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場航站樓是民用機場建筑群中的標志性建筑物,它代表著機場以及機場所在城市和地區的形象,其在公眾心目中占有特殊的地位。航站樓作為功能復雜、設施完善、技術先進的重要交通建筑類型,它在新材料、新結構和新技術應用方面、以及在設計理念和風格流派方面多起著先鋒建筑的作用。以下是機場行業產業布局分析:
1.以簡潔和新穎的屋蓋結構展現航站樓的結構美學
在80年代末,新型鋼結構在航站樓中得到廣泛應用,結構技術上的突破使大跨度屋蓋結構具有“鋼、柔、輕、精細”的特點。同時也由于注重航站樓在開敞性、個性化的大空間方面的追求,從而使屋蓋結構成為航站樓設計重要的出發點和表現重點。這時期的航站樓逐漸把設備層轉入地下,而不再設置在屋頂,這樣使屋頂通透而輕盈,也適合屋頂的曲面構形。另外,整個屋頂結構常直接外露,不進行吊頂處理,這是考慮到采用鋼結構作為建筑物的“骨胳”,其構件形式存在著某種組合規律而富有裝飾性,這種裸露的結構往往體現一種結構美學,可以取得特殊的藝術效果。利用現代結構技術營造開放性的大空間,各功能使用單元再利用隔斷自由靈活的進行功能組合和分隔,使得整個航站樓室內空間開敞、舒適而富有個性,這是現代航站樓空間處理上的重要特點。
2. 對航站樓的個性特征和標志性作用更為注重
在機場航站區中,體量大而相對平直的機場航站樓與高聳的機場指揮塔臺形成了和諧的視覺對比,如同教堂與鐘樓所形成的構圖關系一般,共同構成了機場特定的形象特征,并引申為城市或地區的空中門戶。有鑒于此,航站樓設計一向注重其特色性創造,以尋求成為城市和地區的標志性建筑。法國建筑大師保羅·安德魯說過: “機場可以說是普遍意義上的技術文化(飛機就是其產物和象征物)與特定的地域文化在視覺上對峙的特定場所。”從建筑文化意義來看,我國在航站樓造型設計方面相應地有兩種設計表現主題,一種是反映航空特性的國際式風格,另一種是反映機場所在地特色的地方化傾向。
3.航站樓內外的旅客運營系統更為便捷、高效
作為交通建筑,提高旅客快捷而方便的通行效率一直是航站樓設計致力追求的目標,縮小旅客步行距離也是整個航站區規劃設計的主導原則,為此,航站樓一方面強化航站樓的旅客流程和行李流程設計。流程設計是航站樓設計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國大中型航站樓都實現了“國際和國內流程水平分隔,到港旅客和出港旅客垂直分離”的通行做法,這無疑將使旅客進出港更為清晰而便捷。另一方面是引導航站樓內外的旅客運營系統朝著容量大、效率高、換乘方便的方向發展。為此,常采用有三種途徑方便旅客:一是航站樓與停車場(停車庫)盡可能的接近,并多設有直達航站樓門口的高架通道;二是大量采用水平自動步道、電梯及坡道等交通設施,使機場航站樓成為我國目前唯一強制采用無障礙設計規范的交通建筑類型;三是在航站樓陸側或航站樓地下層預設鐵路、地鐵或輕軌等軌道交通的換乘站,并與候機大廳或行李提取大廳直接連通。香港國際機場和上海浦東機場等一些大型機場多采用設立地面交通中心的形式,以減少航站樓車道邊的擁擠。交通中心是相對獨立于航站樓的綜合運輸樞紐,它承擔鐵路、輕軌、地鐵及公交等各種交通方式的匯合與換乘、停放,交通中心與航站樓有著方便的銜接,如匯集有磁懸浮鐵路和地鐵2號線的浦東機場軌道交通中心便通過空中走廊直接與航站樓相連。
另外,機場航站樓還有值得一提的特征是其屬于智能化的現代建筑,其弱電系統集中體現了航站樓應用高技術的程度,其特征表現在弱電子系統多、實時系統面較廣和系統標準高等方面。例如,航站樓除了具有樓宇自動化(BAS)、辦公自動化(OA)等通用的智能化系統外,它還集成了大量地民航部門所專用的弱電系統,如離港系統(DDCS)、航班顯示系統(FIDS)、通信系統(TIS)、機位分配系統(ACS)等等,以至大型航站樓往往擁有幾十個子系統。不難看出,機場航站樓建筑可謂是智能建筑技術與智能交通系統的綜合體。
本文來源:報告大廳
本文地址:http://www.kcice.cn/k/jichang/17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