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沿海地區傳統產業(紡織、服裝、鞋類、箱包、家具、玩具、塑料制品等勞動密集型產業)轉移以核心制造環節與上下游配套企業同步轉移為主,進入了全面優化產業鏈布局的新階段。呈現出以國內轉移為主、境外轉移起步發力,產業布局優化、生產轉型與投資轉移并舉等特點。從趨勢看,傳統產業梯度轉移是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的客觀要求,是市場供需變化的實際需要,轉移的步伐及后續影響處于“加速期”。
同時,課題組分析了傳統產業轉移的原因與影響,轉移的原因主要有:產業發展規律的促動、要素成本上升的逼動、優化市場布局的推動、政策積極引導的帶動。而傳統產業轉移既有積極影響,如促進產業升級、優化外貿結構、縮小區域差距等,也有消極影響,主要表現為影響我國出口、導致產業空心化等。
推進傳統產業穩妥有序轉移
問題
(一)對轉移存在認識上的誤區。近年來,我國產業向東南亞地區轉移規模有所擴大,政府、媒體、學者等對此多有關注,但也存在一些認識誤區。主要表現在:一是認為傳統產業向東南亞轉移規模大,對我國經濟、外貿和就業產生了巨大的沖擊。但調研發現,傳統產業向東南亞地區轉移規模較小,現階段影響不大。二是有觀點認為傳統產業轉移對沿海地區發展不利,但實際上這是經濟結構調整的必經階段,對沿海地區而言是利大于弊。
(二)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過程中存在的瓶頸。調研發現,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仍面臨諸多瓶頸:如中西部貿易便利化相對滯后,部分省市承接產業轉移缺乏系統化、網絡化布局,尤其是缺乏綜合保稅區等功能、政策較為完備的園區;深處內陸,物流業發展滯后,運輸成本高;一些地區在承接過程中過度競爭、盲目引進,重復建設、環境破壞等問題突出;轉移的企業總部和生產基地分離,異地出口退稅、異地財產抵押融資等扶持政策沒有及時跟上。
(三)企業向外轉移方式和手段單一,國際化經營水平亟待提高。我國傳統產業企業大都是民營資本,對外投資熱情高、膽子大,但往往缺乏經驗。對東南亞的產業轉移尚處于起步階段,投資項目多但規模小,尚未形成集聚。企業對外投資項目和境外合作園區普遍存在人才匱乏、融資困難、優惠政策難落地等問題。與日韓企業相比,我國在東南亞的投資規模、發展速度和影響力明顯滯后。部分企業境外運營不規范、守法意識不強、保護資源環境的意識淡薄,形象不佳。
建議
據宇博智業市場研究中心發布的2013-2016年中國拉桿箱行業市場發展前景深度分析報告分析顯示從中長期看,沿海地區傳統產業轉移既是市場調節、比較優勢轉換的結果,也是我國經濟發展戰略主動實施的客觀需要,無論是范圍、規模還是影響將在相當長的時期內持續擴大。順應全球產業轉移趨勢,抓住機遇,優化要素和產能配置,促進產業升級,增強開放型經濟發展后勁,需要我們統一思想認識、堅定結構調整主線,加強部門協作、做好規劃引導,推進傳統產業穩妥有序轉移。具體建議如下:
在指導思想上,堅持以優化產業結構為主線,以鞏固、提升傳統產業國際競爭力為出發點,將轉移與轉型升級相結合,穩妥、有序地推進傳統產業向內向外轉移,促進傳統產業從制造向研發、設計、品牌、營銷等高端環節延伸,不斷優化傳統產業布局。
在工作方向上,要堅持有取有舍、有競有合,用好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轉型為先、雙向驅動”。一是鼓勵沿海地區傳統產業創新轉型,拓展比較優勢。支持傳統企業運用供應鏈、物流鏈,降低綜合成本。鼓勵企業集成傳統比較優勢,研發新技術新工藝新產品,樹立自主品牌,建立以“增值”替代“低價”的競爭新格局。二是深化與東南亞產業分工合作。全面實施走出去戰略,結合資本、技術輸出與低端制造業外移,幫助東南亞發展中國家主動參與產業轉移、加強專業化分工。三是推進傳統產業向中西部轉移落地。加快完善金融、土地、稅收等政策,加強基礎設施和服務平臺建設,協調解決承接產業轉移園區輻射能力不強。
在政策措施和工作機制上,考慮到產業轉移的長期性、復雜性和重要性,建議成立跨部門聯合工作機制,統籌協調研究產業轉移所涉及的規劃、貿易、投資、流通、服務平臺、園區建設、區域及多雙邊合作等各項政策。建議近期重點抓好以下幾項工作:
加強規劃引導。建議分別研究制定引導沿海地區傳統產業向外轉移和支持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的實施意見和中長期規劃,區分行業、企業類型,明確發展重點,細化工作舉措。
加快轉移服務平臺建設。一是拓寬內外貿轉型試點范圍,將傳統產業集聚城市納入內外貿一體化和外貿轉型升級試點范圍,鼓勵企業技術創新、品牌推廣和營銷網絡建設。二是以“加工貿易梯度轉移重點承接地”為抓手,完善政策、資金、信息化服務等配套措施。建議設立10億元的專項發展基金,做長期扶持。三是支持安徽、江西等中西部省市設立綜合保稅區,開設更多的開放口岸,減少物流成本。四是在有條件的中西部地區,依托當地主導產業,籌建專業性的大型國際商品服務展會,支持企業爭取出口訂單。
注重引導產業轉移的投資流向。一是繼續鼓勵和支持跨國公司將地區總部、研發中心與分銷中心等功能性機構進駐沿海地區,將加工制造基地、品質檢測維修中心等機構轉移到中西部。二是在開發區升級方面給予中西部政策傾斜,鼓勵供應鏈企業在中西部設點。協助當地建立健全產業鏈招商機制,針對重點企業和項目轉移開展協調推動工作。為東中西部共建產業轉移園區提供必要的服務。三是利用自貿區、多雙邊及次區域經貿合作機制,幫助國內品牌企業和龍頭企業擴大對外投資規模,探索在對我友好、投資環境寬松的國家和地區建立產業合作示范園區。加大職業教育、專業人才培訓等方面的援助力度,幫助當地提升產業配套能力。
釋放改革紅利,降低企業非經營性成本。一是繼續深化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簡化涉外經貿事務的行政審批,提升公共服務管理水平。二是切實做好貿易摩擦應對工作,為企業穩定發展營造良好的貿易環境。三是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加強誠信體系和電子商務建設,為傳統產業小微企業發展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