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我國療養院行業發展迅速,產品產出持續擴張,國家產業政策鼓勵療養院產業向高技術產品方向發展。以下對2017年療養院產業布局分析。在新形勢下,療養院應引入健康管理模式做大做強體檢產業,解決傳統療養院面臨的困境,創建新型療養院的運作模式。并以老年病康復為中心重鑄療養院核心競爭力,制定老年病康復治療中心學科發展規劃,加強人才培養,引進醫療人才。
療養的服務對象是需要康復的人群,而隨著社會的發展醫療水平提高,人們的健康觀念也在變化,尤其是亞健康人群增長并趨向小齡化,慢性病人群增加,老年康復人群的增加,療養院的重要作用的日益凸顯,作為醫療機構的重要補充部分,療養院的設置和良好的服務定位能夠減輕社會的負擔。國內療養院做過積極的嘗試,但大部分由于過渡市場的刺激,走向了利益最大化,而非服務最大化的方向,忽略了療養對象的感受。因此對于療養院服務資源的高效能利用和人性化康復環境的營造問題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投資者對療養院行業的關注越來越密切這使得療養院行業的發展研究需求增大。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進入老齡化社會私人療養需求將有極大的需求直接促進中國私營療養院的高速發展。
老年人對療養院服務需求大、增長快、要求高與全社會療養院數量少、質量差、增速慢之間的矛盾日趨尖銳。
隨著老齡化社會腳步加快的壓力,巨大的患病老人的護理需求日益凸顯。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快,一些患病老人住進療養院已經成為必須,這也為民辦療養院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2017-2022年中國療養院行業發展前景分析及發展策略研究報告表明,目前中國每9人中就有1位老人,預計到2050年,每3―4人中就將有1位老人,大量患病老人的護理工作將社會化,但現在中國療養院嚴重匱乏。
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公布的數據,2015年,全球有6.17億人口年齡在65歲以上,到2050年將達到16億。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選擇在養老院度過自己人生的最后階段。這給養老機構帶來了發展機遇。隨著養老這個“剛需”的升級以及迎合更多中產階級的養老需求,更多商業化、綜合性的養老模式也不斷出現,成為了一種新趨勢。
以美國為例。美國的養老機構根據老年人的身體狀況和護理需求分為不同種類,提供相對應的服務。同時,營利性養老機構和非營利性養老機構的運作模式也有所不同。非營利性養老地產主要由政府、宗教機構或慈善團體投資建設,顧客每月只需象征性地繳納一些費用。營利性養老機構收費則較為高昂,主要面向小企業主、律師、公司高管等高收入人群,大部分采用“一次性會費+月服務費”的收費模式,會費大約在40萬—60萬美元之間,每月還要收取數千美元的服務費。細分后的養老機構不僅可以更有針對性地為不同需求的老人提供服務,也可讓不同經濟能力的家庭作出選擇。
目前,在多數發達國家較為流行一種“養老+地產”的商業模式,即將保險、地產、養老產業融合在一起。保險行業進軍地產領域,買斷其居住權,采取酒店式管理,以收取會員管理費用的收益模式進行投資資金回籠,同時還為公司吸收高端養老保險客戶。將老年地產與休閑、娛樂、健康、教育等產業整合,有針對性地提升了地產的價值和吸引力,同時促進了產業鏈的延伸和整合。
商業化養老院目前還有很大的市場潛力。在日本,各類商業化養老院已超過2000家,養老院的投資回報率約為8%,高于一般中小企業3%的平均水平,但仍有較大的市場缺口。正在步入老齡化社會的中國更是有著巨大的市場潛力,據中國社科院測算,到2030年,中國養老市場的商機有望達到13萬億元人民幣。
在老齡化問題日趨嚴重的背景下,養老機構的發展成為了一個迫切的需求。隨著市場力量被逐步引入養老產業,養老已不再是政府“包辦”的福利性事業。宏觀而言,推動商業化養老,不僅可以激活相關產業的發展,也可以大大增加醫療、服務業等就業崗位,是資源配置的一次良性調整。對于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來說,如何在人口老齡化高峰尚未來臨之際提前布局,既是機遇,也是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