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我國農作物行業競爭分析,“我國的農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這需要以產業化的手段去經營,這樣可以提升效率,進而才有可能真正提升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現對2016年我國農作物行業競爭格局分析。目前改革的總體方向是逐漸減少行政干預,讓市場機制充分發揮作用。”中央財經大學教授譚云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深化農村改革綜合性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提出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農產品市場調控制度。
中國人民大學農產品價格專家毛學峰說,我國農業發展面臨很多問題,但最核心的問題之一是農產品國內外價差太大,目前進口農產品完稅后的價格都比國內低30%-40%。我國農產品價格高,在市場上就缺少競爭力,這就導致洋貨入市、國貨入庫。
多年來,我國實行的糧食臨時收儲政策在保證了農民利益的同時,卻與市場規律相違背。從2008年開始,由于托市政策的作用,糧價快速提高。2014年開始,國家在棉花及大豆兩個品種上實行目標價格試點項目,“破冰”國內農產品價格改革。
農作物行業市場調查分析報告顯示,此次發布的《方案》要求根據各類主要農產品在國計民生中的重要程度,采取“分品種施策、漸進式推進”的辦法,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進并繼續執行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按照“價補分離”的思路,繼續實施棉花和大豆目標價格改革試點,完善補貼發放辦法。改革、完善玉米收儲政策。改進農產品市場調控方式,避免政府過度干預,搞活市場流通,增強市場活力。
光大期貨認為,價格放開后將更能發揮市場決定價格的作用,國內長期以來的收儲、最低保護價等托市政策導致的市場價格失真也將消失。這將使市場更透明化,價格與國際市場接軌。
“放開農產品價格不代表政府不再管理。”國家發改委價格司司長許昆林表示,農產品的價格完全由市場形成,沒有政府定價項目。但是,放開以后,政府將采取多種手段和措施,穩定農業生產,保護農民生產積極性,提高農民收入。