大家都是露天開采,褐煤提質增加了加工成本,在煤炭供大于求現狀下,如何和優質煤競爭?”陳亞飛說。
褐煤干餾工藝紛爭
幾年的探索之后,在褐煤提質業中已形成了共識,即轉向褐煤中低溫干餾技術。褐煤干餾,即對褐煤進行中低溫隔氧加熱,拿出褐煤中揮發分及煤焦油,同時脫掉水分,最終形成高熱值的半焦化煤炭。
據了解,1噸褐煤經過干餾之后,會分離出約200立方煤氣,50千克煤焦油(按煤焦油占褐煤5%比重,具體情況有差異),以及400千克水和半焦煤炭產品。
目前,褐煤每噸市場價約為100元左右,如經干餾提質,其中僅50千克煤焦油價值就約150多元,另外200立方米煤氣可分離出約100立方米甲烷,市場價值約180元,然后還余下100立方米氫氣和半焦煤炭,也是高價值產品。
“褐煤中低溫干餾是未來褐煤提質的發展方向,經濟價值非常可觀,而且天然氣和焦油都屬于緊俏產品,不缺市場。”張紹強說。
目前,褐煤干餾處于技術甄別期。目前,僅褐煤干餾工藝就有數十種,如北京神霧集團轉底爐干餾技術、中煤龍化滾筒氣載體干餾、以及立式蘭炭爐技術及其變種等。
“大家都存有私心,彼此技術保密,互相不交流,都希望自己技術成熟后,出售技術工藝。”張紹強說。
據了解,各個廠家私底下都認為自己的工藝最好。但作為第三方,張紹強告訴記者,這些工藝或者還不成熟,或者不利于規模推廣。在他看來,神霧轉底爐干餾技術可能是最適合產業化推廣的,“神霧的技術適合規模推廣,而且循環利用做的好”。
但目前神霧剛剛進入褐煤提質領域,所開發工藝尚屬試驗階段,還需要示范項目的考驗。“如果一切順利,一兩年之內,褐煤提質就可以產業化推廣,但不排除會出現更好的工藝。”張紹強說。
管道困局
技術的成熟是一方面,配套設施是否到位也將成為褐煤提質能否順利產業化的因素。褐煤干餾提質之后,煤氣如何運輸的問題已經凸顯出來。
中國的天然氣管道并不經過錫盟和呼盟。目前,大唐克旗煤制天然氣管道經過錫盟,但運量遠不足以滿足未來褐煤產業輸氣需求。目前,褐煤干餾提質項目的做法要么是用煤氣加熱循環利用,要么放空燃燒,白白浪費。
有業內人士透露,這里面存在一個博弈的困境。管道投資方看到褐煤提質現在還處于示范項目階段,小打小鬧,形不成規模,不愿冒險鋪設管道。而褐煤提質投資方,因為沒有管道運輸煤氣,褐煤干餾的經濟價值難以體現,也不愿加大投資擴大規模。
“這就好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問題。”張紹強說,必須有人牽頭先做起來,不然僵局就無法破解。
先坐不住的是呼和浩特市政府。當地政府看到褐煤提質停滯不前,找到煤炭加工利用協會,進行戰略合作,委托對方制訂相應規劃。
按照張紹強的設想,可以通過當地政府的信用先規劃輸氣管道,等到規劃通過,褐煤提質投資自然也會上來,而褐煤提質規模增大,再引進資本投資管道,也不是難事。
但這一設想得到呼和浩特市政府認同還需時日。據了解,目前呼和浩特市政府的目標仍然是通過褐煤提質,解決運輸問題,最終出售煤炭產品。“這里面,還需要提高認識,拿出頂層設計。”一位參與其事的專家說。
本文來源:報告大廳
本文地址:http://www.kcice.cn/k/hemei/20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